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新闻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教育传播学的信息有效传播原理而提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围绕着“有趣”、“有用”和“有效”三大目标,通过研读教材、收集新闻材料、编写新闻教学案例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加以完成,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闻教学;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02-04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新闻教学模式,就是研究如何将社会新闻有机地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建立新闻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总是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遵循基本的理论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教育传播学中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基本原理,从而使这一教学模式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个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这个实际不是抽象的实际,而是具体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领袖向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列宁在1920年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单从书本上来领会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极不正确的。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样的书本知识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这正是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一个最令人厌恶的特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不应把马、恩、列、斯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列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号召全党多研究中国现状、多研究中国历史,重视调查研究。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也特别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所谓“管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紧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现象,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把握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要求我们联系大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件,关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乃至乡、村的发展、变化和具体现实问题,还要求我们联系大学生切身问题,了解和关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情况、现实困惑和疑难问题。
所有这些“实际”无非通过这样两种形式进入大学生视野:第一种是亲身所闻所见。他们或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周围耳闻目睹,或是通过调查实践得到第一手资料。第二种是通过间接方式获得。这种间接方式大多是以社会新闻的形式,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传递,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由于大学生主要是在大学校园里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亲身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社会新闻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动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把社会新闻引入课堂,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新闻分析、评论、辩论、讨论、电视节目模拟、讲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实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不仅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现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了与时俱进,培养了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2.教育传播学的信息有效传播原理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这种信息的传播,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通过教师的传递、学生的接受与反馈,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教学信息的传播涉及到传播者、信息内容、受传者、教育媒介与反馈等基本构成要素,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教育传播系统。
在这一教育传播系统当中,要使教育信息有效传播,首先需要传播者(教育者)按照受传者(学习者)的信息需求和知识结构、认知情况等方面,对教学信息内容进行编码和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主要是我们的教材知识内容,如何将这些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教学信息是否能够有效传播。生动鲜活的“社会新闻”从形式上来讲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又具有很强的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与兴奋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密码“破译”为生动的新闻材料,把两者有机相结合进行教学,变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为生动的社会大讲堂,必然使学生耳目一新。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教材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提炼后且“理論化”了的社会现实。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的抽象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回归到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进行理论的实际运用,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总之,新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它极大地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通过新闻热点面对面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教育传播学还认为,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排除一些污染信息的干扰和影响。21世纪的今天,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第一影响源”,特别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伸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新闻信息往往代表着一种价值符号,传递和承载着某种价值理念与偏见,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干扰大学生对社会的客观认识。因此,通过新闻教学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做到“明辨是非”,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热点”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除了包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外,还包括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效果评价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有趣”、“有用”、“有效”,正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教学过程与程序的设计。
1.实践过程与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教学条件,最主要的设备条件是多媒体教室(它直接影响到新闻材料的呈现及其效果),辅助条件包括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信息源。新闻教学绝不能只看作课堂教学的范畴,其中,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因此,十分有必要建构新闻教学网络交流平台(网站或教师博客等)。
新闻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了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安排、教学考核、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环节。
第一,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新闻教学首先需要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新闻的交汇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紧密相联系,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教材知识点相联系的社会热点新闻。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与“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会”热点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能源状况与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与民族精神,等等。应当说这些新闻材料是非常丰富的,在收集新闻材料时,也必须重视发生在大学生身边周围的新闻材料的收集,这些材料更能增强学生的关注度。
第二,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对新闻材料选取、加工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需要编写新闻教学案例,并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新闻教学案例包括新闻呈现(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问题设计与点评三个部分。例如,在讲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可以精心编排以下新闻材料:一、谁为决策失误埋单?(《检察风云》,2006年第23期);二、领导决策失误须“埋单” 辽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华商晨报》,2004年11月24日);三、“只有十几万人口锡林浩特有必要建三个大广场?”(《人民日报》,2006年07月19日第08版);四、兰州市委:一把手不治庸就治一把手的“庸”(《兰州日报》,2007年06月13日);五、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历次集体学习(新华网);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新华网)。通过这些新闻材料,我们启发学生认识到,在现实当中要做到实事求是,既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问题,又是一个价值立场问题,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执政党加强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再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呈现“两会”新闻,让学生讨论全国人大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全国人大行使了什么职权?为什么国务院总理要对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等等,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政治体制架构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把握。
第三,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根据新闻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采取教师引导讲授、新闻评论、新闻辩论、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教师引导讲授,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它包括教师展示新闻材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或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评等环节。新闻评论则主要由主评、自由发言、教师总结3部分组成,主评设1人,2~3人自由发言,运用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说,教师最后作点评。新闻辩论需要教师展示新闻材料并提前布置辩题,然后学生课后进行准备,待下一堂课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一般包括主持人(1~2人)、特邀嘉宾(3~5人)、观众即主体学生组成。
第四,实践教学。可以每学期安排3~4次學生新闻播报活动,具体做法由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新闻话题,并撰写新闻评论,在课堂中进行新闻播报。这种新闻话题可以是通过网络等媒体间接获得,更鼓励学生通过亲身调查,去发现、观察和发掘出一些话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
第五,教学考核。教学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评成绩,占总分的40%左右,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状况及其表现成绩进行区别量分。卷面考察也应当把考察基本知识与分析问题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
第六,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这种反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和相对正式的方式。在学期终结时,采取对学生发放问卷方式,让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第二种是非定期、非正式的方式。教师可以在上课之余经常与学生聊天交流,这样既增进了师生感情,又可以在聊天过程中获得许多重要的反馈信息,这种方式往往可以弥补第一种方式的诸多不足,使反馈信息更为全面而真实。
2.基本经验与局限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实践,使许多大学生初步改变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传统认识乃至错误看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与现实相脱节,因而既“无味又无用”。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他们的一些偏见,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一种思想宣传与教育,在心理上甚至持有抵触性心理。通过“新闻教学”,学生初步改变了这些传统认识。学生逐渐肯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知识性和现实性,而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是大幅度上升提高,他们普遍赞同该课程是最实用和最有现实价值的课程。与此同时,学生认为,通过“新闻教学”最明显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透过新闻现象,去看新闻背后的一些知识和深层问题,增强了关心社会热点新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更是成为一种习惯。
在新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积累和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第一,“新闻教学”要避免新闻与教材知识“两张皮,相脱节”现象。新闻教学绝非是等同于《形势与政策》课。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时事新闻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引进课堂,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对最新的社会时事新闻做系统性的评讲、讨论或辩论等,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正确认识社会,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它的根本问题是,将新闻教学游离于教材知识的讲授,没有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第二,新闻教学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惰性学习的惯性影响。传授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不能主动参与课堂,这就直接影响到新闻教学的实施效果。第三,新闻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建“立体化”的新闻教学平台。第四,新闻案例的设计尽可能采取组合式新闻案例,这样有助于强化主题,且更具有启发性。第五,新闻材料的收集不能只放眼国际、国内大事,也需要高度关注周围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关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第六,新闻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新闻教学环节多、工作量大,需要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可以通过教师分工协作的方式,建立基本的新闻教学案例模式,而新闻材料的收集贵在平时积累。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优秀新闻案例的评选,每年评选出一些经典案例。第七,配合新闻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与一般的案例教学相比,有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表现在教学的形式上。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主要体现在新闻案例的时效性、滞后性问题,这就需要做到新闻案例的及时更新,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闻教学;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02-04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新闻教学模式,就是研究如何将社会新闻有机地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建立新闻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总是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遵循基本的理论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教育传播学中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基本原理,从而使这一教学模式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个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这个实际不是抽象的实际,而是具体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领袖向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列宁在1920年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单从书本上来领会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极不正确的。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样的书本知识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这正是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一个最令人厌恶的特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不应把马、恩、列、斯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列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号召全党多研究中国现状、多研究中国历史,重视调查研究。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也特别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所谓“管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紧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现象,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把握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要求我们联系大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件,关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乃至乡、村的发展、变化和具体现实问题,还要求我们联系大学生切身问题,了解和关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情况、现实困惑和疑难问题。
所有这些“实际”无非通过这样两种形式进入大学生视野:第一种是亲身所闻所见。他们或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周围耳闻目睹,或是通过调查实践得到第一手资料。第二种是通过间接方式获得。这种间接方式大多是以社会新闻的形式,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传递,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由于大学生主要是在大学校园里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亲身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社会新闻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动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把社会新闻引入课堂,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新闻分析、评论、辩论、讨论、电视节目模拟、讲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实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不仅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现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了与时俱进,培养了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2.教育传播学的信息有效传播原理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这种信息的传播,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通过教师的传递、学生的接受与反馈,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教学信息的传播涉及到传播者、信息内容、受传者、教育媒介与反馈等基本构成要素,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教育传播系统。
在这一教育传播系统当中,要使教育信息有效传播,首先需要传播者(教育者)按照受传者(学习者)的信息需求和知识结构、认知情况等方面,对教学信息内容进行编码和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主要是我们的教材知识内容,如何将这些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教学信息是否能够有效传播。生动鲜活的“社会新闻”从形式上来讲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又具有很强的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与兴奋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密码“破译”为生动的新闻材料,把两者有机相结合进行教学,变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为生动的社会大讲堂,必然使学生耳目一新。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教材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提炼后且“理論化”了的社会现实。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的抽象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回归到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进行理论的实际运用,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总之,新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它极大地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通过新闻热点面对面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教育传播学还认为,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排除一些污染信息的干扰和影响。21世纪的今天,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第一影响源”,特别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伸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新闻信息往往代表着一种价值符号,传递和承载着某种价值理念与偏见,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干扰大学生对社会的客观认识。因此,通过新闻教学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做到“明辨是非”,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热点”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除了包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外,还包括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效果评价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有趣”、“有用”、“有效”,正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教学过程与程序的设计。
1.实践过程与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教学条件,最主要的设备条件是多媒体教室(它直接影响到新闻材料的呈现及其效果),辅助条件包括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信息源。新闻教学绝不能只看作课堂教学的范畴,其中,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因此,十分有必要建构新闻教学网络交流平台(网站或教师博客等)。
新闻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了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安排、教学考核、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环节。
第一,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新闻教学首先需要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新闻的交汇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紧密相联系,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教材知识点相联系的社会热点新闻。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与“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会”热点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能源状况与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与民族精神,等等。应当说这些新闻材料是非常丰富的,在收集新闻材料时,也必须重视发生在大学生身边周围的新闻材料的收集,这些材料更能增强学生的关注度。
第二,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对新闻材料选取、加工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需要编写新闻教学案例,并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新闻教学案例包括新闻呈现(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问题设计与点评三个部分。例如,在讲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可以精心编排以下新闻材料:一、谁为决策失误埋单?(《检察风云》,2006年第23期);二、领导决策失误须“埋单” 辽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华商晨报》,2004年11月24日);三、“只有十几万人口锡林浩特有必要建三个大广场?”(《人民日报》,2006年07月19日第08版);四、兰州市委:一把手不治庸就治一把手的“庸”(《兰州日报》,2007年06月13日);五、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历次集体学习(新华网);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新华网)。通过这些新闻材料,我们启发学生认识到,在现实当中要做到实事求是,既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问题,又是一个价值立场问题,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执政党加强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再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呈现“两会”新闻,让学生讨论全国人大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全国人大行使了什么职权?为什么国务院总理要对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等等,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政治体制架构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把握。
第三,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根据新闻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采取教师引导讲授、新闻评论、新闻辩论、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教师引导讲授,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它包括教师展示新闻材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或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评等环节。新闻评论则主要由主评、自由发言、教师总结3部分组成,主评设1人,2~3人自由发言,运用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说,教师最后作点评。新闻辩论需要教师展示新闻材料并提前布置辩题,然后学生课后进行准备,待下一堂课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一般包括主持人(1~2人)、特邀嘉宾(3~5人)、观众即主体学生组成。
第四,实践教学。可以每学期安排3~4次學生新闻播报活动,具体做法由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新闻话题,并撰写新闻评论,在课堂中进行新闻播报。这种新闻话题可以是通过网络等媒体间接获得,更鼓励学生通过亲身调查,去发现、观察和发掘出一些话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
第五,教学考核。教学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评成绩,占总分的40%左右,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状况及其表现成绩进行区别量分。卷面考察也应当把考察基本知识与分析问题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
第六,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这种反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和相对正式的方式。在学期终结时,采取对学生发放问卷方式,让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第二种是非定期、非正式的方式。教师可以在上课之余经常与学生聊天交流,这样既增进了师生感情,又可以在聊天过程中获得许多重要的反馈信息,这种方式往往可以弥补第一种方式的诸多不足,使反馈信息更为全面而真实。
2.基本经验与局限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实践,使许多大学生初步改变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传统认识乃至错误看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与现实相脱节,因而既“无味又无用”。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他们的一些偏见,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一种思想宣传与教育,在心理上甚至持有抵触性心理。通过“新闻教学”,学生初步改变了这些传统认识。学生逐渐肯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知识性和现实性,而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是大幅度上升提高,他们普遍赞同该课程是最实用和最有现实价值的课程。与此同时,学生认为,通过“新闻教学”最明显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透过新闻现象,去看新闻背后的一些知识和深层问题,增强了关心社会热点新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更是成为一种习惯。
在新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积累和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第一,“新闻教学”要避免新闻与教材知识“两张皮,相脱节”现象。新闻教学绝非是等同于《形势与政策》课。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时事新闻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引进课堂,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对最新的社会时事新闻做系统性的评讲、讨论或辩论等,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正确认识社会,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它的根本问题是,将新闻教学游离于教材知识的讲授,没有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第二,新闻教学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惰性学习的惯性影响。传授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不能主动参与课堂,这就直接影响到新闻教学的实施效果。第三,新闻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建“立体化”的新闻教学平台。第四,新闻案例的设计尽可能采取组合式新闻案例,这样有助于强化主题,且更具有启发性。第五,新闻材料的收集不能只放眼国际、国内大事,也需要高度关注周围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关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第六,新闻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新闻教学环节多、工作量大,需要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可以通过教师分工协作的方式,建立基本的新闻教学案例模式,而新闻材料的收集贵在平时积累。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优秀新闻案例的评选,每年评选出一些经典案例。第七,配合新闻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与一般的案例教学相比,有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表现在教学的形式上。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主要体现在新闻案例的时效性、滞后性问题,这就需要做到新闻案例的及时更新,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