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教略学丰”的神话略读学习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建构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略读课是让学生迁移运用精读中所学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转换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型。然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略读课型定位模糊,要么把略读当精读,过于注重“教”,忽略了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的本质;要么把略读当自读,完全放手,不作任何指导。很显然,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不妥当的。《女娲补天》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略读课文。本单元是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唯一以神话文体组合的单元。这样的略读课文教学,该如何基于教学评一致的有效教学理念,去构建“教略学丰”学习课堂,实现神话这一文体的本体教学价值和略读课文特有的教学价值呢?
  一、目标导航,评价先行,学评联动,让“教”略下来
  1.紧扣阅读要素,基于文体特点,瞄准目标
  目标是教学评一致的前提。从单元导读页中的两个阅读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其教学目标均指向的是神话文体的本体性知识: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从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特点和感受人物形象。而从《女娲补天》的阅读提示我们又可以发现,在领会它的文体特点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作为教材文本所依托的语言训练。所以,教学中既要考虑神话的本体价值,如神话的源头、精神、神奇想象等,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其他神话故事,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要考虑它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如学习阅读神话的方法,发挥想象讲故事等。
  制定精准的目标,离不开聚焦和整合。在研读整个单元的课文时我们发现,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感受神奇想象的同时其实也能体会人物形象。而在本课《女娲补天》中除了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还要发挥想象说拣石过程。而在学生发挥想象说拣石过程的同时,女娲的形象会更加鲜明而深刻,因此,制定目标时应将其进行聚焦和整合,让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实效。于是,我们紧扣单元阅读要素,从单元整体出发对目标进行聚焦和整合,精准具化出本课教学目标:
  能运用本单元精读课文所学方法,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能运用本单元所学方法,感受本课中神奇的地方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平常举动,神奇效果”和“超凡能力,神奇效果”的支架,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頭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2.评价先行,学评联动,简化活动环节
  “逆向设计”是确保“教学评一致”中“一致”的重要策略。“教学评一致”中的“评”是指向目标、基于证据的评价。要证明一堂课是否有效,最关键的是用有效、可靠和有用的证据来证明目标是否达到,所以,目标制定后就得评价先行,要把学习目标用学生看得懂的语言描述为评价标准和可以操作的评价任务。
  本课目标“把握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否达成,需要用哪些评估证据呢?教师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证明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第一层次是基于神话这一文体在故事结构上的规律——“什么情况—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所指向的证据,学生能借助表格支架,找到神话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信息,正确完成表格填写。另一个证据则是,能按一定顺序清楚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层次的证据应该指向解释,即学生能判断自己或者别人把握的主要内容是否清楚,并能说出判断理由,做出合理解释。
  基于“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的单元内容定位,在评价的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时,我们把“教”退下来,让其成为“学评”活动的支撑,设置了指向目标的学习与评价有机融合的活动。“学”,充分自主,回忆方法,自主圈画关键词,借助表格,说出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评”紧扣表现性评价核心点:基于神话故事文本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和有序思维的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基于目标,把“学评”活动联结起来,教师把学生引进文本后即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为学生用方法让出时空。学生走到前台,自主学习、交流、评价,教学过程简约,整个课堂的“教”就简略了起来。
  二、以评促学,用方法,长能力,让“学”丰起来
  1.文体意识导引,丰富实践运用
  “把神话教成神话”,在《女娲补天》的活动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在文体意识引领下,基于目标,紧扣略读教学课型特点,聚焦神话故事的结构特点、神奇想象和想象方法,力求通过略读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魅力,在用方法过程中学会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我们以方法运用为导向,采取以评促学,强化训练的方式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整堂课聚焦神话的本体价值和教学价值,为学生设计了三次活动,导引用方法,在用方法中实现能力提升。一用,抓住神话故事情节特点,学生自主运用方法,借助表格,把握主要内容。二用,抓住神话故事内容的特点,自主阅读,运用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三用,聚焦训练重点,抓住神话的教学价值,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发挥想象讲女娲拣石的故事。三次用方法,一步一步导引学生从浅层提取概括运用走向高阶想象创新表达的运用。
  2.以评促学,嵌入式全程评价
  评价嵌入学习活动全程,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强有力的推进系统。如“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拣石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的学习活动中,从“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合作学习,同桌互评—全班交流,集体评价”可以看出,这部分学习活动是通过安排与组织评价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在过程评价导引下学生以想象、交流、评价活动为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平常举动,神奇效果”和“超凡能力,神奇效果”的支架,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的训练,促进能力提升。
  总之,略读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转换的重要课型。对于神话文体的略读课教学,应以精准目标为导向,遵循“教学评一致”的基本原理,让神话的本体价值和教学价值凸显出来,让课堂的“教”略起来,把学生自主用方法的时空让出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丰富起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真正长起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神话单元略读课文教学中,既要彰显其文体特征,又要凸显略读课型特点,实现其独有的课程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例证法,是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然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在例证的选择上往往陈旧老套,在例证的表述上往往游离于论点,在例证的分析上往往逻辑混乱。这背后反映的则是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这些恰恰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笔者将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例证法时暴露出的问题,谈谈例证法在选例、述例、析例时的标准和要求。  一、选例——眼光之活
期刊
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单元,编者所编选的每一篇精读课文、习作例文都是学生进行单元习作的重要范例。统编版三下习作单元的训练要点是“想象”,设定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但从学生的习作经验来看,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很多学生的想象都是天马行空,甚至是胡编乱扯。这个单元中《我变成了一棵树》,作为精读课文之一,究竟蕴藏着哪些范例资源,能
期刊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发展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教师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
期刊
若一篇文章有线索,且有明暗两条线索,则暗线往往是该篇文章的灵魂之所在。线索在文章中发挥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升华文章主题等作用。引导学生把握线索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梳理情节、产生共情,还可以使学生将线索运用于写作之中,为文章创作增光添彩。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典型的有多个线索的叙事性文章,故事引人入胜,以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情节、细致的对话以及质朴的人物传递着
期刊
整本书阅读改变了碎片化、拼接式、浅层次的阅读现状。阅读《水浒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分析《水浒传》中文本价值和不同切入角度下的阅读体验,可以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并为《水浒传》的文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四大名著”,都应该在现代价值的角度上评价和审查,认真思考其文学价值和阅读切入角度。  一、阅读定位切入关键点  我们知道,文本剖析要抓关键点,这有利于在
期刊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往往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只有读懂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用意,才能进一步对文本主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内容诠释,读懂
期刊
同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入选诗词,同为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代表作,同为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理念的代表作,《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诗“自发”组群,成为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小与大:矛盾的艺术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这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进步。教材所选的这三首诗都
期刊
对于散文教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散”。莫怀戚的《散步》,其教学切入点为“责任意识”。如何揭示“责任意识”,通过对家庭温馨氛围的体会,围绕散步这一活动展开,让我们从中体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结构,确立“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框架,教读课居前,教师需要综合多种教法和策略,纳入精细化教学,完成教学预设和目标。在教读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还在“扶”
期刊
文本细读是源于20世纪西方文学新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细读”(close reading)这一概念是由新批评之父瑞恰兹在其著作《实用批评》中首次提出的,“细读”从字面上看是“封闭阅读”,但实质上,“细读”的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仔细阅读。英美新批评派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其著作《精致的瓮》一书中提出“adequate reading”,即“充分阅读”,也就是充分地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期刊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与单篇阅读相比,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感。由于名著阅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若理解不透彻,将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带来一定影响。通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