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e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与单篇阅读相比,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感。由于名著阅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若理解不透彻,将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带来一定影响。通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应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朝花夕拾》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与人文精神价值,要想将鲁迅先生作品的价值贯穿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始终,应坚持遵循“文道统一”“一课一得”“具体可测”的原则,在保证教学内容精简的前提下,立足于初中生思想情感塑造、知识综合运用、学习习惯养成的实际,设定学生能够接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从教师角度来讲,应积极运用要素穿插、典例借鉴、合作研究等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为下一步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针对本文制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为:归类描述的事件,并对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概括。教师可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教学任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揣摩,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技术的可操作性。为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增强,还应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入确切的训练设计,如读后感、辩论赛、表演赛等,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训练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重视文本特性,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开展以《朝花夕拾》为主要内容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踊跃发言。同时,要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依据《朝花夕拾》的文本特性,以及文体特点,合理运用圈画法、诵读法、批注法。其中,圈画法是阅读学习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圈画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要求与规范格式,促使学生养成“读书就要动笔墨”的习惯。例如,运用波浪线画出佳句佳段,利用问号圈画出文章中的疑问处,以此在阅读中反复咀嚼佳句中的副词、形容词,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诵读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有目的性、有计划的阅读,通过教师范读、单人朗读、逐步增强学生对文本情感与中心思想的理解。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进行单人朗读:长妈妈在管鲁迅先生叫“哥儿”时,语调、语气要温馨亲昵;阿长的这句“我赶紧去接过来……果然都在内”,语速要快,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
  批注法是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品味名著的学习方法,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个性,并且能够塑造学生锐意求新的品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初读、再读、交流等不同的环节使用逐渐累加、补充的符号对文章内容进行点评,将自己的理解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由于《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文章内容之间有所勾连,部分人物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单篇文章中,利用批注法能够加强学生对名著的品鉴。
  三、突出学生地位,营造阅读文化氛围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開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摆脱名著阅读的抵触情绪,透过鲁迅的心路历程、生活道路,了解文章流露出的“爱与憎”。通常情况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会按照“激趣、解读、品读”三步走的思路开展。在“激趣”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初中生的探索欲;在“解读”环节,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紧紧围绕文章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品读”环节,重在《朝花夕拾》语文核心价值的挖掘,从内容阅读上升到语言文字的品读、艺术审美的鉴赏,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真正发挥出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教师可以利用小组交换学习,并由组长将具有代表性、最具新意的批注收集起来,以一种交叉学习的方式,增强优秀批注的说服力。其中最优秀的批注如下: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运用“攒成的小球”表示覆盆子,属于视觉描写;“又酸又甜”属于味觉描写;运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覆盆子的色味,同时表现出了鲁迅先生更为喜爱覆盆子。学生从写作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感官描述等角度,分层次地批注出文章内容,使得整本书阅读变得更加细腻、深入。
  四、创新评价体系,开展多彩阅读活动
  教学评价作为整本书阅读课后综合展现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增强初中生的阅读信心,促使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采用除文本形式以外的形式进行课后展示,通过展示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其次,采用课后感、手抄报等文本形式,促使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展示阅读效果的同时,增强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试题考核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与应用,注意应适当降低整本书阅读的功利性,从而保证评价的合理性。
  此外,教师还可运用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组织并引导学生以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永续动力。例如,学习《五猖会》:“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他说:‘给我读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完句子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分组表演,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了解加入到表演中,并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以此实现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精准”教学。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不仅重视学生日常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重点关注学生阅读经验、写作素材的积累。基于《朝花夕拾》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的主旨,淡化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恐惧感,让学生不再止步于单篇文章的阅读,同时有利于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对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百杏中学
其他文献
为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增加文言文内容的比重。为了探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与“何为”,下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作为研究对象,谈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一、“为何”  1.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中衍生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只有35个字,却将精卫填海这一神话
期刊
例证法,是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然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在例证的选择上往往陈旧老套,在例证的表述上往往游离于论点,在例证的分析上往往逻辑混乱。这背后反映的则是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这些恰恰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笔者将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例证法时暴露出的问题,谈谈例证法在选例、述例、析例时的标准和要求。  一、选例——眼光之活
期刊
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单元,编者所编选的每一篇精读课文、习作例文都是学生进行单元习作的重要范例。统编版三下习作单元的训练要点是“想象”,设定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但从学生的习作经验来看,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很多学生的想象都是天马行空,甚至是胡编乱扯。这个单元中《我变成了一棵树》,作为精读课文之一,究竟蕴藏着哪些范例资源,能
期刊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发展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教师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
期刊
若一篇文章有线索,且有明暗两条线索,则暗线往往是该篇文章的灵魂之所在。线索在文章中发挥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升华文章主题等作用。引导学生把握线索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梳理情节、产生共情,还可以使学生将线索运用于写作之中,为文章创作增光添彩。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典型的有多个线索的叙事性文章,故事引人入胜,以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情节、细致的对话以及质朴的人物传递着
期刊
整本书阅读改变了碎片化、拼接式、浅层次的阅读现状。阅读《水浒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分析《水浒传》中文本价值和不同切入角度下的阅读体验,可以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并为《水浒传》的文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四大名著”,都应该在现代价值的角度上评价和审查,认真思考其文学价值和阅读切入角度。  一、阅读定位切入关键点  我们知道,文本剖析要抓关键点,这有利于在
期刊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往往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只有读懂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用意,才能进一步对文本主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内容诠释,读懂
期刊
同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入选诗词,同为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代表作,同为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理念的代表作,《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诗“自发”组群,成为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小与大:矛盾的艺术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这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进步。教材所选的这三首诗都
期刊
对于散文教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散”。莫怀戚的《散步》,其教学切入点为“责任意识”。如何揭示“责任意识”,通过对家庭温馨氛围的体会,围绕散步这一活动展开,让我们从中体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结构,确立“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框架,教读课居前,教师需要综合多种教法和策略,纳入精细化教学,完成教学预设和目标。在教读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还在“扶”
期刊
文本细读是源于20世纪西方文学新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细读”(close reading)这一概念是由新批评之父瑞恰兹在其著作《实用批评》中首次提出的,“细读”从字面上看是“封闭阅读”,但实质上,“细读”的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仔细阅读。英美新批评派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其著作《精致的瓮》一书中提出“adequate reading”,即“充分阅读”,也就是充分地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