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国内稻米市场总体平稳,局部地区小幅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并不大,差异化走势有所趋同,其中粳稻米渐趋平稳,籼稻米略有涨跌。
去年北方粳稻丰收增产,其中黑龙江地区产量为1356 万吨,同比增长了20%;吉林地区为501 万吨,同比增长5.87%;另外江苏和安徽等地区丰收增产也已定局。当前东北粳稻米上市逐渐增多,北方粳稻米正值全面上市时期,目前收购市场呈现出品种分化的现象,其中优质粳稻米走势相对坚挺,而普通粳稻米走势有所下滑。这一方面受到增产的影响,也受到南方晚籼稻特别是优质稻米上市的影响,还受到北方粳稻前期价位较高的影响。目前上市新粮水分相对偏高,国有收储企业尚未全面入市展开收购,市场收购优质品种的积极性明显高于普通稻,普通品种看空心理较重,整体市场处于相对平淡阶段。
在南方市场,晚稻收割基本结束,但翻晒尚未结束,目前上市售粮仍未全面展开,南方农民晚稻集中售粮量一般不大,主要留作口粮和自行加工上市,由于去年晚稻收购力度仍然较大,预计晚稻上市售粮相对增加。由于当前正是晚稻新粮上市时期,新晚稻米价格平稳中有所波动,总体以有所回落为主。其中早稻米持续走强,主要原因是市场货源不足,而加工用粮需求用粮量大。中稻价格相对平稳,优质晚稻继续走紧,普通晚稻相对偏弱。
在部分小麦产区,由于小麦收购量大,仓容紧缺,稻谷收购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收购相对不强,特别是在江苏和安徽等地区,由于晚稻增产,国有收储企业仓容有限,收购需求相对偏弱,价格行情也有所下滑。近期各地早米比较畅销,价格也不断上涨,特别是陈早米货源紧缺,甚至价格还高于新产早大米。早籼米特别是陈早米比较适合用于食品酿造用粮和学校、食堂、快餐等消费,又具有价格优势,需求量大,而早稻米存量基本集中在储备企业,流通量少,供给明显不足,导致需求强于供给,拉动价格持续不断提升。
受早稻收购价格提高的影响,去年晚稻收购价格虽然高开,但走势却相对平稳。当前晚稻市场行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早稻收购价格较高且继续上涨对晚稻价格有所影响;二是去年晚稻虽然丰收增产,但低于预期,全年稻谷总产持平略增的形势有所影响;三是种粮生产成本上涨对稻谷行情有所支撑;四是政策托市场收购强劲支持;五是市场粮源偏紧影响市场行情;六是国家库存调控构成支撑;七是局部地区严重减产,供求缺口扩大拉动。八是部分地区轮换补库需求增加,早稻收购需求未能满足,影响晚稻收购需求有所扩大;九是农民对价格期望值提升,存粮、售粮方式变化,观望惜售等待;十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粮油价格开始全面走强,影响市场心态和购销行为。
预计后市国内稻米市场总体以稳中趋升为主,但南北、粳籼、早晚、普通与优质稻米走势差异化继续存在。
稻米行情总体稳中走强的主要动力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去年稻谷总产量与上年持平略增,新增供给不及新增需求;二是局部地区严重减产,南方地区普遍早、中、晚稻全面减产,局部地区供求缺口较大;三是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政策价格支撑市场行情;四是国家掌控库存,调控市场供给,社会商品粮源不足,导致市场求大于供;五是种粮生产成本提高,减负和市场意识提高,促使农民售粮方式改变,看涨心理提升,惜售观望;六是部分地区轮换补库需求增加,早稻收购需求未能满足,晚稻收购需求有所扩大;七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粮油价格开始走强,对市场心态和购销行为造成影响。
从早稻市场看,去年国内早稻受灾较重,总产略减,局部地区减产较大,这造成了早稻新增供给不足,而早稻市场需求量大,需求明显强于其他品种,导致早稻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其他品种,对国内籼稻市场价格形成强劲支撑。但由于国内早稻库存仍然充足,预计在价格上已有较大上涨幅度,国家轮换出库销售调控的情况下,后市早稻谷上涨的空间已较小,但去年早大米上涨的幅度相对小于稻谷,后市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从中晚稻市场看,去年全国中晚籼稻产量均不理想,预计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新增供给能力不足,又受到早稻需求不足和价格上涨的拉动,中晚稻需求仍然显强。不过,中晚稻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需求比较分散,收购需求也弱于早稻,中晚稻市场“稻强米弱”可能相对明显,特别是优质稻米与普通稻米的差价有所显现,普通稻米相对偏弱,优质稻米相对走强。从粳稻市场看,去年粳稻产量丰收增产,特别是主要产区增产幅度较大,预计全国粳稻总产量比2005 年增加30 亿公斤,且粳稻品种质量均好于2005 年,使得粳稻新增供给继续增强,新粮上市时期又正值南方晚稻上市,南方粳稻米需求受到限制,供求矛盾继续缓和,供需偏紧状况有所改善,新粮上市,水分较高,由于前期粳稻价格较高,粳米销售趋降,经营效益下滑,导致收购需求显弱,价格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但价格比上市前后下滑,不过优质粳稻米好于普通粳稻米,呈两极分化走势。
综上所述,后市稻米市场行情以稳中趋升为主,但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季节走势将呈强弱的不同变化,产销区均将稳中趋升。早稻米继续走强,但空间有限;中晚稻米相对稳定,但春节前有所走强,特别是优质稻米仍保持坚挺向上;粳稻米稳中稍弱,但仍将在高位稳定运行,而优质粳稻米仍以坚挺为主;北方稻米稳中偏弱,南方籼稻米稳中趋强。
去年北方粳稻丰收增产,其中黑龙江地区产量为1356 万吨,同比增长了20%;吉林地区为501 万吨,同比增长5.87%;另外江苏和安徽等地区丰收增产也已定局。当前东北粳稻米上市逐渐增多,北方粳稻米正值全面上市时期,目前收购市场呈现出品种分化的现象,其中优质粳稻米走势相对坚挺,而普通粳稻米走势有所下滑。这一方面受到增产的影响,也受到南方晚籼稻特别是优质稻米上市的影响,还受到北方粳稻前期价位较高的影响。目前上市新粮水分相对偏高,国有收储企业尚未全面入市展开收购,市场收购优质品种的积极性明显高于普通稻,普通品种看空心理较重,整体市场处于相对平淡阶段。
在南方市场,晚稻收割基本结束,但翻晒尚未结束,目前上市售粮仍未全面展开,南方农民晚稻集中售粮量一般不大,主要留作口粮和自行加工上市,由于去年晚稻收购力度仍然较大,预计晚稻上市售粮相对增加。由于当前正是晚稻新粮上市时期,新晚稻米价格平稳中有所波动,总体以有所回落为主。其中早稻米持续走强,主要原因是市场货源不足,而加工用粮需求用粮量大。中稻价格相对平稳,优质晚稻继续走紧,普通晚稻相对偏弱。
在部分小麦产区,由于小麦收购量大,仓容紧缺,稻谷收购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收购相对不强,特别是在江苏和安徽等地区,由于晚稻增产,国有收储企业仓容有限,收购需求相对偏弱,价格行情也有所下滑。近期各地早米比较畅销,价格也不断上涨,特别是陈早米货源紧缺,甚至价格还高于新产早大米。早籼米特别是陈早米比较适合用于食品酿造用粮和学校、食堂、快餐等消费,又具有价格优势,需求量大,而早稻米存量基本集中在储备企业,流通量少,供给明显不足,导致需求强于供给,拉动价格持续不断提升。
受早稻收购价格提高的影响,去年晚稻收购价格虽然高开,但走势却相对平稳。当前晚稻市场行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早稻收购价格较高且继续上涨对晚稻价格有所影响;二是去年晚稻虽然丰收增产,但低于预期,全年稻谷总产持平略增的形势有所影响;三是种粮生产成本上涨对稻谷行情有所支撑;四是政策托市场收购强劲支持;五是市场粮源偏紧影响市场行情;六是国家库存调控构成支撑;七是局部地区严重减产,供求缺口扩大拉动。八是部分地区轮换补库需求增加,早稻收购需求未能满足,影响晚稻收购需求有所扩大;九是农民对价格期望值提升,存粮、售粮方式变化,观望惜售等待;十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粮油价格开始全面走强,影响市场心态和购销行为。
预计后市国内稻米市场总体以稳中趋升为主,但南北、粳籼、早晚、普通与优质稻米走势差异化继续存在。
稻米行情总体稳中走强的主要动力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去年稻谷总产量与上年持平略增,新增供给不及新增需求;二是局部地区严重减产,南方地区普遍早、中、晚稻全面减产,局部地区供求缺口较大;三是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政策价格支撑市场行情;四是国家掌控库存,调控市场供给,社会商品粮源不足,导致市场求大于供;五是种粮生产成本提高,减负和市场意识提高,促使农民售粮方式改变,看涨心理提升,惜售观望;六是部分地区轮换补库需求增加,早稻收购需求未能满足,晚稻收购需求有所扩大;七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粮油价格开始走强,对市场心态和购销行为造成影响。
从早稻市场看,去年国内早稻受灾较重,总产略减,局部地区减产较大,这造成了早稻新增供给不足,而早稻市场需求量大,需求明显强于其他品种,导致早稻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其他品种,对国内籼稻市场价格形成强劲支撑。但由于国内早稻库存仍然充足,预计在价格上已有较大上涨幅度,国家轮换出库销售调控的情况下,后市早稻谷上涨的空间已较小,但去年早大米上涨的幅度相对小于稻谷,后市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从中晚稻市场看,去年全国中晚籼稻产量均不理想,预计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新增供给能力不足,又受到早稻需求不足和价格上涨的拉动,中晚稻需求仍然显强。不过,中晚稻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需求比较分散,收购需求也弱于早稻,中晚稻市场“稻强米弱”可能相对明显,特别是优质稻米与普通稻米的差价有所显现,普通稻米相对偏弱,优质稻米相对走强。从粳稻市场看,去年粳稻产量丰收增产,特别是主要产区增产幅度较大,预计全国粳稻总产量比2005 年增加30 亿公斤,且粳稻品种质量均好于2005 年,使得粳稻新增供给继续增强,新粮上市时期又正值南方晚稻上市,南方粳稻米需求受到限制,供求矛盾继续缓和,供需偏紧状况有所改善,新粮上市,水分较高,由于前期粳稻价格较高,粳米销售趋降,经营效益下滑,导致收购需求显弱,价格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但价格比上市前后下滑,不过优质粳稻米好于普通粳稻米,呈两极分化走势。
综上所述,后市稻米市场行情以稳中趋升为主,但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季节走势将呈强弱的不同变化,产销区均将稳中趋升。早稻米继续走强,但空间有限;中晚稻米相对稳定,但春节前有所走强,特别是优质稻米仍保持坚挺向上;粳稻米稳中稍弱,但仍将在高位稳定运行,而优质粳稻米仍以坚挺为主;北方稻米稳中偏弱,南方籼稻米稳中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