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角度看语言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h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的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翻译,围绕等值、翻译转换及可译性限度进行科学探讨。文章围绕重要术语,探讨其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卡特福德;等值;翻译转换;可译性限度
  【Abstract】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written by Catford,the British theorist of translation,studied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and tried to steer the research on transltion theories to a scientific course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shifts and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depth.The thesis intends to have a research on the instructional role it can play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key terms in this book.
  【key words】Catford;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shifts;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25-02
  作为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卡特福德所著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80年代初由包振南先生介绍到我国。该书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翻译,将翻译理论研究引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一、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等值的文本材料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Catford,1965))。作者强调,之所以用“文本材料(textual material)”而不用“文本”,是因为正常条件下,它并非所译的原语文本的全部,即它只是被译语的等值成分所替代。而“文本材料”的提出科学的描述了翻译在音位、字形、词汇和语法四个层面上的部分实现并非是完全的翻译。
  正因为卡特福德认为原文的整体并不能被译语的等值部分所替代,因此某些情况下,翻译并不能称作是“完全的”翻译。作者根据翻译的范围将翻译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在部分翻译中,原语中的部分话语材料不经过任何处理完全移植到译语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零翻译”,这样的处理办法可以增加异国情调,而在当今各国的交流更加密切,文化互相渗透的情况下,这种部分也不会对读者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碍;根据翻译的层次,即语法、词汇、语音、字形等,翻译可分为整体翻译和局部翻译(这一分类对意义的传达、对等的不完全及翻译本质的阐述至关重要)。“整体翻译与局部翻译之分是卡特福德的首创,对翻译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之所以这样给翻译分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翻译应该分为好几个层面进行研究,我们不可能做到各个层面同时完全对等。”(林克难,2006)。
  其次,卡特福德对于“翻译等值”的阐释也耐人寻味。他认为翻译对等并不意味着再现原文的全部内容或者说全部信息。他把对等分为两类:文本对应和形式对应。前者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任何译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原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后者指任何译语的语法范畴在译语的机体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语法范畴在原语中同等的地位。简言之就是,文本对应是具体某组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形式对应是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认为语言是以系統为基础的一种更普遍的概念(Munday,2001)。
  其翻译等值关系的条件是:当原语和译语文本或其中的语言单位与相同的(至少部分相同的)实体特征相关时,就构成了翻译等值关系。我们所要寻求的对等是语境实体最大限度重合的对等词。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对等呢?卡特福德指出,先前人们谈及的对等只是凭经验,完全翻译的目的不是从译语中找到一个与原语“意思完全相同”的对等成分,而是要求这个对等成分与原语词重叠的成分越多越好,因为在语言学的意义上,原语与译语具有完全相同的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情况下起到同样的作用。原语和译语至少要含有部分的相同所指实体,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才能算做“对等成分”。
  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定义为“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中从形式对应的偏离”,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以层次转换为例,指的是一种层次的源语项(如语法)用不同层次的目的语项(如词)来对应。语言有不同层次的分类,如:音位、字形、语法及词汇等。把“What’s the time?”译成“几点了?”,译语文本在语法上和词汇上与原语等值,但二者在字形和音位上却没有等值关系。卡特福德在翻译的定义中用到文本材料这个词旨在强调翻译决不是,或者说不可能是原语文本全部被译语文本中的等值成分所替换。
  在论述可译性限度时,卡特福德提出 “可译性的确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一个明确的二分体。原语文本和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可译的或不可译的。”一般说来,翻译中存在着语言不可译(如双关语的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如书中日本既可供在室内穿又可以穿到室外或咖啡馆去,还可以用作睡衣的长袍的翻译)。前者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特征。它主要来自A.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B.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文化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 可译性的限度问题,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要想深入研究可译性的限度,那些蕴涵在各民族文化中的因素绝对不能忽视,而且文化不可译性与语言不可译性对应的可译性限度不同。   二、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卡特福德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到语言教师会对本书产生兴趣,因为翻译如何用于语言教学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同样的在语言学习中语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语境是宏观意义上的,既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英语语法教学不能只体现在独立的句子中,更应该把它放置于英语书面语篇语境中加以学习。
  翻译用于语言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摒弃这种方法。作者认为,目前几乎遭到普遍谴责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不规范的语法和蹩脚的翻译。翻译本身在教学法中并不是一种有害的技巧,问题在于要能理解翻译的性质并且运用得当,而不恰当地运用会将等值关系与形式对应关系混淆起来。卡特福德指出学习本书可以为语言教师们就什么是翻译,翻译等值的性质,翻译等值与形式对应的差异以及翻译时所达到的语言水平等问题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有学者提出,“让学生们牢记翻译等值关系几乎总是可以在句子级上建立以避免其在词级上一对一的翻译,或尽量让他们做将第二语言翻译成母语的练习,这样可以降低移入母语的危险性。”(刘文华,梁燕,2004)。
  另外一个作用体现在口语教学中。作者在书中区分了phonological translation(音位翻译)和 transliteration (音译)。其中音位翻译虽然不经常使用,“演员和模仿者用一种外国发音或方言的发音时故意而为的…而且大量出现在某些讲外语者的不地道的发音之中”(穆雷,1991)其实这种情况在教学活动中也不鲜见。学生会有意或无意的将外语的某个发音同自己的母语甚至是方言对号入座,由于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存在完全重合的音位实体,因此正确的方式应是发现外语发音的准确发音部位及送气方式。
  三、结语
  卡特福德提出了科学的语言学翻译观,然而他的研究从未跳出句子的范围,但不可否认他的理论却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率先尝试从语言学视角系统描述翻译,并对语言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2001.
  [3]包振南.開拓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4]黄娟.意义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22-26.
  [5]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6]林克难.从对意义认识之嬗变看翻译研究之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91-94.
  [7]刘文华,梁燕.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中的翻译的转移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49-51.
  [8]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带来教育方式的革新,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尤其是语言教学.而手机现在已然成为人人必备的移动工具,因此
本文通过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课堂讨论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探讨采取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是解决思政课教学难点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有
【摘要】高职语文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生活趣味,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思想、感情、身心等多方面全面健康地成长,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表现能力。  【关键词】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
【摘要】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各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愛、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通识素养;学习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间,企业也在随着经济转型而进行改革,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越来越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正在努力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方面。本文以我国的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
【摘要】图书馆对学生帮助很大,是学生的自学提升和自我安排,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服务学生。人们常说广读诗书才能知天下,古人也常教导我们读书要破万卷,在图书馆中书籍又何止万卷。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大学学生;第二课堂;发挥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20-02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
失血和失血性休克是阵亡和伤死的最主要因素,有效的输血是战伤救治的关键措施。国外把效价低于1:128的O型血液作为“通用血”使用,而国内在八十年代前虽然也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
【摘要】总结腹部皮瓣用于治疗手外伤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0例手外伤患者采用腹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手术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保持环境清洁,采用舒适护理、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结果:20例全部成活,手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仔细的护理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及促进顺利康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腹部皮瓣;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进,更多的人意识到交过过程中实践的重要程度。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平等的主体间性、高度的渗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价值蕴涵;应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途径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在实际过程中如何实践成为了热点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
【摘要】园林专业的教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加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比较关键,本文先就园林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以阐述,然后结合实际就实践教学的原则以及优化措施实施详细探究。  【关键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24-01  园林专业的教学实践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