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民族工程机械制造工业的脊梁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社会里,想见一个蓝领工人太难了,几乎让笔者感觉到对面如果有一个蓝领工人看过来,你会产生突然见到“工人老大哥”的亲切。是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工厂”已不是一个抽象的记忆。可是,见一批IT精英实在是太容易了,他们活跃在当今社会新经济的大舞台中。甚至,中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深圳还明确提出“让高级技工比博士工资更高”的口号。
  1993年,梁稳根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之一,并于1998年、2003年连续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实业报国”的他所创建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之一。2006年十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分在湖南团的梁稳根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
  2006年“两会”上,已是几届人大代表的梁稳根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一则因为媒体对“民族工业”的认同,二则他刚刚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前,梁稳根在离开公司赴京时就表示:十个五年,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的痕迹甚至比过去5000年还要深刻。在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来时,人们看到:计划变成了规划,引进变成了创新,索取变成了给予,新农村、新城区、新思维、新概念、新出路等字眼诠释了同一个理念,那就是“变”!
  也正是这个“变”字,使“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成功入选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5年12月28日晚上,在颁奖会现场,《对外大传播》的记者与他有过短暂的交流。当时的梁稳根和网络新贵李彦宏同桌,所有的媒体纷纷过来和醒目的李彦宏递送名片,狭小的空间里,梁稳根难免为莽撞的记者所碰撞,但他言语间始终豁达。当《对外大传播》的记者递上杂志和名片时,他说:“我没有手机,我把秘书的电话留给你吧。”最终,梁稳根成功入选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走下颁奖台,他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拱手示意,之后便安静地坐在位置上专注地看晚会。
  湖南人的性格就是坚韧、精明、富于气魄。曾有人这样说,如果你在石油开采会战中,听到众人发出的“嘿呦嘿呦”吼声,那多半是震人心魄的“川江号子”;如果你看见一个女孩背着背包,穿着牛仔裤行走在旷野上,可能是美国人;但是如果你看见一群人扛着扁担走上街头,贩卖塑料等物品,那可能就是坚韧而精明的湘军。梁稳根正是这样的人,他坚韧、精明、富于气魄,他使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走出国门,于是怀揣振兴“民族工业”梦想的他,也因此成为了走出国门的“湘军”领袖。
  1986年梁稳根辞去公职,和朋友凑了6万元钱决意下海创业,他刚开始选择做焊接材料。据说在当年9月他就收到了第一批货款,虽然只有8000元,但他和朋友欣喜若狂。之后由于梁稳根发现人造金刚石产业有较大的赢利机会,遂转入该行业并凭此获利不菲。
  凭借这些积累,1993年梁稳根决定进军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当时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由于竞争力低下,国内市场已经被几家外资巨头瓜分完毕。面对这种依然“沦陷”的产业,梁稳根反而认为这里孕育着三一的巨大机会,并且力排众议坚持进入。
  梁稳根勉励他的团队,要通过三一的发展来探寻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并且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也是三一企业名称的来历。这家第一个跨入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很快凭借自有知识产权,在沦陷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1994年三一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的工厂,其拖式混凝土输送泵获得8项国家博览会金奖,随后该产品迅速在1997年高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位,并在当年出口海外。
  由此,三一逐步将产品线扩张至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机、压路机、摊铺机、推土机、平地机、沥青转运车、塔式起重机等,十年间三一集团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逾20亿元,年产值达40亿元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大鳄”,并创造了年均80%的增长速度。
  三一从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就直接和垄断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并不断从洋品牌手中收复失地。以混凝土输送泵为例,1995年国外品牌垄断95%的市场份额,而2004年已骤降至5%,这个重大变化使业内盛赞三一对该产业创造了新的竞争机制,引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三一的成长,很多国际巨头先后将他们的收购目标锁定三一,包括全球行业居首的卡特·彼勒集团,但梁稳根几乎全部拒绝了。业界因此流传“三一是最难收购的公司”。“三一”解释说,三一不是拒绝股权合作,而是拒绝任何对方有控股性意图的股权合作,针对这次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会否大量减少持疑问,梁对此坚决表示:“有生之年绝不放弃对公司的控股权。”熟悉梁稳根的一些人认为,48岁的梁身上有很强的民族产业情结,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谈话中,梁经常会流露其“产业报国”的梦想,在三一内部员工看来这个梦想曾使很多人激动不已。
  10年前,中国的重工机械制造产品市场全是“洋品牌一统天下”。10年后,三一重工,一个最初仅有几百万元资产的乡村小厂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年产值达到40亿元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的“大鳄”——以年均80%的增长速度为世界同行第一。它俨然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一张最引人注目的名片。
  曾几何时,中国重工业发展一直是国有企业唱重头戏,而以民营身份参与国家重工业发展,始于三一重工。
  不同于一般传统民营企业的是,三一创业伊始就抛弃了家族式企业模式。国内许多经济专家在分析民营企业发展时指出,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相当大的障碍。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三一的创业班子对企业管理实行高起点、高要求,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一律不允许安排自己的亲戚朋友进企业,三一的管理体制是融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与思想的结晶。对于他们科学的方法论“11531”,三一人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1”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值;第二个“1”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理念体系;“5”是要打造五项企业文化工程;“3”是要经济杠杆、法制力量、文化影响三力协同;最后一个“1”就是一个永恒的定律——公平。
  三一重工初探工程机械领域时,一度不为人所看好。这也难怪,当时国有企业都濒临倒闭,国有企业集技术、资金的优势都没有把传统制造搞上去,一个民营企业进入传统制造产业,门都没有。
  当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总体状况是行业生产集中度低、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的创新能力弱。这种状况导致了残酷的现实: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几乎是洋品牌一统天下,国内市场95%以上是洋货,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属于中国人自己品牌的工程机械寥若晨星。
  梁稳根冷静地审视了中国重工机械领域面临的内忧外患后发现,从国内的行情来看,传统产业虽然暂处于劣势,但终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同时也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他果断地决策:“与其引进技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我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全球化中,经济确实是没有国界了,但企业和企业家是有国籍的。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盛宴中,13亿人口的中国再也不能依赖日本的相机、美国的软件、德国的混凝土泵了。
  梁稳根说:三一重工的两大核心竞争优势就在于服务与创新能力上。思路决定出路,正是有了这样正确的战略决策,三一才有今天。
  从2000年7月24日美国约翰·迪尔建筑与森林设备公司首次派人访问三一,到2001年11月18日双方正式签订合作经销协议,三一重工与迪尔公司在相互考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联手合作,拉开了三一国际化战略经营的序幕。去年,公司出口业务已拓展到土耳其、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台湾、澳门地区,今年公司又新拓展了俄罗斯、韩国、南美等地市场。
  日前,三一重工将首次亮相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代表三一最高质量水准的8台工程机械产品已运往法国,将参加于4月下旬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06年巴黎国际建筑及土木工程机械展,与工程机械世界级品牌同台竞技。这是三一首次参加这一世界性行业盛会。
  
  责编:周 瑾曹晓娟
其他文献
在我国的翻译界和翻译教学界有这样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翻译家们整天忙于完成手上的翻译任务,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总结自己的实践,升华为理论,用于支持和指导翻译教学。而翻译教学界多数人忙于课堂教学,缺少大量扎实的翻译实践,从而他们的教育显得过于“学院派”。前者一小时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数千字的翻译量,工作几十年译著等身,硕果累累,但要让他们谈谈翻译理论,他们往往寥寥数语,谈不出有多少系统性的东西。而后者可以是出
期刊
联合国的事情,大则涉及世界未来走向,小则关乎各国自身利益,因此,各国政府都会根据各自不同国情和战略需要,对各种重大问题当仁不让,据理力争。由于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外交官们拿的是本国政府发的薪水,因此,他们在联合国的所作所为,都设法与各自首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  我发现,在联合国的各国代表一个个都“贼精”,脑袋瓜长得都“贼尖”,鼻子的嗅觉都“贼灵”、射出的眼神都“贼亮”。他们既是竭力维
期刊
说起外宣期刊,不能不说《北京周报》和《今日中国》。《北京周报》是中国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创办,是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之一。《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是中国唯一一本多文种对外报道月刊,半个多世纪前由宋庆龄创办,发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人民画报》、《人民中国》等一系列外宣期刊也都创刊于建国初期,对中国的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
期刊
编者按:2005年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可谓风云四起——央视经济频道十年打造的“经济年度人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让人们触碰到这个时代的经济脉搏;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从媒体的责任以及媒体的眼光出发,展现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评选的“年度传媒人物”,则以另一种角度碰撞着社会的良知和正义。  本专栏中的人物,有的是名牌企业的打造者,有的是以一种精神感动了社会的个体劳动者,有的是在政
期刊
地点: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办公室  时间:2006年1月6日  访谈对象:国家汉办主任 许 琳  参加访谈者:申宏磊 谭 震 赵 丽    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了中国,感知了中国。在当今这个多元世界中,语言担负着和平使命,它是国际间交往和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桥梁。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成立于
期刊
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被称为全球出版业的“奥林匹克”。《对外大传播》曾以《再谈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为题进行策划,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图书出版的重点稿件,令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外宣领域对外出版的现状,这些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书籍走向世界,法兰克福书展搭建了这个平台,为了使读者更近距离地触摸世界出版业的脉搏,本刊最近采访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展览部经理季清斌。曾经参加了16届法兰
期刊
2006年3月30日上午10时,“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张梅颖,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祖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等十二部委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在启动仪式上,航天员杨利伟和费俊龙、聂海胜受聘为“中国青少年健康楷模”;以青少年健康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文化专项基金”也同时启动,口号是:支援成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艳颖还为
期刊
编者按: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到来,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出现。因此,我们在2006年第一期开办“双语视窗”栏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
期刊
编者按: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所在。学习汉语一时之间竟也成为一种时尚,吸引了很多外国的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  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教授汉语的大学有2300余所。中国迄今已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累计近40万人。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接受留学生学汉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吉林省举办的各类展会,越来越吸引国外新闻媒体记者的眼球。国外媒体采访报道展会活动,已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1995年以来,相继有加拿大环球邮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芬兰广播公司、法国新闻社、法国电视一台、德意志新闻社、德国电视一台、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广播协会、日本经济新闻、韩国广播公司、中央日报、韩国经济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美联社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