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格局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g12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智能时代,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
  格局是一个人对局势、态势的理解和把握,对事物所处的位置(时间和空间)及未来变化的认知。
  即使搭上了时代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快车,人的格局也是决定我们最终能站多高、走多远的关键。
  比如,在同一个时代做风险投资,J.P.摩根和马克·吐温由于格局不同,投资的结果就有天壤之别。
  金融巨子J.P.摩根在爱迪生还未发明电灯时就投资了这位天才发明家,还投资了爱迪生的竞争对手特斯拉,以及无线电通信的发明人马可尼。对J.P.摩根来讲,他投资的其实不是某个发明家或某一项具体的技术,而是“电”这个未来的产业,这就是大格局。
  而同样做天使投资的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格局就差多了。他是位了不起的作家,一生挣了很多版税,投资却都打了水漂。马克·吐温的问题在于,他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希望通过投资控制一些出版公司。他只看到一家家企业,而非一个行业。
  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格局思维?
  首先是主动性思维。十几年前阿里巴巴刚开始做电商时,前面已经倒下了一批电商公司。当时没有网上支付、信用体系和方便的物流,管理成本很高,但是阿里巴巴成功了。没有支付手段,自己做一个;没有信用体系,团队建一个;没有好物流,自己出面和物流企业谈一个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条件。
  本着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思维,阿里巴巴花了幾年时间,不断蜕变,适应市场需求,基本解决了电商会遇到的主要问题,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主动性,因为变化太快,只有主动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现在企业的主营业务和10年前相比,有了巨大变化。零售业、电商、各类消费行业,以及个体发展,没有主动性的经营思维,很快就会被淘汰。
  其次是个性化与时效性的思维。“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曾说过,认知力是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壁垒。原来有大量的壁垒,血统、出身、学历、官职、社会地位等,如今这个时代却只剩下认知壁垒。
  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凡是可以重复的事情,都可以由智能的机器去完成;对人的要求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要求人有个性。人因为有个性才可爱,才不可替代。
  除了个性化,还有时效性。那些不上班去看奥运会开幕式、半夜爬起来看球赛、花钱看直播、高票价看首映、买新款手机的人,主要是出于时效性的考虑。
  如果说看电影、买手机多少有点出于面子的考虑,那么买一些知识产品,先获得者就会比后获得者多一点儿竞争上的优势。
  不仅商品和服务有时效性,人的技能也是如此。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领先同辈人一步,以便成时效性的人才,避免低水平上的竞争。
  再次是在过剩时代,要强调创造优质价值。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透明化,商品流通快,使优质和劣质商品的价值差更大。
  谷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工程师莱万多夫斯基在短短的几年里收入上亿美元,而末流的游戏开发工程师月收入不过1000美元。随着信息流动性增强以及智能技术的提高,个别能力超强的人可以在技术的支持下发挥巨大作用,行业里不再需要四流、五流的从业者了。
  总有很多人认为,技术的进步能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让每个人的机会趋同。遗憾的是,每一次重大的时代进步都让价值差越来越大——最好的资源不是变得更多,而是变得紧缺。
  在每一个时代总能看到有变革需要的人,但是,仅仅谈改变是没有意义的,变好才是目的。我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定力,相信真理就是在经验面前站得住脚的东西,坚持往好的方向改变,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现在过剩的不仅是商品和信息,还有人才。作为个体的人,如果能比同行的平均水平高那么一点点,就会受到欢迎;如果高一个数量级,就会有人出数倍的溢价邀请你做事。
  未来是一个过剩的时代,物质会过剩,内容也会过剩。最宝贵的是人的时间和注意力。无论是想得到关注,还是关注别人,都需要记住一个关键词——优质。
  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需选择有用且优质的信息。
  因此,每个个体及企业,要不断改进其所创造事物的深层优质价值,这也是在进一步提高我们为之付出的时间价值,更是在提升一个时代的价值。
  (欢 喜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格局》一书,王 青图)
其他文献
在研发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时,学者发现:根据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由于运动速度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每一天会比地面上的原子钟慢7微秒;而根据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由于在重力场中不同位置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会比地面上的每天快45微秒。二者综合,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会比地面上的快38微秒。如果不对时间进行校准,定位位置将发生漂移,每天漂移距离约为10千米。  没有
期刊
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驶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我只是觉得5万欧元贵得离谱。我对二手车稍有了解,在我眼里它最多值4万欧元。可卖方不让步。当他一星期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可以以4万欧元的价格买到那輛车时,我当场同意了。第二天,我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加油站老板与我搭讪,要用5.3万欧元买我的车。我谢绝了。直到开车回家时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多么不理智。某种在我眼里最多
期刊
斋号是古今文人墨客给自己的居所或书斋取的名字,也称室名。这一风气由来甚久,至今盛行不衰。斋号多以斋、室、楼、馆、轩、庵、居、阁、舍、庐、草堂、山房、精舍、山馆、书屋等为后缀,寥寥几字,往往取精用宏,自出机杼,意蕴深邃。古往今来,可以考知的斋号数以万计,著名的有米芾的“宝晋斋”、陆游的“老学庵”、辛弃疾的“稼轩”、蒲松龄的“聊斋”、纪昀的“阅微草堂”、徐渭的“青藤书屋”、梁启超的“饮冰室”、张大千的
期刊
1.希拉里·曼特尔(英国当代女作家,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狼厅》《提堂》):适当的自大有利于写作。  “对一个作家来说,自信是最有益的品质,甚至可以适当地发展成自大。因为写作就是一个放大自我来影响世界的过程,当世界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必须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霍华德·菲利普·
期刊
三毛的挂盘  我的婆婆马利亚,是个喜欢收集盘子的人,她的西班牙盘子并不是吃饭用的,而是挂在墙上当装饰的。婆婆的餐厅里挂了四十几个陶土盘,美丽极了。  我在婚后,也喜欢上了盘子。那几年经济情形一直不算好,可是在荷西和我的克勤克俭之下,婚后第四年,我们就买下了一小幢有花园的平房。对我们来说,那已算是奇迹了。我们没贷款,是一次付清的。  有了房子,还是家徒四壁,墙上没有什么东西,因为所有的存款都用来买了
期刊
我的母亲几乎没读过书,但生活经验丰富,简直是研究人生的教授。她讲过的许多话,可以说相当准确。尤其是我从事写作之后,用母亲对我的教导来观察和描写世界,真觉得“句句是真理”。  小时候就听母亲经常念叨:“朋友越近越好,亲戚越远越香。”我当时甚感奇怪,怎么会这样呢,亲戚们住在一起多好呀!兄弟姐妹、姑姑姨姨、叔叔婶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肯定是日子越过越红火,感情越来越牢固。但其实不然,以
期刊
许多年以后,当你被浓油赤酱宠坏了的舌头感到沮丧时,一定会想起在老家盛出一碗老母鸡汤的那个遥远下午。也许你对大鱼大肉司空见惯之后,丧失了惊喜的能力,但是你无法拒绝被一碗猪油蒙住头脑的快乐。  作为一个半途而废的历史爱好者,十分惭愧地说,我对定山的过往所知不多。毕竟我家是个在地图上一片空白的地方,甚至村里的孩子读到四年级,就只能转学到别的村子,因此整个村子的读书人都在努力攻读“小学学位”。这里的历史故
期刊
我爱戏,爱得如醉如痴。  这种爱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父亲有本《梦华琐簿》,闲时他常给我们讲那里面的事情,多是清末北京梨园行中的逸事,很有意思。我大约就是从这本书,从父亲那颇带表演意味的讲述中认识了京剧,迷上了京剧,同时,将这本书看作神奇得不得了的天下第一书。“文革”破四旧时,这本发黄的线装书又被翻腾出来,我才知该书出自蕊珠旧史之手,知道“旧史”便是清末杨懋建。翻览全书,发现并无多少深刻
期刊
1  1975年,我出生在福州的一个小镇上。彼时母亲已41岁,生完我后,她的身体越发弱下去,常年药不离口。记得幼时我向她撒娇索抱,总被父亲一把拽开。  母亲性格温柔谦和,是典型的江南女子,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严格遵照基督教教义行事为人。我是老幺,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孩子多了,拌嘴打闹的事常有,可母亲从未责骂过我们,更别说动手打。父亲则性急,不善言辞,没说几句话就脸红脖子粗,再解释就说全是在部
期刊
我女儿上初中时,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小名叫航航。女儿常常回家来,在饭桌上给我们讲关于航航爷爷的故事。比如,有一天深夜,爷爷推醒了睡在身边的老伴,也就是航航的奶奶,礼貌却困惑地问道:“同志,请问你是谁?”  又或者,他在对讲机里跟自己的孙女通了话,并打开了防盗门,然后对家里人说:“刚才楼下有个人叫我爷爷,她说她叫航航,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诸如此类。  很长一段时间,航航爷爷的“逸事”,就像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