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做个小侦探》教学案例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y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节刚刚开始两周的一年级科学课上,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带的彩笔做活动记录。一个小男孩拿出自己的全套新彩笔后,注意力瞬间转移到彩笔上,他把整套的彩笔一支支首尾接龙地连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得意起来还不忘向旁边的人炫耀一下,引来周围同学的注目,已经全然忘记了拿出彩笔的初衷。直到下课,他的活动记录还是一片空白,记录过后的汇报研讨更无从谈起……对这个男孩及向他注目的同学来说,这节课是否有效呢?怎样才能让一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获得进步或发展?
  本文将结合《做个小侦探》一课,尝试探寻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一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做个小侦探》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中的第一课。从教材整体设计安排来看,这个单元将落脚点定位在猜想与验证的思维活动上,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科学探究的必要环节和重要过程。因此,《做个小侦探》与本单元其他两课围绕“猜测要有依据,猜测不一定正确”这根主线展开,主要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猜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知道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经过验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下面就以此课为例阐述要从哪几个方面提高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
  有意注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之上,因此,心理必然还保留着某些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有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注意力的维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被鲜艳、有趣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时常常会跟着兴趣走,学习活动是否有趣为影响他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彩笔会分散那个小男孩的注意力了。因此,开展一年级科学课教学活动要注重激发兴趣,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教学的效率。具体做法是: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节高效的课堂正是利用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一定的方法设计好每一个“段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能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是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二是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做个小侦探》一课按照教学目标设计了逐级渐进的四组教学活动,依次是:原因唯一的、简单的猜想活动(看蒲公英飞、菜叶洞、狗伸舌头的图片,猜想原因);情况多样的猜想活动(看破蜘蛛网、雪地脚印的图片,猜想发生的事);在玩碰碰球中进行猜想(猜想—验证结果,知道猜想不一定正确);阅读资料(科学家也进行猜想的资料)。其中,蒲公英飞等三个图、破蜘蛛网等两个图虽然都是猜想活动,但一个原因比较简单,一个原因比较多样,教学时分配的时间就应有所不同;碰碰球是一次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花费的时间更要多一些;阅读资料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处理。通过各个环节时间长短的变化、不同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注意力持久,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中耳、眼、口、手并用,效率最高。《做个小侦探》一课伊始,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个小侦探”,直接将学生带入探究情境,让思维快速聚焦到主题上来。
  接下来用“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菜叶上为什么有洞、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飞、小狗为什么吐舌头。特别要说明的是,因为学习对象的不同,三幅图的分析要有增减,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的具体体现。
  如果对“破蜘蛛网和雪地上的脚印”也按照“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思路进行分析,势必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因此,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围坐、组长领头分析、各组派人汇报的形式,避免了长时间单一对话带来的兴趣缺失。
  “碰碰球”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进行验证”;与前面活动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可现场验证的活动,是一个可以“玩”的活动,是能让学生跃跃欲试的一个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自不必说。
  最后,充分的动手活动之后进入“科学阅读”,让兴奋的神经渐渐平息,回归理性的层面上来。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能够使他们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科学地、有节奏地交替转换,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激励评价,是有效教学的动力
  人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是在不断地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励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赏识、赞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十分有利,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使学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激励方式营造利于探究的氛围。
  1.爱的激励
  教师从内心深处爱学生,就会全身心关注他在学习进程中的表现,用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一句温暖的话语,给予他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空间。学生可以不必害怕因失败而被责怪,不必害怕因错误而被批评。师生间达到一种“最佳状态的心意交流”。
  《做个小侦探》教学伊始,教师将充满鼓励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用眼神先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学生分析“雪地上的脚印”时,一个学生针对“两串脚印变一串是因为——有一个动物被咬死了”的猜想,提出“雪地上并没有尸体的痕迹,被咬死的猜想没有依据”这一质疑,他那种超出实际年龄的理性分析,引起教师由衷的欣赏,教师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对他说:“是的,科學上的猜想不是瞎想,我很欣赏你的回答。”当然,这种细节在教学中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无论是精彩生成还是常规评价,都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真诚,都需要教师丰厚的积累和沉淀,以使自己的激励评价真实、准确、精彩。   2.荣誉的激励
  在一年级教学中,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爱会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而适当地采用奖励的方法也不失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好办法。
  像前面那位在“雪地上的脚印”猜想活动中迸发思维火花的学生自然会得到一朵小红花,想必愉悦会充盈他的内心;而在非常有可能引起课堂失控的“碰碰球”活动中,要带着问题去观察三次拉起球后发生的状况,并且还要汇报,那么此时,代表集体成绩的大红花的调控作用就凸显出来。毕竟,学生都很看重自己是“为荣誉而战”的。一节课下来,将大、小红花的数量,填入《课堂量化激励评价表》,在一个周期内进行汇总,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这种直观的激励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能使他们在相互监督中管理好自己,迅速成长。
  在激励评价中要注意的是,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一切的手段都要从“人”的塑造出发,切忌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忽略了主体的发展。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良好的常规习惯是科学课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自控力比较差,从他律到自律,所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规矩”是“管”出来的,常规习惯的养成,是长久管理的结果。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头脑中应该树立起“管理”的意识,用“管理”为自己的课堂保驾护航,以实现教学的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离不开小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在小组这个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逐步过渡到适应班级大集体,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但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在一年级的课上经常出现两名同学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互不相让、争执起来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发挥管理的作用,避免、化解矛盾,引领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在《做个小侦探》一课里,总共开展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一次是围绕“破蜘蛛网”和“雪地上的脚印”,讨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一次是通过“碰碰球实验”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第一次的合作需要推选出来一位代表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合作是愉快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代表。第二次合作时,学生在好玩、有趣的碰碰球面前,好奇心战胜了理性,合作受到了干扰,此时就凸显出来课前给每位组员编号的重要。组员可以按照编号在老师的要求下依次完成“拉起一个球”“拉起两个球”直至“拉起三个球”,因为人人都有机会动手,所以能够保持秩序,以合作的方式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如果只关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关注小组合作的落实,小组合作就是低效或无效的。
  2.有结构材料的管理
  科学探究离不开实物材料,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在科学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成也材料、败也材料”,教师不应只考虑提供材料的事情,还要思考怎样管理材料。
  原则一:层次化呈现。需注意的是,实物材料会吸引一年级学生,也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为避免干扰他们的学习,材料要分阶段、层次化呈现,以体现其结构性、时效性。比如,《做个小侦探》一课中,就是根据探究的进程,依次发放“脚印图”和“碰碰球”,而不是一次性地把所有要用到的材料都发放下去,要“用什么,发什么”。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都要考虑材料的最合适配置,哪怕是记录笔,也要顾及当下的活动是准备全组一支笔还是每人一支笔合适,在一年级课堂上,细节真的能够决定成败。
  原则二:选择合适的时机。层次化呈现的材料,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以“碰碰球”为例,要体现通过支配材料发现意义,就需注意“一挡二发三收”这三点。
  “一挡”是指课前准备时,把碰碰球摆放在托盘里,并用盒子遮挡起来。放托盘里是方便学生取送,遮挡是为了避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二发”是指“拉起一个球会出现什么情况”的猜想进入验证阶段时,各个小组才能将“碰碰球”领回组内。此时学生的思维好比箭在弦上,会迫切地进入探究中。当然,从这么有趣的活动中抽离出来是困难的,何况接下来还有“拉起两个球和三个球”的后续研究。
  “三收”是在“二发”之前就要提好要求的,利用盒子把碰碰球和学生隔开,直至碰碰球完成使命后回归原处。一方面迫使学生的思维从刺激物转移到理性思考上来,便于梳理思路,提升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常规实验习惯进行训练,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领域。一年级是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智慧,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选取济南市广场东沟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条河道的概况及目前存在的水质污染、河道淤积、河道泄洪、生态效果较差等问题,提出了河道整治的必要性,研究并制定了河道治理措施。通
采用XRD分析研究了由分析纯的氧化物粉末制备堇青石基陶瓷时,高能球磨作用及热处理温度对堇青石陶瓷相组成和相变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高能球磨在堇青石陶瓷烧成过程中的作用.
红柱石颗粒本身为基本无气孔的密实体,烧后气孔率不增加或增加很少。且体积效应较小(约为3%~5%),因此红柱石不需要煅烧便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烧成制品,是生产高级Al2O3-SiO2系耐火材料
教学分析  本节课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吹气球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感知,初步认识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第二部分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得到结论,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明白:科学无处不在,要用科学知识为人类更好地服务。  第四部分是完成具有一定挑战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于技术与工程领域作了如下描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一个个新的教育理念诞生,一种种新的材料问世,一项项新技术被运用,这些新事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思考,在新环境下,如何紧跟时代步伐,让科学实验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新 在 理 念  许多人认为科学实验课就是科学教师的事,只要是科学实验,他们必然全部承包。科学教师既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能画会唱。但事实是大多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