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3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骨干大学生代表着学生中的精英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对策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对文化的态度。经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内存在骨干大学生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参差不齐、高校内部对骨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与引导薄弱等现象。提升文化自信,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高校而言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双方应提高认识,同向而行,共同促进文化自信的增强,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07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见,文化自信对当下中国的发展十分重要,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根据《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普通高校达到2596所,普通本科高校达到1237所,本科院校成为高校增长最重要的主力军,2005-2015年本科毕业生累计达到3000万,占据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的47.2%[2],且近半数大学毕业生占据重要岗位,本科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新增人力资源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由此可见,当高校内的骨干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多半将直接参与国家经济、政治等层面的运行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骨干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自信与民族自信,影响着社会的繁荣发展及和谐运行。因此,在骨干学生踏入社会之前开展相关的文化自信教育是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掌握本科高等院校骨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探讨高校提升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途径。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覆盖整个辽宁地区,包含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三十余所高校。调查对象为在校的骨干大学生,包括主要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自行研制的网络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采用重点抽样的抽样方法,抽取了各高校中少数的大学生骨干,共计1100人,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调查内容
  在问卷中共设计20道问题,其指向主要为四个方面:骨干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度与掌握程度;骨干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态度;骨干大学生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骨干大学生对培养文化自信的态度。
  二、骨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还需进一步增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助推整个国家各个层面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这个民族便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化已经成为整个民族内在的精神支撑和发展源泉,作为祖国未来引领者的大学生骨干,只有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持始终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至偏移。
  在受访的1100名本科高校骨干大学生中,高达44.7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文化只是稍有兴趣,更有近6%的学生表示根本没兴趣。(见图1)
  
  另一方面,受访骨干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的态度也不容乐观。其中高达20.3%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一般,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自信心一般,2.39%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2.54%的骨干大学生甚至认为西方文化更加出色,对本土文化表示不认同。(见图2)
  
  在调查中,有2.53%的骨干大学生还表示应该毫无保留地吸收外来文化,从数据来看虽然只占很小一部分,但骨干大学生作为从普通大学生群体中选拔出来的精英,每一位都代表着一个大学生群体,可见,有许多大学生对中國文化缺少认同感。(见图3)
  
  调查结果显示,有4.63%的骨干大学生甚至认为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见图4)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中国社会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文化发展的大环境的缩影,国内文化市场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产物,文化入侵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许多都崇尚西方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学生优秀代表的少数骨干大学生同样受到消极影响。加之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文化也在转型,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发展也在不断探索当中,骨干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个别未能确立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认同。
  (二)高校对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还需进一步增强
  据调查显示,辽宁地区高校中73.9%的骨干学生表示校内并无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也未开设大学语文或汉语言文学等类似课程。(见图5)
  
  且调查发现,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高校对课程设置存在许多不足,内容枯燥难懂、讲课形式单一、老师讲解敷衍无趣、缺少课堂互动等问题突出。(见图6)
  目前,辽宁地区中开设有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课程的高校,多数以《大学语文》为教材,该教材正文内容分为11个部分,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阐述并不多,只有一小部分涉及“四大名著”及少量诗词,更多的是关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民国时期文化,还有部分关于国外文学。如此看来,内容少、不深入,教材限制、课时限制等问题都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学校课程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停留在粗浅零散的表面,未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势必影响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建立。此外,网络的发展加速了欧美文化与日韩文化的大举入侵,加之部分高校语文老师的非专业状况,使得一些学生越来越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三)高校关于传统文化的课余活动有待丰富
  在1100名受访的大学生骨干中,63.16%的学生表示学校偶尔举办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例如汉服社、诗词社等社团活动;30.26%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类似活动。(见图7)
  
  而通过分析数据,七成以上骨干大学生认为,教育体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提升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动力的重要方法(见图8)。
  
   由此可见,学生们还是非常希望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的,但图7中的数据却直观地反映了校园传统文化传播活动十分稀缺。传统文化本身虽然有巨大价值,但由于其长久的历史积累和厚重的底蕴,往往使人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其真正内涵,这使得大学生自发成立相关社团和举办相关活动的积极性较弱、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调查的部分高校对此类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力度较弱。相关课余活动的缺少让学生缺少了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也使大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骨干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1.将民族文化教育单独设置课程并编写专业教材
  文化自信源自人民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与欣赏[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要坚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旋律的功能[4]。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较少受到干扰地、高效地了解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等到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往往不及课堂,主动性也不如学生时代,此外,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社会科学类大学生,分别高于理工类大学生15.7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5]。可以看出,学科的设置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单独设置课程,予以充足学时并且独立编写教材,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并深入掌握,使得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推进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常态化
  校園文化建设是青年学生课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骨干大学生,他们往往是各类课余活动的组织者,组织者往往比参与者要更深入了解活动背景、内容与意义,而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者也是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鲜活,形式丰富,能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说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与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那么丰富的课余活动则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青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一方面,应该加大对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开展的财政支持,从经济上支持学生主动开展活动。同时,应支持相关传统文化社团的建设,例如汉服社、诗词社、书法社等等,提供必要的场所及道具支持。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规划,支持专业人员走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相关讲座,例如国画大师进校园、太极大师办讲座等等,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此外,要支持学生走出校园,与大学生“双创”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鼓励青年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融合,为传统文化添加新的活力。
  (二)高校层面
  骨干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代表,引领着当代中国青年思想状况的总体走向,因此,对于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应较普通大学生更深入、更广泛。
  除了高校要引进更多专业人才来教授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对于骨干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增加其实践的机会,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思想舆论氛围、优化整体文化环境。
  在对基层团支书、基层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骨干大学生培训中,增加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方案或内容,各类实践场所不再仅限于敬老院、福利院、贫困农村等地,还可以培训学生做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产业基地做解说员、志愿者等,一则让骨干大学生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二则提高骨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三则起到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除此之外,除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修的思政课外,根据专业的划分,对骨干大学生增设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课程,将个人专业与中国特色文化相结合,例如,对于学习建筑的学生,教授其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如何将古代建筑的审美性与现代建筑的实用性相结合等,这样一来,既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又起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使传统文化更深远地流传下去。
  (三)大学生个人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作为青年中的翘楚,骨干大学生代表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代表了文化强国的未来,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有益于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因此,骨干大学生应该主动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中华文化加以创新并弘扬出去,成为文化强国建设和发展的栋梁。
  除了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外,骨干大学生要肩负起引领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日常应积极组织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鼓励身边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起到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此外,还应该带领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课外科研训练,在课外科研训练中,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中国特色文化相结合,也间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大学生文化自信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本次调查研究对培养骨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路径做出了粗浅的探讨,相关研究还应该进一步深入与加强。辽宁地区本科高校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还有待社会各界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不懈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达成文化高度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Z].教育部,2017-10-16.
  [3]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4]邱康乐.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2).
  [5]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
其他文献
一个80后MM的游戏初恋  每当我看到国产动画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那句令人喷饭的:“美丽的天使在远处召唤你,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虽说EVA这种如此深度的动漫摇身一变成为了热血励志少年版的“天鹰战士”,但不得不说一旦你接受了这种设定的话确实觉得它还“蛮带感”的嘛。至于为什么要拿这个久远的事来吐了个槽是因为我想让您明白“睹物思人”这个东东确实是存在的。    策略类游戏初恋—魔兽争霸3   
期刊
摘 要:习近平青年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理论创新十分契合,旨在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青年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正确的价值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助推习近平青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相互增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期刊
摘 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实践贯穿和渗透在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是法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法学来说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擬从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不足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从四个维度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深化;理论品质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立场方面,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社会理想方面,致力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
期刊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的前提下,将虚拟实践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虚拟和现实两个领域相结合,努力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两种实践形式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教学方式、手段,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
期刊
QQ大战360一审宣判  360不正当竞争赔偿40万元  “QQ大战360”案件有了新进展,4月26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认定360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北京奇虎等三公司停止发行“360隐私保护器软件V1.0BETA版”,连续30天消除影响,并赔偿腾讯公司40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360隐私保护器”的提示信息通过宣传的虚伪事实损害了腾讯公司的竞争优势。  法院还查明,在“360隐私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付诸指导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找准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立德树人实践路径,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管理服务育人水平。  關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与党组织;立德树人;总体国家安全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
期刊
今天重读2011年第6期中署名英子的文章《性别生日不用输 身份证里自动提》,发现其中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用该技巧生成的生日数据是文本格式,而如果要对出生日期进行比较、计算的话,就会因为是文本格式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对于18位的第二代身份证号,以身份证号在A2单元格为例,我给出提取生日的公式是:  =DATE(MID(A2,7,4),MID(A2,11,2),MID(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强大惯性力量,构成了以“家国”为网络的血缘乡村社会结构,而血缘村落又以宗族关系为核心力量,建立起了共同的地缘关系,由此形成了宗族大院的民居形态。师家大院,是在师氏家族构成的血缘宗族村落中建立起的大院民居形态,在中国传统伦理制度和封建宗族文化的综合作用下,结合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出了血缘宗族纽带中的窑洞民居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师家大院;宗族;居住格局  中图
期刊
摘 要: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是中国史学走向科学化的标志。作为史料学派宣言的《旨趣》,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探求事实的真相以“求真”。史观学派致力探索历史规律或法则以“求用”,对《旨趣》加以批评。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多注重“求真”和“求用”,而忽视“求善”和“求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得以强化,却致使人文性失却。因此,历史研究在注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加强人文性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研究;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