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巷里的乐声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苏州都是物阜民丰之地,精致和优雅的文艺生活里,自然少不了丝竹之音。因为要回湖北乡下定居,便想留点关于江南的回忆。琵琶、古琴、二胡、箫笛,之于中国民间音乐与苏州,都是离不开的文化符号。这里昆曲、评弹盛行,丝竹似乎就为这个充满灵性的地方而生,而为丝竹做嫁衣的人,则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苏州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小巷里。他们手中,能生出“江南之声”,却不知这“江南之技”,还能留住多久?
  一相一品思华年
  苏州平江路的一条小巷里,藏着一位专为琵琶女“做嫁衣”的老头。寻到那儿时,一台老式电视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一位精瘦的大爷在躺椅上打瞌睡,另一把躺椅上则坐着一位织毛衣的阿姨。
  这位精瘦的大爷,就是苏作琵琶制作名家李兆霖,58岁,已退休多年,今年是他制琵琶的第42个年头。李兆霖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在评弹社中泡着长大。他记忆中苏州评弹社的盛况,只有美国大片的首映式能与之媲美。当他16岁开始工作时,第一选择就是弹琵琶。可阴差阳错进入了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先后拜入民乐大师陈寿云、蒋柏松名下,不但练就了一手制琵琶的绝活,阮、古筝等诸多弹拨乐器也融会贯通。
  弹琵琶看起来颇为风雅,制琵琶却是件重体力活。虽然李兆霖早已不问“江湖事”,但每年总要还几笔“江湖债”。
  “我当学徒时,给很多人做过琵琶。后来他们成名成家,我的琵琶借他们的手指扬名海内外了,如今可不能说我抡不起斧头了,这琵琶就不为他们做了吧?人家还正值当弹之年呢!我做了一辈子琵琶,闲下来也不知道干什么好,就用琵琶声换酒钱吧!”李兆霖边说边换上了工作服,把一块一米来长的老红木搬上了马凳。
  老红木不大,却有百斤重。他一只手把鲁班尺按在老红木上,一只手拿着木工笔沿着尺画线。这块木头是用来做琵琶背板的,背板是琵琶上最大的部件,也是最难做的部件。李兆霖抡起斧头往红木上劈,十几分钟后,红木呈现出梨形。这时他把斧头换成刨子,骑马一般骑在红木上开始刨。
  他是在凿共鸣箱。琵琶的共鸣箱由面板和背板形成,面板用来振动发声,背板用来反射声音。“一把琵琶好不好,背板、面板的厚度与凹槽的深度三者需要匹配。多一分太肥,少一分太瘦,有时为了让二者匹配,做好一块背板后,需要试十几块面板才行。”李兆霖开始累得满头大汗,接下来的工序已经无力演示,只好以说代做。
  “以前在民族乐器厂时,制乐器可是国家机密。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给徒弟发工资让他们学,也没人愿意学了!”老爷子做木工活累了,把身子往椅背上一靠。“老太婆,今天不干了,琵琶伺候!”
  正在织毛衣的阿姨连忙放下手上的活,在衣柜旁架起了人字梯。李兆霖爬上去打开最上层的柜门,好货就露出来了:二胡两把、古琴三四张,还有筝、阮若干。
  “琵琶虽然有‘民乐之王’的美誉,但真想把琵琶做好,就必须不断吸收其他乐器之长。以前同事们做的东西,我觉得好就用自己制的琵琶去换。如今我做的琵琶少了,他们就半卖半送了。”李兆霖取出一只花梨琵琶,阿姨在小院中摆上一把竹椅,老爷子就在晾晒的衣服下自娱自乐地弹奏起来。一曲《十面埋伏》开场,紧接着是《大浪淘沙》推进,然后是《林冲夜奔》急行,最后用《霸王卸甲》收尾。
  “很多人以为琵琶是女人的乐器,其实恰恰相反,琵琶是民乐中最阳刚的乐器。古往今来,最好的琵琶手都是男人。因为琵琶质量越好就越重,品相好的琵琶起码在十斤以上,弹琵琶也是一件体力活!再者,最有表现力的琵琶曲也都是武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在古时的角色,可不是抒发小情小调,而是战场上的冲锋号啊!”
  记忆深处的琴音
  与大多数苏作手艺分布在桃花坞大街不同,茅毅的斫琴室“云雪堂”在苏州最南郊的上方山。“从中口的垂柳拐进来,沿着河边的小巷往里走,走过拱桥时停一下,听一听,顺着琴声走就到了!”云雪堂的兄弟在电话里指着路。
  这是一栋二层的普通民宅,巷口正对着工作室的后门,过道里堆积着长长短短的圆木。“制作古琴以风干百年的杉木和桐木为佳,每次听到什么地方拆房子了,茅毅先生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刚参加完活动的茅毅在桐木上边画琴边讲艺,“人们也用白果、松木等木料做过琴,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这块木板来自一栋老宅的大梁,是陈年老桐木了,用来做古琴最好不过。所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古人总结下来的话听起来很老土,但是错不了!”
  茅毅出身古琴世家,7岁时在广播中听到古琴声后便生出莫名的情愫,回家看到墙上被高高挂起的各朝古琴,便认为弹古琴是自己家族的命中注定。不料向祖母要求学琴时,却被告知“将来会没饭吃”而被迫与古琴疏远。后来他学习了诸多西方乐器,更东渡日本学乐器制作理论,回到南京艺术学院教钢琴调音。最终,茅毅还是挥不去年少时的梦想,兜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古琴上。
  在茅毅的琴案上,放着《减字谱》。这是唐末曹柔创造的古琴专用琴谱,这种记谱法用减字拼成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茅毅收的斫琴徒弟,必须先学会弹琴,必须先识减字谱。
  在库房里,一左一右摆着两排木架。每个木架都被竹筒隔成四层,而每个隔间上都摆满了黑漆漆的长方形木头。木头表皮满是粗糙的颗粒,看起来像蟾蜍的外皮。这是刷完底胎正在等待风干的琴坯。“外形做好后,需要挂在墙壁上再风干数月,这个过程物理学上叫‘去应力’。当应力完全去掉后,做出的古琴就不会干裂变形了。”
  在库房里,粗胎约有一百来张,再加上挂在堂屋十来张刮过细胎的,还有厢房里十来张未刷过漆的,便是云雪堂一年的全部产量。
  茅毅一口气取下五张琴,“这两张开裂了,做残次品处理;这张有点变形,放到琴架上研究怎么矫正;这张还不错,可以进入下一步工序……”五张琴里,只有一张入了茅毅的法眼。
  他掀开琴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蒸气阀模样的木条,放在内板四分之一处盖上面板,抽出一根琴弦试音。试完摇摇头,挪开琴弦,掀开面板,把木条往里挪一厘米后,又重复以上动作。又摇头,又重复……两位徒弟则安安静静地伫立在一旁。   重复六七次后,茅毅在放木条处用铅笔做了个记号,然后用植物胶粘上,直到用木签把琴盖封紧,才长叹一口气说到:“这个木条叫天地柱,是古琴的定音器。古琴的音色、音质好不好,首先与材质、型质、做工有关,而最关键的一点便是这天地柱。古琴蕴含了中国人的哲学,底板为地、面板为天,而中间的天地柱则是人。只有这天地柱放的地方恰到好处,古琴才能天时、地利、人和!”
  其实正是这一套天地人哲学,才让茅毅从古琴演奏师变成了斫琴师。“为什么琴以古为尊?因为古代的斫琴师,首先是琴师,然后才斫琴。故宫曾对收藏的30多张唐、宋、明代的古琴做透视,天地柱是标配。但现在,天地柱却被人们抛弃了。因为它虽有调节音色的作用,但却消弱了音量,不符合现代人的演奏习惯。这也难怪,在古代,琴是和自己谈心的乐器,现在却变成和别人交往的道具了!如果琴之不存,艺之焉附?”
  一直以为,为天籁之音制器是天底下最浪漫的职业,寻艺二胡却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二胡大师王国兴的工作室在一幢长满爬山虎的苏俄式二层红砖房里,满目疮痍,没有一点诗意。从木楼梯上二楼,看得见一座木质天桥,天桥的栏杆上,搭着一张蛇皮。
  “那是蟒的皮。”王国兴身着皮夹克、脚蹬亮皮鞋、梳着大背头,而这蟒皮,是他制作二胡琴膜的材料。
  王国兴在二胡界称王,“制膛”和“蒙皮”是他压箱底的手艺。工作室的师傅们有不同的分工,但这两道工序还是由王国兴亲自操刀。他站在一架打孔机前,把一只只制成烧饼状的蟒皮往里面送,当打孔针提起的瞬间,便麻利地转动蟒皮边。“二胡琴筒是正六边形,蟒皮蒙在琴筒上,要打6个小孔来固定。每次打孔时,必须将蟒皮转动60度才行。”
  20分钟后,王国兴今天的打孔工作完成了,他下意识地闻了闻双手,“蟒皮上有股血腥味,接触多了难免会沾上。这里血腥味太重,老鼠都不敢来。”
  王国兴说话时开始环顾四周,墙上写着“国兴乐器”。这是工作室的名字,“起名国兴,首先是自己的名字,好记;其次是想让家传的二胡手艺薪火相传;当然还有振兴国乐的念想。只可惜这个念想到现在都看不见踪影。”王国兴说着,拿出两个红本子,那是1985年颁发自苏州民族乐器厂的“工艺规格声乐品质单项奖”和“红木专业二胡一等奖”。其实他一生所制的二胡获奖无数,甚至达到“别人无奖可拿”的地步,但他却对这两个奖项情有独钟。因为那时是中国民族乐器最辉煌的年代。
  在秀完“制膛”绝技后,王国兴又开始展示家传的蒙皮绝活——把蟒皮蒙在琴筒上。蒙皮是二胡制作中最重要的工艺,二胡全靠蟒皮震动来传导声音,因而蟒皮的厚薄、松紧对二胡的音色起着决定性作用。“蒙皮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完全得依靠蒙皮人的听觉和手感。不同的蟒皮和不同的琴筒接触,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红娘’做得好,二胡就成了一半;如果用‘拉郎配’,那二胡出的声音就会让人听了想哭!”
  王国兴把棉线穿过蟒皮孔后,缠上小木棍顶在琴筒上固定,再从琴筒内壁塞进一个小木桩,与木棍缠绕拴紧,蟒皮就被绑在琴筒上了。蒙这张蟒皮,王国兴足足用了10分钟。“为了节约时间,我通常同一时间只做一道工序。这边案板上是我昨天做好的琴筒,木桶里插的是琴头,墙上挂的是上周制的琴弓……”
  他边说边在工作室中游走,迅速将这些“零件”组成了一支精美的二胡。我以为他会拉一曲《二泉印月》,他却说出令人大吃一惊的话:“我不会拉二胡!”
  “卖茶叶蛋的就应该会下蛋吗?”王国兴反问道,“对于制作者来说,用最大的心血把最好的材料组合成二胡,工作就完成了。二胡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那就不是制作者该考虑的了!”
  箫笛觅知音
  制箫师一向不好找,即便是在文艺的苏州,要寻制箫名家更不是易事。为了寻访“苏作”箫笛大师邹叙生,还特地搬出了箫笛演奏家石冰。
  邹老的工作室在一栋老式楼房里,进门后是一个大得如同礼堂一般的车间,堆放着编钟、鼓、唢呐等各式乐器。“这些都是以前同事的作品!”他指着地上琳琅满目的乐器叹了一口气后,进了车间尽头的一扇小门。他的制箫工作室就在这儿。
  进门后,邹老选了一根细长的竹竿,用手指在上面敲了敲,凑近看了看,然后用鼻子闻闻,便把它放在切割机上截成了长短不一的5根竹棍。瞬间,工作室里满是竹的清香。
  “民族乐器里,笛、箫最不同,无论是琵琶还是二胡,都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只有笛和箫是依靠单一的竹子制成乐器,所以竹子的选择至关重要!”
  中国有200多种竹,但能用来制作笛箫者,仅有苦竹、紫竹、淡竹等几种。而这几种竹子在苏州产得少。过去的每年冬天,邹老都亲赴江西、安徽砍伐。制箫的竹料要选择三四年的老竹,砍回来后还要再自然干燥三四年后方可制作。如今老爷子年过80,已经无力长途跋涉劈竹选料了。“还好我以前像松鼠一样勤劳,备了这满货架的料。但是好竹料太难找了,像这几管斑竹,好多名家都在打它们的主意。别想了,我连我儿子都不给,这些都是为我孙子准备的!”邹老的儿子邹建梁是苏州昆剧院的昆笛演奏师,孙子正在上音乐学院,也是学的箫笛演奏专业。
  “笛子和箫的共鸣箱,就是两竹节之间的空间,所以箫和笛都是在用气节发音。所有的乐器中,我独爱笛箫。横吹笛子竖吹箫,吹的都是人情冷暖,历史兴衰!”邹老嘴里说着,手上活可没停。经过刨皮、开孔等工序后,一把箫就做得像模像样了。他用毛巾把竹管擦干净,把箫头对准调音器调音,箫声抑扬顿挫,调音器中的波段忽高忽低。看着调音器上的波形,他把箫尾夹在左腋下,手握住箫头,右手用刮刀在气孔上轻轻地刮下一层竹屑,温柔得像给婴儿剃胎毛。如此反复三四次,调音才完毕。
  “如果笛和箫容易做,我儿子和孙子就没理由放着家里的名师不拜,去外面拜师学‘吹’了。”中国向来有重艺轻器的传统,在苏州,制乐器的手艺人后代变为演奏者,似乎是整个行业的趋势。邹叙生虽然不认同,但也尊重儿孙们的选择。所以儿子演奏的所有昆笛都是他制作的,孙子将来进入了笛箫演奏界,所用笛箫就会是那上好的斑竹做出的好物。
  从艺65年,邹叙生明白一管好箫对于吹箫者的含义,所以年逾八旬还制箫不止。“其他演奏者我没能力负责,但吹我箫笛长大变老的这些人,我总得负责到底吧!”临别时,邹老吹了一曲《姑苏行》,但我总想起初见面时他说的那句话:“不管是吹笛还是制箫,都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其他文献
可伸缩的神奇纸沙发,足以秒杀一切传统家具。  取一本“书”,打开,是一把形似灯笼的纸凳子,上座,稳稳当当。一张厚仅18cm的纸沙发,瞬间拉开,足有8米长,可随意造型,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居然可以承坐约12个成年人。在“中华手工·新年遇见美好手创市集”上,这些“拉风神奇”的纸家具一亮相,便成为焦点,小伙伴们纷纷前来围观试坐,不到两小时便全部售罄。  这令人耳目一新的“小鲜肉”叫十八纸,一家起源北京,后
一头及腰的长发,喜欢穿棉麻长衫,爱种多肉植物……孔孔惟,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北京大妞,总梦想着做些和画画有关的事。她选择了不走寻常路,以鞋面为画布,凭借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在鞋面上绘成了一幅幅或潮流时尚、或古风唯美的画面。  潮流的时尚鞋  “我很喜欢画画,在鞋子上画画就跟在画布上一样,是自由、随性、开心的事情。”  孔孔惟的手绘鞋,无论是帆布鞋、高跟鞋还是雪地靴,全都潮流范十足。观赏这些鞋,你会被她
宅,可以是名字亦可作动词。建筑师王灏把父亲留在宁波春晓镇上的老房子,翻新重建,加入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也融合进自己的气质。  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宁波春晓镇的地貌:平。镇子没有高点,非常平滑。举目远眺,视线可以延伸到很远,跟随大地舒展起伏……建筑师王灏的老宅,就在春晓镇上,从父亲传给儿子。“我父亲去世后,地和房子也就留给了我。我们农村有个传统就是儿子要把爸爸的房子重新再盖一遍。”接手后,王灏自然而然开
玩香人:张于龙,浙商剑总设计师、国内知名刀剑鉴赏家、杭州剑瓷视界艺术馆馆长  香龄:7年  香品:花粉篆香、香膏、香丸  玩香态度:和香并不是简单的合成,有适中、和睦、调和、交汇汇合、应和之意,追求的是和谐;不可以一味模仿日本香道,香是天地间的妙物,应该先敬天地,再是人品。  来到张于龙的青瓷工作室,他已经点燃了一炉香,香云从青瓷香炉中袅袅而出,送来若有若无的香气。“这是我自己根据古方配制的一款和
中国高尚生活品牌“上下”在2015—2016“城市·山水”游园会活动中,展出了“上下”的家居新品——大天地碳纤维椅。这些椅子以高强度的碳纤维为主要材质,将传统家具中的霸王枨演变为镂空结构,运用荔枝纹的牛皮椅面增加椅子的舒适度和实用性。整体结构纤细而坚固,细节光润匀称,完美融合了明式风骨与现代简约风格。
你小时候有没有将新鲜的花和叶子夹在厚厚的书中,等待它们干透成为书签?英国品牌Tom Dixon便以此为灵感,设计了这一款书呆子蒲公英书签。打磨后的黄铜材质呈现出亮金色,蒲公英的镂空花纹冲淡了厚重的金属感,尽显高雅别致。想象一下,当你翻开一本许久未读的书,里面夹着一片金色的蒲公英,会有多惊喜?
只有亲手栽种过花草的人,才有资格说她见识过世界的美好;能与丰沃的大地一起,创造出温柔而美好的生命。  勇敢决定 让生命繁花盛开  九月,大地再度敞开心房,百花二度开放。海蒂妈妈的生命,如植物—相遇九月。她音色浑厚,从电话中传来自信和成熟的力量。“在我幼小的时候,爸爸在家门前的井口种了很多胭脂花。酷夏的傍晚,开得美丽又馨香,我每天都去摘一束放进房间,香一整个夜晚。”从销售电脑行业转入园艺这行,从她的
你老家本是木雕之乡,为什么会选择留在重庆发展自己的木雕艺术?  杨恒清:我是因为到四川美术学院求学才来到重庆的,选择留在这里,最大的原因也是不想离开这所学校所孕育出的让草根也可以自由生长的艺术土壤。  艺术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的土壤,重庆人的江湖个性所带来的包容、乐观以及轻松氛围,给艺术家特别好的人文环境,而且,重庆山美水美,创作累了倦了,爬爬山、吹吹风,精神和灵感自然就来了。  重庆这里有一大帮艺术
店名:叶十二郎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77文创园4号楼首层  电话:010-66056799  如果你对于西部牛仔的认识,还停留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打打杀杀的桥段里,那么位于北京二环里美术馆后街的“叶十二郎”,将打破你对牛仔的单一认识,满足你对西部牛仔的所有向往。  简单说来,叶十二郎就是一家品牌牛仔专卖店,在文化气息浓郁的美术馆后街,像是从美国西部广袤旷野穿越而来。两层楼高的店面,
五月是活力的季节,所以八卦也特别活跃。套用一句流行语:摆摊虽易,创意不易,且行且珍惜。说的即是本期的主题:创意市集。  创意市集的概念是作家王怡颖在其著作《创意市集》中首先提出,随后在国内开展及延伸出一系列的相关市集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各种市集活动,早已成为一种融商业与创意为一体的市民文化落地生根。在英国,并没有“创意市集”之称,各种市集都有自己的具体名称。所以,如果你去伦敦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