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批判与文化批判——探析马克思与阿多诺的批判理论

来源 :理论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与阿多诺的批判理论都是建立在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前者提出了否定辩证法即在同一性中把握“否定”,而后者提出“否定的辩证法”即以破除“同一性”的方式实现“否定”.尽管两者共同的理论旨趣都在于颠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但方法论的差异导致了两者批判理论的泾渭分明.马克思通过否定辩证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在历史规律的同一性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趋势,并要求通过实际的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阿多诺通过否定的辩证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文化批判,以解构的方式力图从意识形态角度破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禁锢.然而,他的批判割裂了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最终导致了虚无主义.
其他文献
在《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从有到无限》第二章中,霍尔盖特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问题作出了清晰的导论。他认为,《逻辑学》的开端是无预设性的“纯有”,通过无预设性的自我运动,“纯有”以内在的方式展开。这一内在视角决定了任何外在于《逻辑学》体系的批评都是不公正的,唯有顺应概念自我演进的批评才是黑格尔所期冀的自我批评。霍尔盖特的论述固然清晰,但他忽略了开端问题与《逻辑学》内部诸多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疏漏了黑格尔思想的丰富内涵。就此,本文将从无预设性思维、扬弃式发展与内在批评三个维度对霍尔盖特的导论作出
对于辩证法,从不同视角,认识者会给予它不同的界定,这显示出辩证法的歧义性。为展示辩证法的内涵与本质,本研究尝试对辩证法进行分层。本研究把辩证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辩证法基于经验观察或者理论假定之上,它发现事物的转化以及对立面的统一,但它的认识带有外在性;第二层面的辩证法把握到事物运动的源泉即矛盾,但是它并没有把矛盾的原则贯彻到底;第三层面辩证法则把矛盾所展示的否定原则彻底予以发挥,展示了哲学的客观性与创造性。
孟子关于“心性大小之辨”的回答开启了心学在本体层面的思考,然而他的回答并未完成。陆象山接续孟子的心学传统,进一步在伦理情境中剖析大体之心的内涵。在德与伪的辨析中,大体之心表现为涵泳人格、成就主体的完整实现;在同与异的辨析中,大体之心是善与人同的公理心。通过应对“心性大小之辨”的具体议题,陆象山建立起了自己的心学宗旨——“先立乎其大”。
以澳门R长者中心为例,研究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方便抽样法及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采用UCLA-8量表测量老年人孤独感,结合ERG理论探讨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
分析了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时代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探讨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面临的经济支持弱化、生活照料缺失、精神慰藉匮乏等家庭养老问题,均受到成年子女外出务工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农村家庭养老——增加有劳动能力老年人的自身劳动收入,直接改善家庭经济支持状况;留住子女就地就近就业或吸引外出务工子女返乡就业,综合改善家庭养老状况;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孝道文化,间接改善农村家庭养老。
诗歌最能体现语言的生命力与创造本性,隐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隐喻不是语言的装饰品,而是体验、重构世界的重要方式。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探索诗歌的隐喻便是探索语言的本性与特征。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图式转移”的隐喻理论,在标记(符号)的语义运作中呈现了隐喻的发生机制,凸显了隐喻的指称维度,并在符号构造世界的意义上,展现了隐喻重构世界的重要功能,对仅从意义维度的诗歌隐喻阐释提供了哲学上的补充与启示。
目的:通过实验考察孝道引领对人们孝道行为的影响。方法:研究一,将82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观看孝道公益广告,控制组观看环保公益广告,之后测量被试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孝道行为水平,以考察孝道宣传对孝道行为的影响;研究二,将95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阅读孝道文字材料,控制组阅读中性文字材料,之后测量被试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孝道行为水平,以考察孝道教育对孝道行为的影响。结果:研究一发现,观看孝道视频的实验组被试的孝道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研究二发现,阅读孝道相关
近年来,我国关于老龄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对老龄化率的内涵、理论价值和发展演变等进行总结,厘清既有研究在应用老龄化率和老年人口比例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老龄化率”的概念界定和人口老龄化衡量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提出建议。
由于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以及人们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陪读随迁农村女性老年群体不断壮大。采用访谈法,对安徽省N市的陪读随迁农村女性老年人就业问题进行调研。针对当前该群体就业现状及其所面临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转变观念,明晰定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保障陪读随迁农村女性老年人的合法劳动权益;建立城乡联动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
以老年社会参与中的文化参与为例,对文化活动中老年人组织化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对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提出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老年文化组织和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化参与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意义,梳理了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路径,介绍了老年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的主要活动类型及活动开展状况。最后,分析了当前老年人在文化活动组织化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