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凝聚力对儿童害羞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害羞是儿童社会化初期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不善交流与表达自己,易形成儿童的社会退缩倾向。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11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探索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不同性别儿童害羞行为,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家庭居住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不呈现显著性相关。因此,本文从家庭凝聚力角度出发,建议从重视害羞儿童、注重情感交流、给儿童独立空间、家庭与幼儿园合力四个方面来改善儿童害羞行为。
  【关键词】家庭凝聚力;儿童;害羞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7/08-0060-05
  【作者简介】李文博(1997-),女,黑龙江大庆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丽丽(1979-),女,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郝芸(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害羞是社会退缩行为中的一种典型表现,尤其是儿童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我国,害羞本身不具有贬义性质。害羞的儿童通常被教师评价为乖巧、懂事、听话。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共赢是时代的主题,无论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中人际交往都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害羞者的劣势会凸显出来。有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在害羞与社会退缩所占比例要明显大于美国与加拿大的儿童,而且这类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会出现越来越大的问题,但是这并不会一成不变,经验积累和环境会随着成长不断发生变化,害羞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目前,在儿童教育大班额的现实情况下,教师无法实时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尤其容易忽视具有害羞倾向的儿童,这样使他们更容易羞于表达,更加感到不安、紧张和回避群体活动。长期处于害羞状态的儿童,社交焦虑水平升高,表现出社会抑制行为,进而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儿童害羞行为一直是学前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从已有研究来看:一是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角度来探寻儿童害羞的内在心理机制[2];二是从学校教育视角关注了教师教育方式、同伴互动[3]或者师幼关系[4]对儿童害羞的影响;三是从家庭结构[5]与家庭教养方式[6]的角度来看儿童害羞问题。但是这些研究仅从影响儿童害羞行为个别因素入手,仅关注了影响儿童害羞行为的个别因素,没有关注到儿童生活不同情境的整体影响和作用。
  在相关主题研究中,害羞最早被认为是一种抑制的状态,伴随着脸色苍白、口吃、出汗、发抖、脸红等一些身体症状,心理会感到自卑,不被他人重视[7]。学前儿童的害羞是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趋避冲突,他们的内心对互动是向往的,但是社交的焦虑大过向往[8]。害羞是产生于人际交往中,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不舒服,在他人面前会感到紧张、担心或有尴尬的倾向,害羞的人会害怕受到负面评价,对于别人的一些言语、行为更为敏感[9]。家庭凝聚力是指家人彼此间的情感结合程度[10],它是家庭环境的一个中心方面,指的是家庭成员彼此的关心、帮助支持与对家人承诺的程度。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群体,家庭凝聚力不仅有基于婚姻关系的夫妻之间互动,也有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以及孩子之间互动,同时认为家庭不会自然而然形成凝聚力,只有夫妻、亲子、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才能形成这种深厚的家庭凝聚力[11]。本文是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1931)、家庭系统理论(波文,1978)、依恋理论(鲍尔比,1950)为理论基础,试探索: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的相关度、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的关系、家庭居住方式对儿童害羞行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性别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在哈尔滨、大庆、北京及其他地方的幼儿园随机抽取研究对象112名儿童,其中哈尔滨35名,大庆47名,北京11名,其他地方19名。研究对象共包括男孩54名,女孩58名;小班25名,中班50名,大班37名。
  (二)研究工具及施測
  研究工具主要为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对儿童的性别、年龄以及父母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了解。第二部分为儿童害羞问卷,该问卷采用国内学者韩丕国、武云鹏、高峰强(2014)所编制的《学前儿童害羞量表》[12],共35个题项,包含同质主动型害羞、同质被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异质被动型害羞、公众主动型害羞、公众被动型害羞六个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从1到5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问卷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58,表明该问卷信度较好,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整体问卷的信度达到了理想水平。问卷效度为0.887,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第三部分为家庭凝聚力问卷,该问卷依据学者刘惠琴(2007)的《家庭系统测量》[13]进行改编,其依据Olson等FACESII(1992)量表题目编制而成,共20个题项,包含家庭亲近感、疏离感、尊重彼此、活动与决策四个维度。该问卷同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本研究中该问卷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66,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整体问卷的信度达到了理想水平。问卷效度为0.776,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本研究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殊性,所以对被试者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长共112名。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12份,有效回收问卷1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2.0对教师和家长所收集的有关家庭凝聚力与幼儿害羞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进行量化研究。通过相关性检验比较分析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家庭居住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及家庭凝聚力与不同性别儿童害羞行为之间的相关度。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相关度作为观测效度量,采用SPSS22.0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本研究中衡量效应量大小标准为教育学的可接受标准(d=0.25)[14]。
  (一)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呈显著性相关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5,且在统计学意义中有99%的解释量,因此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呈极其显著性负相关(p<0.01)。
  (二)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呈显著性相关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害羞行为与家庭情感联络方式(疏离感)相关系数为0.314,其与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亲近感)相关系数为-0.248,且在统计学意义中有99%的解释量。因此儿童害羞行为与家庭情感联络方式(疏离感)呈极其显著性正相关(p<0.01),其与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亲近感)呈极其显著性负相关(p<0.01)。说明家庭情感联络方式(疏离感)越高儿童害羞行为越明显,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亲近感)越低儿童害羞行为越明显。
  (三)家庭居住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不呈现显著性相关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害羞行为与家庭居住方式(格局)相关系数为-0.169,其与家庭居住方式(频率)相关系数为-0.111。因此在目前所收集数据中,家庭居住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不呈现显著性相关(p>0.05),意味着儿童害羞行为与家庭居住方式没有相关性。
  (四)家庭凝聚力与不同性别儿童害羞行为呈显著性相关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女孩)相关系数为-0.308,其与儿童害羞行为(男孩)相关系数为-0.335,且在教育学中,相关系数0.25为可接受效应量。因此家庭凝聚力与两者均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說明家庭凝聚力与不同性别儿童害羞行为均呈显著性负相关。
  四、讨论分析
  (一)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
  从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上可知,家庭凝聚力与儿童害羞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家庭凝聚力水平越低,儿童害羞行为越明显。家庭是儿童发展最早的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动力[15]。充满凝聚力的家庭是一个更有利于儿童良好发展的环境,能够让儿童感受到爱、温暖和安全感,增加互动的机会,从而为儿童心理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改善儿童害羞行为。Victoria C. Lucia,Naomi Breslau在研究中发现家庭凝聚力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对儿童的内化和注意力问题有着有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稳定的。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家庭凝聚力会对儿童害羞行为产生影响。
  (二)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
  从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上可知,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呈显著相关,表明家庭情感联络方式(疏离感)越高儿童害羞行为越明显,家庭情感联络方式(亲近感)越低儿童害羞行为越明显。这说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越密切,越有助于改善儿童害羞倾向。家庭间良好的情感联络可以促进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婴儿时期处于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到三岁时容易在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方面表现得比较退缩[16]。所以在亲密性的家庭关系中,成员间的互动与关爱能够帮助儿童更舒适放松地展示与表达自己、习得社会交往技能,从而减少儿童害羞行为。因此,家庭情感联络方式对儿童害羞行为是有影响的。
  (三)家庭居住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
  从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上可知,就目前所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家庭居住方式与儿童害羞行为不呈现显著性相关。说明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家庭居住方式对儿童害羞行为不存在影响。这可能由于父母与孩子是否同床以及同床的频率不足以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是家庭居住方式和日常生活中应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独立空间的原因,能够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儿童害羞倾向。研究者也都表明家庭凝聚力是家庭成员间的良好互动[17]。相比较而言,彼此间关怀、支持、共同参与活动更有助于提升整个家庭的凝聚力,但是也要保证独立空间。过程中能够帮助儿童逐渐掌握社会规则,在不同情境中应该做什么等,也能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四)家庭凝聚力与不同性别儿童害羞行为
  从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上可知,家庭凝聚力与不同性别儿童害羞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家庭凝聚力水平越低,男孩与女孩的害羞行为都越明显。这可能因为男孩与女孩的内部工作模型是一致的,所以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作用在该工作模型产生的效果也是相同的,进而对男孩和女孩的害羞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已经有所改变。家庭成员不会因为性别的原因而区别对待孩子,更不会在家庭凝聚力方面对他们有不同的回应,总体看来家庭成员对男孩和女孩的关注与爱护是一样多的。因此,家庭凝聚力对不同性别儿童害羞行为均是有影响的。
  五、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家庭凝聚力对儿童害羞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完善社会性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儿童克服害羞行为,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家庭要给予关注与重视害羞儿童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环境存在着联系。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正是在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也是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交往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更需要用心去关注害羞儿童,避免害羞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害羞本身并不是缺点,更不能将这一想法灌输给孩子,这会加剧孩子害羞行为的表现。其次,家长要了解害羞行为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孩子,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最后,需要给予害羞孩子一定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积攒足够的力量来慢慢尝试。家长在生活中需要时刻关注害羞孩子的情绪,主动进行询问,给予鼓励。   (二)家庭注重情感交流,避免儿童害羞倾向
  家庭成员间的感情联结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能够帮助儿童提高社会性发展,因此父母要重视家庭间交流互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与孩子经常交流与分享。张新芬提出家庭凝聚力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父母、亲子、兄弟姐妹)良好互动基础之上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18]。父母不但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亲子关系。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代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而且父母双方忙于工作,很少有闲暇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孩子也因此缺少表达的机会。所以家长更应该多抽出时间,创造与孩子交流与表达的机会,这样也有利于家长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孩子的近况。其次,要主动、敢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爱默默地放在心里,孩子是很难感受你对他的喜欢。所以家长要适当给孩子拥抱、关爱与温暖,表达出对孩子的关怀才会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的关心与爱护,在充满爱、自由与平等的氛围中成长。最后,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拥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不需要任何直接的教学,他们自己本身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可以自觉地利用周围的环境不断塑造自己、发展自己。而且这一时期的儿童非常善于模仿,父母作为与他接触时间最多的人,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以身作则带动的力量要远比单纯的指挥力量大得多。
  (三)家庭留给儿童独立空间,克服儿童害羞心理
  家庭既要保证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与联系,同时也要保证彼此之间要保持适度的距离,给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和自由,帮助儿童克服害羞心理。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能代替孩子处理决断有关他们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其独立人格。其次,在家庭决策时也要倾听和考虑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整个活动与决策中来,在过程中能够有他自己的独立见解,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共同面对,想办法解决。整个过程不仅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会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最后,在人际关系中帮助孩子习得社交技能。孩子是需要机会来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的,父母应该在人际关系中给予孩子帮助,而不是直接帮助孩子去处理。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多与同伴一起做游戏,锻炼社交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陌生人要主动告诉孩子应该如何称呼对方,引导孩子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孩子会掌握一些社交技巧,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四)家庭与幼儿园合力,改善儿童害羞行为
  幼儿园是除家庭以外的又一重要场所,幼儿教师也是儿童踏入社会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为其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首先,教师应该带领儿童熟悉环境,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尤其是新来的小朋友,要主动带领他们熟悉陌生的环境,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师幼建立起信任关系。其次,教师要多关注害羞儿童。比如在集体活动中,这类儿童内心渴望表达,但不会主动分享,教师就需要时刻关注,主动询问并耐心等待。在一日生活中也要照顾到他们的情绪,把握教育契机,及时鼓励、表扬与肯定。再次,要创造交往机会。同伴更有利于儿童模仿学习,可以通过引导其他同伴带领他,主动找他们玩,以同伴关系带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更多合作游戏,以游戏帮助孩子缓解紧张与不安。游戏中的矛盾与冲突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协商和处理问题、交流与沟通,从而改善害羞行为。最后,家庭与幼儿园要保持联系。家庭与幼儿园二者是兒童成长中的重要环境,因此二者需要联系与沟通。教师与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经常交流儿童的发展现状,才能全方面了解儿童近期各方面发展情况,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改善害羞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实证方法从家庭亲近感、疏离感、尊重彼此、活动与决策四个家庭凝聚力维度,对同质主动、同质被动、异质主动、异质被动、公众主动、公众被动六种害羞类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家庭凝聚力对与儿童害羞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凝聚力的亲近感、疏离感、尊重彼此、活动与决策四个方面是影响儿童害羞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更要关注儿童的害羞行为,家庭成员之间要注重情感交流、并给孩子留有独立空间,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害羞儿童更好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津巴多.害羞心理学[M].段鑫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7.
  [2] 陆芳,陈国鹏.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气质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02).
  [3] 叶平枝.儿童社会退缩干预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Z1):67-71.
  [4] 朱晶晶,李燕,张云,Robert J. Coplan,刘田田.学前儿童害羞与社会适应: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8, 41(05):1130-1137.
  [5] 李梦娜,李堃,陈穗清.不同家庭结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51-61.
  [6] 陈颖娇,彭先桃,周晓芸,付雅琦.正念教养对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 2019(05):72-80.
  [7] Lewinsky H. The nature of shyness[J]. British J. Psychology,1941,32(02):8-11.
  [8] 秦玲玲.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的影响研究——基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16.
  [9] Degnan K A, Henderson H A, Fox N A, Rubin K H. Predicting social wariness in middle childhood: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childcare history, maternal personality and maternal behavior[J]. Social Development, 2008(17):471-487.
  [10] Olson, D H., Russel, C S., and Sprenkle, D H.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VI. theoretical update[J]. Family Process ,1983(22): 69-83.
  [11][18] 张新芬.家庭凝聚力及其价值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05):94-97.
  [12] 韩丕国,武云鹏,高峰强.学前儿童羞怯量表家长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6):895-898.
  [13] 林依璇.企业主管的原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凝聚力、成就动机与父母支持对其事业成就预测之研究——兼论家境改善状况[D].嘉义:嘉义大学,2013.
  [14] Lipsey et al. Translatingthe Statist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intoMore Readily Interpretable Forms [EB/OL]. National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Research,2012.11. https://eric.ed.gov/ id=ED537446. 2020-10-29.
  [15] 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2-203.
  [16] 余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03-305.
  [17] 邓娇.重庆市农村家庭凝聚力和代际互动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1.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学习者行为分析的学习结果量化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8XXHYB14)阶段性成果;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家庭凝聚力对幼儿害羞行为影响研究”(项目编号:HSDSSCX2020-44)最终成果。
  通讯作者:王丽丽,13796002598@163.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其他文献
【摘要】“行为采样评价法”是指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录入一日生活中的关键活动,分析幼儿典型行为来评价幼儿当下学习与发展状态的一种实践方法。首先,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合并领域典型行为,用颜色标识,淡化年龄边界;分离正反两种情境下典型行为表现;将家庭和幼儿园场景分类,形成行为采样项目检核表。其次,设计行为采样的范围内容,以主题课程为内容,对应一日活动环节进行综合项目采样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拓展课外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提升语文成绩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下面,笔者就对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对策展开论述。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对学生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基础的培养也更加重视。在新课标的不断完善和改革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们对于道德法制知识的需求了,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的教学理念是各项技能的提升和锻炼,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和法制教学中尤为明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实用性强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能够让同学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素质教育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们形成基本三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们个性的前提下,引导学
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学生听力能力培养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学生读写能力培养,对学生听力能力培养不看重,造成了学生在实践中存在听不懂、不会说的情况。所以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上,高中英语教师要进一步优化听力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听力水平。
夏天虽说是溃疡病的低发季节,但对近期曾患过溃疡病或正在治疗中的溃疡病患者来说,炎热的天气则极易使前者病情复发、后者病情加重,应该引起重视。夏至将至,伴随而来的还有天气炎热、湿度大、气压低,溃疡病患者应注意避免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的因素。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基础。如何才能学好这门基础学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以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展开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作为此阶段教育教学的一项关键内容,其核心是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领会中职语文教学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以此作为教学的前提,创新中职语文教学策略,旨在提升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其语文综合素养,对于中职学生今后学习以及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提倡教师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对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教师应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弘扬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本文将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展开研究。
学科临界生属于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优秀学生群体相比略差一些,但是又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略高。处在一个相对居中的位置。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着重强调了要提高高中生对于社会的基本理解能力、参与能力,继而帮高中生更好地去融入社会生活中,并得到更为长期性的发展。对于高中生群体来讲,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能够被当成若干议题的结合。因而,议题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同他们的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有鉴于此,本文着重地对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议题式教学的应用展开了分析,以期为有关的教学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