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技术课的“烂尾”现象谈起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4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们通常会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开端,并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但对一节课的结尾却关注甚少。在常态课中,教师多数会选择省略掉这个“尾巴”,如直接让学生关机、走人,至多加上一句:“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把手头的任务先保存下来,下节课接着做。”“烂尾”现象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遍遍地重演。这个“尾巴”真的不那么重要吗?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活动,信息技术课也应该具备一般教学活动应有的结构性要素,其结尾之处是有许多事情要做、可做的。
  
  回顾
  
  经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信息技术课一周才上一节,这节课里学了点儿东西,等到过一周再来,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这虽然说的是实话,但单单怪罪于课时不足,既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正确地归因。这其中,教师靠屏幕演示,将操作过程强灌给学生,学生只是跟着机械地模仿,没能经历一个分析、思考的探索过程是关键所在。但这也与常态课中的后半部分就是让学生完成作品或任务,做到哪里算哪里,下课铃声一响就关机、走人不无关系。“烂尾”的结果就是学生错失了一个强化技能、内化认知的极好时机。如果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在课的最后环节,就本课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进行一些梳理和回顾,效果就会大不一样。特别是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大面积出错之处,在这一环节再进行提示,无疑能对学习过程的系统化、对学习重难点的突破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维度学习目标的达成产生显著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回顾”,还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教师通过语言对本课教学的一种小结。对于技术学习活动来说,通过综合性的应用或练习过程,让学生将本课所学的内容点滴成串、学以致用,才是一种高明之举。例如在“数据图表与分析”的教学中,课的前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经历一个数据图表化的操作过程,然后通过一两个实例,让学生对“图表制作向导”的操作熟练化。在下课前约5分钟时,教师给出这样的任务:“根据学校9~12月水费、电费、通讯费的支出表,制作以下图表(二选一):(1)比较10月份学校在这三个项目的具体支出;(2)显示4个月以来,学校的电费支出情况变化。”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完成情况,总结得出数据图表制作的关键在于两个“合适”,即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区域,根据不同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当然,如果时间不允许,要求学生简述完成思路,明确其中的关键,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结尾,既是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反馈,可谓“点睛之笔”。
  当前,信息技术课多以“模块”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一个模块的教学需要通过连续的多个课时才能完成。在这样连续进行的教学中,在教学的回顾与总结时再做一些技巧化处理,也能起到承前启后的良好效果。其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就是一种常用的技巧。如在“图片的获取”一课下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虽然“花.jpg”、“花.bmp”、“花.swf”三个文件画面内容一样,但它们的图标各不相同。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不同?为下一课“图片的分类和格式”的学习做准备。再如,在“图片处理”一课的结尾时,教师发给学生表现某一连续动作的一组图片,让他们运用ACDsee的“幻灯片播放”功能产生出动画的效果,学生自然会形成疑问。教师再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其中的技术原理,为后面“动画模块”的学习埋下伏笔。
  
  评价
  
  一段时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多是基于任务进行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任务完成和作品形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显然,任务和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对作品及其完成过程进行交流与评价既是课堂结尾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超越任务(作品)完成过程,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的要求。在常态课中,评价这个环节常常被忽略掉,而在许多公开课中,课堂结尾时所谓的交流评价又异化为“教学成果的展示”。
  不可否认,展示优秀作品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但评价的作用不单是激励,还应能诊断和促进教学。在课堂结尾处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既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简单化倾向,也要防止没有侧重点,不结合本课(本单元)技术学习而泛泛而谈的倾向。为此,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精准地找出带有普遍性问题、有独创性等“典型意义”的作品与现象,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明确的标准或量规去开展评价活动。此时的评价还可以从作品本身延伸到完成作品的过程,因为透过作品的表象,还有方法与过程。他们的成功是在操作技巧方面有“独门秘笈”呢?还是在方法或思路上独辟蹊径?同样,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在课的结尾部分充分交流与互动。
  
  思辨
  
  这里的“思辨”首先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既是对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阐释,也是对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思考关系的要求。教学既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学会思考的过程。在学习中思考,通过思考获得提高,这对于一般的课程教学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遗憾的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思考是如此少见。学生们常常是做完这项任务,再做下一项,铃声不响,操作不止。学生除了看教师的演示、讲解,就是操纵鼠标与键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目的就是对教师的操作完美重现或者完全复原。事实上,这种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的教学,既让学生丧失了思考的乐趣,也不可能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多维度目标。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性的特点,课的结尾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极好时机。这时,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实践体验,教师再去引导他们对所学进行思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例如针对小学、中学都有的“计算机资源管理”教学内容,在课的结尾处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像“文件—文件夹”的管理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在哪里找到(小学)?“文件—文件夹”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什么?有缺点吗(初中)?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什么?它是计算机管理资源的唯一模式吗(高中)?
  教学结尾的思辨还可以是越过技术层面的辨析,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技术”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中小学生练习书法的必要性”开展辩论。学习了“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后,可以对“计算机黑客(红客)”进行辩论。诸如此类,在课堂结尾的思辨活动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机械的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认知构建和内化,更着眼于意识的形成和观点的树立。
  
  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多数是在微机房里进行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是多个班级共用同一个机房,所以微机房里的秩序、整洁等方面的维持要比普通教室更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结束时指导、督促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整理工作。在这一方面,许多教师都很重视,也很有经验。例如在学生刚进机房上课,就应对学生做出明确的要求,并在一定时期内坚持督查完成情况,促使学生形成习惯。
  随着技术的发展,学校微机房的管理也进一步智能化,例如现在已经普遍实现了“远程关(开)机”、硬盘数据的“重启还原”等自动化管理。笔者注意到,许多时候下课铃一响,学生只是忙着摆放鼠标、键盘、椅凳,而对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的计算机却并不在意,授课教师也通常视而不见,用远程控制代替学生关闭或重启计算机。看似一切都将被“还原”。教师也省了心、省了事,可是学生应当承担的工作与责任也因此被省略了。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肆无忌惮,反过来冲击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教学的开展。更为严重的是,对“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信息素养的养成产生了不可“还原”的影响。
  因此,笔者提醒教师要谨慎使用智能化管理功能。在每一节课的结尾处应指导学生完成对计算机的整理与关闭工作,例如将打开的窗口全部关闭、删除临时产生或使用的文件、保存自己的作品或相关文件、还原自己对计算机的个性化设置等等。让学生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其意义超越课堂,它提示和启发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在公共场合使用公共资源所必须遵循的责任与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由于受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突出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体育疗法及体育教学中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程晓龙(1962- ),男,陕西彬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
分析了在五家子灌区引水工程完成后对镇赉县低平原的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工程可引起研究区内地下水位抬升,减缓当地用水矛盾,改善当前土壤盐渍化严重现象。但是在排水条件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
(1)绑扎钢筋和安装钢筋骨架,必须搭设必要的脚手架和马道。(2)绑扎四梁、挑梁、挑檐、外墙和边往等钢筋,应搭设操作台、架和张桂安全网。绑扎悬空大梁钢筋,必须在支架、脚手架或操作
设计创新平台基于设计教育、项目实践、学术交流、学术研究资源的整合载体.是设计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是实践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文章紧紧围绕教学改革新方
在9月4日召开的全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直播星业务的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在经过几个月的试点后正式亮相,得到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认可,标志着直播星业务
[摘要]在深刻理解“行动导向教育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文章运用“行动导向教育模式”对护理学基础课程从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体系的建立、职业能力的分析、教材的选择及编写、课程资源的开放、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大胆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育模式 护理学基础课程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蔡秀芳(1965-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
从便于寻优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三元非周期伪随机序列的一种定义,提出了基于非周期伪随机序列的可控震源信号调制方法。该方法与二元m-序列调制方法相比,不存在地震数据资源的浪费问题。三元非周期伪随机序列通常比相同长度的二元非周期伪随机序列具有更小的边峰主峰比。地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将具有较小边峰主峰比的三元非周期伪随机序列调制生成的信号作为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的发射信号,其地震响应剖面的相关噪声要比相同长度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跨校选修课程的开设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当然,在开始阶段更多的是在探索。为了能使信息技术与高中选修课的性质和目的更有效地结合,我认为可以在以下
今年是我国历史上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将有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高校就读。为此,在近日举行的教育部2009年第五次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作出“五个确保”承诺,确保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