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在体育锻炼中普遍表现出兴趣缺乏、意志薄弱等问题,尤其在耐力跑、跨越式跳高等体育锻炼项目的教学中,学生不配合、不积极、难坚持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初中体育教学正担任着保持中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应及时调整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方式,因材施教、注重评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效运用挫折教育,在竞赛中增强心理素质,发挥体育教学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锻炼
  中图分类号:G8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充分、合理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增强体制、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体育教学正担任着保持中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当前的初中生在体育锻炼中普遍表现出兴趣缺乏、意志薄弱等问题,尤其在耐力跑、跨越式跳高等体育锻炼项目的教学中,学生不配合、不积极、难坚持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可见,改善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锻炼途径,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是保持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因材施教,注重评价
  初中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体育教学工作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让学生做相同项目、同等负荷的体育锻炼,亦不能以相同的标准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工作在初中生成长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愿意为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观念,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简单的体育项目或体育游戏了解班级学生的总体体育状况,并依照心理状况及体育锻炼状况对班级学生划分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度身定制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项目,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工作。
  例如,性格偏内向的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更有激情的体育锻炼以平衡其性格特点,则鼓励这些同学接触和参加排球、篮球、足球、拔河等体育项目;安排性格摇摆不定的学生多多参加网球、乒乓球等锻炼意志和决策力的体育活动。另外,教师应适时根据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状况给予中肯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更加积极地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和接触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班级学生生长环境、身体素质各不相同,体育锻炼中负荷承载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参加中学体育教学的讲座和座谈会,认真学习最新的中学体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知识,了解最新的体育教学资讯,将体育教学中的各个体育项目运动负荷合理分级,并根据日常教学工作经验、结合先关指导资料,将学生在不同体育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生理特点总结归纳。
  鼓励大多数学生接受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以有效改善学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积极参与中低强度的体育锻炼,在身体素质逐渐加强、对体育活动逐渐适应的情况下,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中;对于身体素质良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引导其参加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并注意运动量及运动强度的合理控制,避免学生逞强或疏忽而造成身体损伤。
  三、合理运用挫折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明确面对挫折、在失败中学习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提倡顺境与逆境交替教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学相比其他课程更加直观、更具引导作用,教师可通过设置活动“障碍”、树立活动“对手”等方式,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活动同人生一样,不会一帆风顺,体会在挫折和坎坷中学习和成长的乐趣,引导学生树立更加积极、更加乐观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耐力跑和跨越式跳高等“教学难点”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首先将这些体育项目按照运动负荷、运动量等指标划分等级,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为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标准,估测每一名学生对于不同运动项目的承受能力,利用雨天、雪天等恶劣的天气,鼓励学生朝着教师定下的运动目标努力,既能锻炼学生抵御严寒的能力,又能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挫折中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在竞赛中增强心理素质
  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引导学生在竞争中思考和学习。基于体育教学集体性强的特点,教师可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竞賽活动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再体育竞赛活动中学习和锻炼与合作伙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能力,增强团队协调能力,体会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正面情感对团队协作和竞赛活动的重要意义,帮助内向的学生更加开朗地同教师及同学交流、情绪低落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接力赛等体育活动,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合理划分竞赛小组,根据小组成员整体表现划分小组整体得分,使小组成员重视自身表现对小组最终成绩的影响,和谐、友爱、互帮互助,共同为小组争光。教师应根据各小组实际参与情况合理介入活动之中,引导各小组顺利完成竞赛活动。竞赛结束后,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并提出意见,帮助胜利的小组积累成功经验,鼓励和引导失败的小组深入思考和学习。
  五、总结
  改善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锻炼途径,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是保持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初中体育教学正担任着保持中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应及时调整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方式,因材施教、注重评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效运用挫折教育,在竞赛中增强心理素质,发挥体育教学的巨大作用,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挫折中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伟平.浅析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4):137-137
  [2]姜英浩.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黑河教育,2010,(10):44-45
  [3]谢丽琼.探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J].新校园(上旬刊),2010,(11):42
  [4]邓腾.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周刊A版,2011,(8):204
  [5]陈胜麟.紧抓体育测试和比赛契机切实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5):180-18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在甲状腺结节鉴别中的体会.方法:选取了从2012年1月到2016年8月进入我院接受甲状腺结节治疗的80例患者;通过病理检查与超声检查,来分析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良恶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应该扭转以往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
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评价是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管理的研究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个体评价体系中定性与定量关系的分析,阐述当前高校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室内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创造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渴望引起体育教学从观念到形式的变革,从而推动素质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直观感受;兴趣  中图分类号:G8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思想
本文从“通识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和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议等三个方面,对高校在教学、人事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推行的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作业在新经济时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现代劳动的基本形式和价值创造的主题。人在进行知识作业的过程中,无时不刻离不开与界面的交互。随着数字化的深入,与人交互的认知界面及其相应的操作界面日趋复杂,界面传达给人的不单单是传统人机界面所传达的简单信息、指令,更多的是知识。对交互知识作业过程进行描述以求提高知识作业效率成为数字化环境下更大的要求。本文首先描述了知识界面的概念
摘要:本文拟从身体对抗性这一视角和层面来观察、研究我国篮球运动员在身体对抗条件下主要技术运用状况,从本质上揭示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有球对抗、无球对抗、抢篮板球对抗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目前我国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攻防对抗的技术应用与提高上所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期对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整体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身体对抗;篮球;比赛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623.71  美来自美好纯洁的心灵,司马迁曾写到:心正、身正、则音正,要达到美的境界首先应正其心、正其身,正心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纯洁他们的心灵。  音乐教育就其本质来看,是丰富情感、完善认知的过程,是培养个性、塑造人格的手段,是一项提高修养、凝练气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工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能唱几首流行歌曲、听几首经典名曲,素质教育促
有人惊呼报纸“寒冬论”,有人认为网络传媒最终将淘汰纸质传媒,这虽然有些片面,但也确实值得报界人士深思:如何突破网络等新媒 Someone exclaimed the newspaper “Winter T
The phenomena of collaboration of papers published in Nature,Science in China and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in 1996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The col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