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家,家,我得回家了”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bedw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咏乡愁》是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合奏团最新的音乐大碟。“乡愁”可能是整张专辑里最需要放大的一个理念了。何为“乡”,何为“愁”,其实一直是人类文明所寻觅的,古今中外围绕这一主题所创作的各类作品可谓多如牛毛,但无论人类如何苦苦追寻“乡愁”的解释,最终的结果总是不能让我们释怀。
  《歌咏乡愁》里的十三首作品就是想用世界音乐的角度去再度探索。这些作品融合了世界各国的音乐元素与各种不同民族的乐器,录音过程中除了马友友本人与丝绸之路合奏团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位知名音乐家与歌手加入,如莱安诺·吉登斯(Rhiannon Giddens)、莎拉·贾洛斯(Sarah Jarosz)、阿比盖尔·沃什伯恩(Abigail Washburn)、格雷戈里·波特(Gregory Porter)、丽莎·费雪(Lisa Fischer)、比尔·弗莱塞(Bill Frisell)等,这些艺术家用充满魔幻异域、色彩各异的音乐,把人类内心对“乡愁”情结的探索抒发得淋漓尽致。
  大提琴家马友友与他的丝绸之路合奏团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伊朗等地与马友友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在世界各地广泛巡演,不仅带来了形色各异的音乐组合尝试,也用不同的乐器去寻找音乐的融合。马友友曾经表示:“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演出,使我有机会去探索大量不同的声音与文化,各地的音乐总能给我带来新的惊喜与思索。”
  在《歌咏乡愁》中,马友友本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决定了专辑的很多特点。这位华裔音乐家出生在法国巴黎,成长在纽约,少年成名后就在全世界巡演教学,“家”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谜”,新专辑里那种发自肺腑的寻觅令人非常动容。乐曲里对家的描述从喧嚣的集市,到静默的大海,再到广阔的大沙漠,这一切都仿佛是“家乡”而又不是,地理位置在马友友心中似乎变得模糊不清。对他来说,那份“愁”可能会更加刺激到他内心的惆怅。在专辑第九首以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为基调的《回家》(Going Home)中,马友友忧郁的大提琴与中国笙演奏家吴彤以及丝绸之路合奏团各种独特乐器的组合发出哀婉的乐音,民谣歌手们用中英文不断呼唤着“Home Home Home Home I’m going home......”(家,家,家,家,我得回家了……)在这样的呼唤中,“家”仿佛更加遥不可及,更加令人向往。作为世界公民的这些艺术家,在这一刻所迸发出的那种发自肺腑的“乡愁”相当令人动容,也让我们对这张专辑的初衷更加明了深刻。


丝绸之路合奏团

  不过,“乡愁”在这张新专辑中也不总是忧郁与惆怅的。在《文森之歌》(Vincent’s Tune)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位母亲对幼儿活泼可爱的细致观察,以及奔波的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之情,真的是满满的爱意夹杂着思念的“乡愁”与苦心。
  马丁·海耶斯(Martin Hayes)用小提琴演奏的一曲《奥尼尔骑兵进行曲》(O’Neill’s Cavalry March)把凯尔特人的彪悍与柔情融合得十分巧妙,丝绸之路组合里的各种民族乐器让这首充满男性荷尔蒙的音乐多了份似水柔情,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漂泊在世界各地的爱尔兰凯尔特人那颗共同的思乡之情。
  吉他演奏家比尔·弗莱塞即兴发挥的一曲《盼你早归》(If You Shall Return)把吉他的音色与日本尺八外加印度塔不拉手鼓绝妙地结合在一起,用拨弦乐器与吹奏乐器外加特色打击乐器的奇妙织体,创造出魔幻迷人的丰富音乐色彩,让心灵的家园变得更加让人着迷与期盼。
  当然,整张专刊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曲,整个丝绸之路合奏团与爵士乐歌手格雷戈里·波特、流行歌手丽莎·费雪一同用新颖的编排与编曲,把流行歌曲《心与灵魂》(Heart and Soul)演释得真挚细腻,让听者体会到心与灵魂的重要,让我们明白一切“乡愁”都是来自心中的不舍与心中的爱。
  《歌咏乡愁》让我们感受到民族与民族间虽然存在着语言与风俗习惯的障碍与分歧,但是在各自离开故土时所焕发的“乡愁”之心却是大同小异的,因为即使我们离乡背井,居于地球的不同角落,但对自己的故乡却永远都是充满爱的,“乡愁”会永远缠绕着我们的内心,总有一天焕发出“恋乡”之爱。


丝绸之路合奏团演出剧照
其他文献
通过《跨文化创作中的女性艺术家》》(Creating Across Cultures:Woman in the Arts)这本书,我第一次了解到了林品晶,一位出生、成长于中国澳门,学习音乐于中国香港、美国,现往返于法国和美国纽约两地生活的作曲家。中国女性作曲家本就不多见,像林品晶这样跨越多种文化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更是少见。  林品晶1954年出生于中国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长大。在父母的熏陶
期刊
在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矗立着一座永久的丰碑。这座丰碑记述着一个人物,一个为中国小提琴艺术步入世界之巅而奋斗终生的人物。他,就是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林耀基。  世事沧桑,时过境迁。转眼间,已经离开人们八年之久的林耀基教授,迎来了他的八十诞辰。尽管大师已经不在人世,但无数热爱他的人们仍然深深怀念着他。为了更好地缅怀大师,继承他的事业,由香港林耀基音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小提琴巨
期刊
拉琴枯燥,是因为我们总是低头困在那些曲目和技巧当中,而从来没有抬头放眼去看一看那广阔的音乐世界,那是一个可以和同伴一起玩耍,可以和别人共同创造,可以深入到历史上的另一个时空、深入到另一个人内心的音乐世界。  失败与成功,一对反义词,原本是无法并用的词语,但这却是李青当时最真实的感受。二十四岁那一年,李青拿到了巴尔的摩交响乐团的录取通知书,在这个本该拥有成就感的时刻,她心中却升腾出了一种挫败感。李青
期刊
提及歌剧、音乐剧,人们自然会想起谱写出动人旋律的音乐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猫》、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的《悲惨世界》、三宝的《金沙》……而比起音乐家的辉煌,那些同样为歌剧、音乐剧付出心血的编剧和词作者则常常默默无闻,不为公众知晓。他们如何选材?怎样写词?歌剧、音乐剧编剧的“门道”在哪里?需要依循什么样的模式?让我们随着音乐剧编剧、作词关山的娓娓道来,走进那个神奇陌生
期刊
此次奥尔加·科恩以独奏家的身份加入了NYO-China在中国的巡演。她出生于莫斯科的音乐世家,父母都是钢琴家,曾祖母是女中音歌唱家。她曾祖母的母亲,即她的曾曾祖母,也是一位钢琴家,和柴科夫斯基过从甚密。因此,科恩说,当她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觉得要“用正确的方式将这部伟大的作品表現出来”任重而道远……  就像一个完美的冬日早晨  奥尔加·科恩(Olga Kern)告诉我们,她第一
期刊
2016年6月18日,在上海大宁剧院的音乐厅,何珏、梁小敏两位钢琴家与两位古巴当代舞蹈艺术家合作演绎了一场“双琴魅舞”——双钢琴及现代舞音乐会。近年来,何珏与梁小敏致力于芝加哥国际双钢琴比赛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并在第十八届东京国际双钢琴比赛中斩获头奖,受到国际各大媒体的关注。她们不仅有着娴熟的技巧,更有着不断推陈出新的音乐会构思,十多年的合作也使她们默契如一人。  这场“双琴魅舞”音乐会的构思颇为巧
期刊
“夜深沉”是著名的京剧曲牌,由京剧界泰斗谭鑫培先生和他的鼓师梅雨田先生根据昆曲《思凡》中《风吹荷叶煞》的四句歌腔取舍加工改编而成。原四句歌腔为:“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孤凄似我,是这等削发缘何?”它描写了一个被迫出家的尼姑,在漆黑的夜晚,不顾道路的坎坷,独自逃出庙院,实现了思凡还俗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以及对人的本真情感的追求。  谭鑫培、梅雨田二位取“夜深沉”三字为名,创作了
期刊
——上海大剧院公布2017-18演出季  2018年,上海大剧院将迎来开幕二十周年。此次,上海大剧院推出了二十周年主题——“人文之城、艺术之光”,2017-18演出季包含超过一百六十台、近四百场演出,涵盖歌剧、舞蹈、音乐、戏剧、戏曲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充分体现了大剧院的综合性。新演出季主要分为“艺海丝路”“致敬经典”“歌剧典赏”“发现最美”“艺聚当代”五个主题板块。  作为国内最早落成的国际化综合性
期刊
2002年,王西麟写的专文中谈到我的创作生涯时,别出心裁地用了一个词——“三级跳”,即“从新四军跳到莫斯科,从莫斯科跳到先锋派”。并说,和旅美指挥家叶聪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还分析说,这虽然“是诙谐调侃之词,其实,这三个历史阶段的过程是十分艰辛,十分深刻,又十分巨大的艺术超越”。“第一个领域是艺术技巧方面,第二个领域是美学观念方面,第三个领域是世界观、历史观、人文背景和人文观念各方面。我称之为三
期刊
《中国乐舞史料大典》  作者:孙景琛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这是一部怎样的评价都不为过的中国舞蹈史学基础史料巨著。”——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序言中写道。  本套图书第一次将中国古代至民国期间数千年的中国舞蹈史料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搜检、整理、汇总。书中汇集了大量二十五史中本纪、列传中的舞蹈资料,仔细地梳理了二十五史中“乐志”“礼乐志”,对散见于部分类书、杂录、笔记、艺文辑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