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把阅读落到实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z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思维,古已有之。我国第一篇教学专著《学记》就曾有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可见,早在先秦时代,教育者们就已经意识到要善于运用类比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由此可见,对比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视角,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比,可以凸显共性和个性,深化理解,获得全新的认识。教学如此,阅读教学更是如此。
  所谓对比阅读,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本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个性,经过综合、概括,重组等,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认识的思维过程,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对比阅读是从文本内部拓展到文本外部,从一篇课文拓展到多篇课文,从单一的阅读思维向多维、深刻的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对比阅读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文本自身的对比
  对比既是读者的一种阅读的策略,同时也是作者创作文本的一种表现手法。文本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使用对比手法的文本屡见不鲜。教师要善于敏感地捕捉文本中的这些对比的片段,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会,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1.景物的对比
  在《乡下人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写的是乡下人家却为什么要写高楼门前呢?引导学生体会对比写法的好处。大门前竖着两根大旗杆,让人不免觉得单调,若是蹲着一对石狮子又太威严,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生亲近之意。在这种鲜明的对比反差中,农家生活的色彩艳丽,气息浓厚,别致生动,亲切可爱便更加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人物的对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在《桥》这篇小小说中,老汉形象的成功塑造就与村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反差显而易见。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洪水来临之际村民们你拥我挤,乱了阵脚。而老汉临危不惧,从容淡定。对比阅读,使得老汉的威严与镇静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二、文本解读方式的对比
  除了文本自身运用的对比手法之外,教学时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也常常引进新的文本,或对原文进行改编,以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目的,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个性,在头脑中形成新认识从而实现高效阅读。这就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解读文本。具体而言,无论是字词、句段,还是篇章,都可以采用对比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1.词语的对比
  词汇是文本的基石。词语的理解直接影响文本的阅读效果。但词语理解的缺失往往不能依靠理性的诠释,用什么方法才能替代苍白而平面的解释而使语词获得研读的生命力,那就是运用“换词”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词语的表达差异,充分调动自身的感性体验,激活对词语和文本的感悟。如教学《乡下人家》时,在品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一句中“探”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可以引导学生把“探”字改成“钻”字,二者在语境中进行对比,学生就能更加具体而直观地感受到“探”字写出了春笋如同顽童一般俏皮的样子,有着蓬勃生长的热情和生命力,其用词生动形象可见一斑。
  2.句子的对比
  不同类型的句子适宜在不同形式的对比中发现其表达的精妙,如修辞、语序,等等。《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与改编后的句子进行对比:“我的母亲,背挺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倦的眼睛吃惊地看着我……”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组被拉长了的慢镜头给作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内心的惊讶与沉重。由此可见,改变语序进行对比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方式。
  我们在教学时如果善于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品读,不但能容易使学生读懂句子表达的精妙之处,还能使其逐步养成对比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3.段落的对比
  教材入选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精彩的“例子”。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往往能够影响学习过程中课文文本的使用价值。只有教师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不孤立地看待文本的任何一部分,才可能超越“这一篇”的局限,达到“通篇共赢”的目的。因此,进行相关段落对比阅读就是一种捷径。通过把相关的段落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异同,就能让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例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对比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片段,二者开篇的共同点是什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接下来,再读这两个片段,找出每两个片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引起了学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将思维引向深入。比如:结尾处的共同点,每一次交锋都是最终赵国大获全胜;无论为和氏璧还是为楚王的尊严而拼,最根本的原因都还在于对祖国的爱和对赵王的忠心耿耿等等。最后,老师将这种对比阅读的视角进一步延伸开去,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去探索对比“负荆请罪”与前两个故事的异同,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等可贵的品质。经过对比阅读,学生果然对蔺相如又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课堂可谓层次分明,深入浅出,省时高效。
  4.篇章的对比
  字词句段是构成篇章的基石,选择适当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于篇章而言,其可对比的素材更为广泛,对比角度更加多维,对比思维也更加深刻。因此,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篇章;同一作者的不同篇章;不同作者的相似篇章就常常成了对比的对象。
  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一位老师补充了《红楼梦》其他章节中描写王熙凤的语句。“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这是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对比阅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王熙凤呢?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王熙凤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王熙凤在权贵面前阿谀奉承,在贫弱者面前耍威风的形象也立刻丰满起来。
  对比阅读给了师生一个审视文本的全新视角,在阅读教学中事半功倍,成效显著。但是,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使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因为对比是有条件的:首先,文本的对比是否有意义。不能为“对比”而对比。其次,两部分文本是否具有可比性。最后,两篇文本是否存在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对比。
  对比,是一种文字表达的策略,一种文本的解读的方式,一种阅读方法,合理化地使用对比阅读,能更好地把阅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回归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制约着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探索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途径,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李苏伦(1961-),男,江苏泗阳人,扬州大学继续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