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评价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学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针对先前对校外实习基地选择评价方面的不当之处,在构建校外实习基地选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指标对校外实习基地选择评价的影响程度,从其构成指标层面探寻影响校外实习基地选择的短板,旨在为院校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评价体系和取得理想的成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34-03
  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方法和技能,增强职业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校外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高品质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正常实施和运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
  鉴于高职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特别突出要求学生掌握酒店企业一线服务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流程,具备综合运用各类知识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餐饮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人力成本水涨船高,行业比较优势却在逐步弱化,基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特性,餐饮企业的竞争态势更强有力地证明了企业竞争是人才竞争的铁律。争夺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已成为餐饮企业人才竞争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从自身需求为出发点,越来越多的饭店愿意通过多种形式与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学校校外实习基地。面对接受实习生饭店众多的情况下,能否选择合适的饭店作为实习基地,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主要偏重于校内课堂理论教学,而缺少对校外实践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监控,导致学生因实习过程不顺,产生对专业的倦怠感、挫折感、失望感,并在毕业后不选择从事专业领域内的职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这从院校选择实习基地的出发点就可见一斑,当前院校选择饭店企业或基于校企双方的人际关系导致随意性大,或基于诸如品牌等外部因素了解,缺乏对其管理水平、成长环境等内部制度性因素的了解,这些足以证明在甄选校外实习基地方面,院校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笔者拟借助深度访谈确立多方认可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类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辨析各类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劣,为院校选择合适和满意的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法
  访谈法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兴起的方法学革新运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定性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主要是通过访谈者有目的地和被访谈者之间的谈话或向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了解被访谈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也没有统一要求,可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做各种安排。访谈中,双方可以围绕所定题目,就有关问题进行无拘无束的、深入广泛的交谈和讨论,访谈者会得到许多不曾预料到的、给予其较大启发的资料,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由于访谈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此次访谈对象主要包括院系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实训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二)层次分析法(AHP)
  这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T L 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把问题看成一个系统,在研究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以及系统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适合于复杂问题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首先,通过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对象或措施类,按照各类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将其由高到低排成若干个层次,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其次,对每一层次的要素按规定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每一层次各要素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继续计算各层次要素对于目标的组合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选取
  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是在整理访谈人员的访谈意见基础上完成的。本研究以校外实习基地为第一层,即目标层(A);将评价主体院系、专业教师和学生定为准则层,分别列为C1、C2、C3,而每个准则层指标下又各有其二级指标,构成方案层,由此构建结构层次图(如图1所示)。
  (二)数据处理
  基于构筑的校外实习基地评价体系,在听取和吸收各类评价主体的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对比指标间的关系,利用Expert Choice软件进行层次分析,将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各指标两两比较,计算出相应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一致性检验,最后完成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见表1、表2)。
  分析与启示
  (一)根据表1对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分析
  由表1数据进行分析,准则层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0,即CR<0.1。同时,方案层各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说明各判断矩阵两两指标间的比率赋值合理,其一致性都符合要求,即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排序为做出最后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表2对层次排序(权重系数)的分析
  1.层次单排序(权重系数)分析
  在准则层指标排序中,可以得出院系方面和专业教师方面的权重(0.4286)是一致的,学生权重为0.1429。
  从方案层指标分类排序中得到,在第一组指标排列顺序中,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认可度(0.6)首当其冲,接下来分别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深度(0.2)、企业的合作意愿和意向(0.1)、企业实质的支持举措(0.1)。第二组指标中,企业的实习管理制度(0.4952)名列第一,企业的实习安排和企业文化指标权重相等(0.1813)尾随其后,管理人员素质(0.0940)和企业内部职业发展空间(0.0480)两个指标依次排列。第三组指标中实习的福利待遇(0.3607)排在首位,实习岗位的种类(0.3497)紧随其后,实习过程的自主程度和企业对协议和承诺的履行程度指标权重相等(0.1166)位列第三,前届学长的实习评价(0.0565)名列最末。   2.层次总排序(权重系数)分析
  从校外实习基地评价系统整体分析,方案层指标权重总排序如图2所示。位列前三位是的分别是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认可度(0.257)、企业对实习的管理制度(0.213)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深度(0.086)。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对实习的具体安排和企业文化(0.078)、实习的福利待遇(0.051)、实习的岗位种类(0.050)、企业合作的意愿和意向与企业实质的支持举措(0.043)、管理人员的素质(0.040)、企业内部职业发展空间(0.021)、实习过程的自主程度和企业对协议和承诺的履行程度(0.017),前届学长对实习的评价(0.008)排在末位。
  结语
  产学合作对于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三个“瓶颈”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尤其强调校企的双主体地位,校内、校外的双育人环境,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和职业竞争能力。企业在育人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而需要投入更多实质性的举措,推动产学合作形式的升级和内容的更新。
  从院系方面整理出的评价指标反映该评价主体的立足点层次较高,基于院校专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比较侧重和关心企业外部因素,校方意图借助企业的相关平台来推动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提升;从专业教师和学生方面整理出来的评价指标,则更多反映评价主体倾向于合作企业的内部因素,教师关心学生的实习保障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而学生则更关注个人的利益问题。在评价体系中,涉及企业外部因素的指标,其权重都比较大,排位靠前;而有关其内部因素的指标权重较小,排位整体靠后,这十分明显地反映出在当前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上,仍然是形式多于内容,认识大于措施,缺少对于培育对象的实质性关心。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只将眼光聚焦于酒店星级等外部因素,忽略酒店内部的“软环境”,致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成为“廉价劳动力”,无法依据个性爱好选择相应类型酒店进行实习体验和职业感受,不仅制约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成为学生脱离专业和逃离行业的催化剂,进而加速育人质量的下滑。由此可见,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评价成为育人质量得以延续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大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的整体评估,正确发挥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烈平,吴晓鸣,李德明.工科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3):30-34.
  [2]杨世俊,罗明春.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教学实习基地[J].长沙大学学报,2006(4):140-141.
  [3]林增学,温卫宁.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7-80.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廖星.基于深度访谈法初步研究中医临床实施方案优化[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6]吴小天,石长波.基于AHP的酒店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07(1):105-106.
  [7]谌世龙,黄国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1-76.
  作者简介:
  彭磊义(1977—),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饭店业发展与企业管理、饭店收益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为体现高职教育最新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吸收他人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首创了“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上强调“实”字当头,以“实例”为始、以“实务”为重、以“实用”为主、以“实效”为本,从而可实现使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基本技能运用灵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双基四实;高职教育;
期刊
摘要:基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环境,以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考察了学生在不同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在CALL环境下六大类学习策略的具体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CALL环境下对六大类学习策略的使用更为频繁,且具体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据此,提出
期刊
摘要:“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本文阐述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对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差异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相关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在总体层面上,受教育程度、就业稳定性与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意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更愿意参加职业培训,不同行业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意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代际差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相关因素对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方向还是显著性,新生
期刊
摘要:为了消除现行教学形式僵化、单一、缺乏完整的行动过程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员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内燃搬运机械保养》课程为实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应用研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专业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84-02  目前的教学形
期刊
摘要:图片切换在各种大型网站中很受青睐,几乎每个主页上都能看到。在分析了业内常用的两种方法在高职网页制作教学中的弊端的基础上,探讨了用CSS技术实现图片切换的妙处所在。  关键词:CSS技术;图片切换;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82-02  图片切换的通用制作方法  图片切换在各种大型网站中很受青睐,几乎每个主页上都能看到。
期刊
摘要:从江苏省饲料工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出发,分析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指出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06-02  2011年,我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
期刊
摘要:职业价值观或称择业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高职院校的新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周期中职业准备和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深入调查与研究他们的职业取向,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全面提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江苏省淮安市3所高职院校新生的职业取向调查结果,可以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倾向,有助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设计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培养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改革;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期刊
摘要:高素质技能型动物防疫与检疫人才的培养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当前兽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明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构建“防检结合、德技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