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书写与南宋朝政关系初探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nHdt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宋官员的神道碑、墓志铭撰写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众多政治人物在死后数年、十几年或数十年之后才有亲属为其求写碑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揭示了政治人物的墓志铭、神道碑等碑刻,无论是其撰写时间还是内容,均与当时政局走向紧密相关,反映了朝政的变动带来评价标准的变化,导致政治人物死后地位的升沉,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碑刻撰写与朝政的紧密关系.
其他文献
解放战争时期,燕京大学学生积极参与抗议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的学生运动.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抗议于子三惨案、四月风暴、反美扶日运动及抗议“七五”血案等重要学生运动中,燕大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多次发表宣言、游行进行抗议.由于燕大主要为美国教会开办,美籍教授与司徒雷登曾对学生运动进行了多种干预,而且基督教团契也发挥了特殊作用.在这些学生运动中,燕大的中共地下党精心谋划,起到重要的领导作用,并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燕大的学生运动体现出了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配合了全国
共同富裕与橄榄型社会结构rn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此语境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共同富裕,既不是极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简单地“均贫富”、刮“共产风”、搞绝对平均主义,更不是仇富,因为共同富裕不是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的制度,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做好社会的“兜底”工作,不让任何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rn兜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rn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内部治理存在治理机构形骸化、法人章程形式化,治理方向市场化与集体化的矛盾以及成员股东治理专业水平低与非成员股东治理缺位的矛盾等困境.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负外部性和特别法人制度设计的理念偏差,而矫正负外部性与理念偏差的具体改革路径,在于通过多种方式激活农民主体参与治理的动力,并将外部力量转化为法人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在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特别性的基础上,分类施策,允许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探索参与市场经济的创新机制.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江淮地区出土的中商时期的青铜器,认为这一地区中商时期的青铜器多体型厚重、装饰繁缛,展现了江淮地区较高的青铜器生产水平;同时在工艺、纹饰和器类上,有着诸多的地方特征.结合相关遗址的考古工作,江淮地区中商时期的青铜器年代应集中于洹北花园庄阶段,一方面反映了盘龙城遗址衰落之后,南方青铜文化中心向北的转移;另一方面影响了之后南方地方青铜文化的兴起,在商代南方青铜文化的变迁过程中处于过渡的位置.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盛宣怀等人在湖北用西法开采煤铁,直接源于洋务企业对煤铁资源的迫切需求,根本上则在于清廷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既是其抢先控制战略资源、抵御列强军事威胁的应急之举,也寄托着其开辟利源、借“利”生“势”的远期考量.李、盛主张通过煤铁自给维护经济利权,将“利导”作为“话语”论证西法开矿的合理性,隐含了其借洋务成绩提升政治权力的功利心态.他们用经由洋矿师的勘矿报告等途径获得的矿产新知识指导实践,采取了“先煤后铁、土法先行”等措施应对资金、人才缺乏诸问题.为减弱机器开矿对地方经济——社会生
挥发性有机酸是博物馆环境空气中常见的有害气体之一,对无机质文物或是有机质文物均具有极大危害.本文从危害、释放、检测及预防性保护等四个方面对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有机酸进行探讨.首先,详细论述了有机酸对不同文物的腐蚀机理和危害.其次,总结了博物馆中主要有机酸释放源及其释放过程.此外,报道了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有机酸气体的检测方法,急需要开发适合于馆藏文物装具、展柜、展厅等不同大小的空间中有机酸气体的采样—检测方法.最后,本文建议立足于所保护的文物本身的材质,结合有机酸释放源及有机酸对文物的腐蚀机理和危害等,进行系统
铜鍚是商周时期漆木盾牌上流行的一种装饰,最常见的形制为边缘带多组穿孔的半球形,本文称之为“穿孔铜鍚”.学界对此类铜鍚已进行过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对其他类型铜鍚的研究则较为薄弱,有关器物常被称为“铜泡”,具体功用则歧见纷呈.本文根据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最新考古发现,通过对相关考古背景的细致分析,发现墓地内出土的边沿无穿孔的带钮“铜泡”,其出土背景、出土位置与共出器物均近同,墓主均为男性,墓葬等级则涵盖曾侯墓至一般平民墓,指出这类带钮“铜泡”实际上就是装饰在盾牌上的铜鍚,其功能与常见的穿孔铜鍚相同.
就唐代碑志记载的年龄信息,历史学界主要关注登科、婚姻的年龄,并通过死亡年龄计算平均寿命.碑志中常见“弱冠”一词,学界通常依据碑志中“弱冠登科”的记载,简单地将志主登科之年系在其二十岁时.然而,“弱冠”本义就可以泛指二十多岁.而且无论是在传世还是出土的唐代碑志的实际使用中,目前所见凡有其他材料可加以佐证、可考的“弱冠”年龄都是二十多岁,甚至有三十多岁者.这充分说明“弱冠”不能直接等同于二十岁,有必要反思“弱冠登科”与登科系年之间的关系.碑志中大量出现以“弱冠”来书写登科年龄,或是因为在唐代科举文化的影响下,
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后,没有极端贫困的治理和克服“治理的贫困”,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命题,规定和影响了乡村文化治理的任务.全面脱贫使得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的转变成为可能.然而,物质生活的脱贫并不必然生成文化上的富有与小康.克服治理的贫困,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乡村治理文明性变革的重要主题.统筹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与安全,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文明性变革,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将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