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表明,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GPIN)是无可置疑的前列腺癌前病变.HGPIN的形态特点是前列腺导管和腺泡的分泌细胞增生,细胞核和核仁肿大与前列腺癌细胞相似,不同的是HGPIN保留有部分基底细胞层.HGPIN与前列腺癌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对HGPI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除了HGPIN以外,目前还提出了一些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的癌前病变,如: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LG
【机 构】
:
063000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DepartmentsofPathologyandLaboratoryMedicine,Urology,IndianaUniversitySchoolof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GPIN)是无可置疑的前列腺癌前病变.HGPIN的形态特点是前列腺导管和腺泡的分泌细胞增生,细胞核和核仁肿大与前列腺癌细胞相似,不同的是HGPIN保留有部分基底细胞层.HGPIN与前列腺癌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对HGPI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除了HGPIN以外,目前还提出了一些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的癌前病变,如: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LGPIN)、增生性炎症性萎缩(PIA)、不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我们旨在对HGPIN及可能为前列腺癌前病变的一些病变的病理形态学、分子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作一介绍。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改变并分析其与该基因5′CpG岛甲基化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4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配对的正常黏膜中IGFBP-rP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5′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并通过T-A克隆、测序加以验证.不表达IGFBP-rP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Lo
患者女,54岁.因腰部酸胀1年,查体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于2007年10月入院.患者1991年因"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全切术.近1年感腰部酸胀,未就诊,近2个月加重,1个月前当地医院B超提示盆腔包块后来本院检查。
2007年度山东省病理学学术年会于2007年10月26日在滨州市召开。会议由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病理科承办,汇聚了省内所有省级医院、十七个市级医院及大部分县级医院的病理工作者200余人。会议内容有(1)特邀专家学术讲座,包括廖松林教授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范钦和教授的“中间型纤维性和纤维组织细胞源性肿瘤”和“软组织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2)学术讲座13人次;(3)疑难病例讨论74例。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探讨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基于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几种新的卵巢癌发生的模式,现对其进行综述。
目的 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并探讨其组织起源和预后相关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CD10、bcl-6、MUM-1、CD138和FOXP1在4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bcl-6、MUM-1、CD138和FOXPI表达率分别为6.4%、53.2%、91.5%、0和93.6%.47例中有43例(91.5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死于胃癌的人数居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前列.近20年来胃癌流行病学研究最重要的进展是发现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相关性.HP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致病菌,主要寄居于人的胃黏膜.在世界范围内约有一半人口感染HP.我国人群HP感染率接近世界水平,平均为50%~60%.胃癌高发地区,如山东临朐、牟平、辽宁庄河、
黏着斑激酶(FAK)最初是在1992年被发现的,因其定位于整合素簇集的部位即黏着斑,故命名为之[1].FAK属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FAK/PTK2亚家族,该亚家族仅有两个成员:FAK(PTK2)和PYK2(PTK2B).FAK在哺乳动物以及低等真核生物如果蝇、斑马鱼等的大多数组织及细胞类型中都有表达,且其序列在进化上具有保守性性[2],而PYK2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武忠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因病于2007年11月8日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