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分析中的审美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45-01
  
  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外调节机制因此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从内到外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发挥。
  如前所言,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合规律的形式(美的形式)下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现也,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因为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
  “披文入情”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气文字的表层,使学生溶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注重以情感人,由情入理,努力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在教学中,笔者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文学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并从这里开始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又如在讲授《白杨礼赞》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时,笔者没有采用那种偏重理性的分段分析方法,即让学生先分段,归纳段意,然后讲解篇章结构。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感情线索,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礼赞白杨树的过程中感情的波浪式的抑扬变化,哪里是情感高扬的浪头,哪里是情感低抑的波谷,哪里波涛汹涌,哪里轻波荡漾……把着眼点放在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变化上,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谋篇布局的特点,进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39-02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方法,它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是思想政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课堂教学的实践,浅淡对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认识。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就是为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42-01    中职学校教学“难”,上一堂高质量的具有学科魅力的艺术欣赏课更难。因为需要教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情绪性格等等。笔者通过总结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实践,认为掌握好以下几点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一、发掘学科魅力,激活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41-01    小学生怕学作文的现象很普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习作创新能力呢?  一、习作指导创新,重激趣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应有良好的氛围环境。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根据这
摘 要:听说读写是现行英语教材的教学手段,也是新课程所要求达到四会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一批新人。语音是英语入门的钥匙,也是练好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的基础。因此语音教学关系到英语教学的成败,而如何做好语音教学就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分析了现行初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 语音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44-01    课程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希望。阅读教学在新课标教学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笔者在以下文字中将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
摘 要:语文教学要重视口语表达训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获得能力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语表达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46-01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