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原因研究三题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隋朝灭亡原因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剖析,研究主要集中在隋朝社会矛盾、隋文帝和隋炀帝个人因素等问题与隋朝灭亡的关系上。尽管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比较趋同的观点是隋朝灭亡是多重矛盾因素的合力造成的。
   [关键词]隋朝;秦朝;灭亡原因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29-03
  
  隋朝终结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隋朝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又如何迅速覆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隋朝为何迅速灭亡的问题,从隋朝社会矛盾、隋文帝和隋炀帝个人因素等不同关注点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剖析,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然是见仁见智、歧义并存。因此,有必要对隋朝灭亡原因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推动研究的细化与深入。
  一、社会矛盾与隋朝灭亡
  对于社会矛盾与隋朝灭亡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从矛盾分析着手进行了很多探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认为隋朝的灭亡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延续着以往的阶级矛盾分析法,认为隋朝社会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比如晏金铭在《隋朝的门阀士族统治与社会阶级矛盾》一文中认为,隋朝的短暂在于腐朽的门阀士族统治,隋文帝统治集团既然不能遏制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也就无法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而隋炀帝的苛征重敛和胡作非为,加速了农民破产。广大农民为求生存而斗争,奋起反抗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赵云旗则认为,在隋代速亡的诸多矛盾中,阶级矛盾是主要的动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受其制约,又反过来促进阶级矛盾的激化,加速了隋朝灭亡形势的形成。
  另一方面,认为隋朝的灭亡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造成的。隋朝统治阶级内部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隐患:关陇集团内部、山东地方政治势力、江南地方政治势力。韩昇认为,隋炀帝时期南方官僚集团的崛起造成统治阶层内部分裂是隋朝灭亡的因素之一。隋炀帝改变关中本位、重用南人的用人政策,引起北方权贵的不满和反抗,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南北朝臣的对立和斗争。他同时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因素中,阶级斗争占支配地位,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陈金凤、梁琼在对山东士族与隋朝政治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隋朝对山东士族的打击和压制严重削弱了其地方社会基础,引起他们的不满。隋朝末年,山东成为动摇隋政权统治的重点地区,山东士族成为覆隋兴唐的力量。韩大梅对杨玄感、李渊的起兵与隋亡关系研究后指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斗争在隋朝的瓦解与灭亡中起着关键作用,杨玄感与李渊的起兵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隋王朝上层统治集团长期矛盾和斗争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隋王朝这座强大的堡垒最后是在内部被攻破的。王三北、严文科认为,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是揭示隋代兴亡的深层原因,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就是隋代国家权力与私家权力的斗争,而焦点是对户口的争夺。隋王朝推行了以轻税为核心的括户政策,使大量私家门户为国家编户,触及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激化了中央政权与世家大族的矛盾,成为隋亡的深层原因。
  以上两方面解释都主要是从隋朝社会的内部矛盾进行阐释的,有扎实的史料作支撑,分析得具体且切中要害,比较细致地阐明了隋朝社会矛盾和隋朝灭亡存在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隋朝灭亡是统治阶级内部和外部诸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关于隋朝灭亡的外部矛盾研究,国内学者也没有忽视,比如邱贤文从隋突关系着手探讨了隋亡的原因,他认为隋炀帝推行一些错误政策,隋朝国势日颓。而东突厥则继续壮大,双方力量对比失衡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东突厥对隋朝采取了一些敌对政策,最终隋王朝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走向了灭亡。
  二、个人因素与隋朝灭亡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的个人思想、行为和性格关系着王朝的兴衰。所以,有关隋文帝、隋炀帝造成隋朝灭亡的论述很多,自隋亡以来就有深入的讨论。《隋书》评论云:“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此论将隋朝灭亡看成了一个积蓄和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也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对隋朝灭亡所负的责任。
  研究者论述隋文帝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破坏法律。万芳在对隋唐初期统治者及其法制比较研究中指出,隋文帝实行刑罚威吓主义,用残暴的镇压手段进行恐怖统治,加剧了社会动荡,使隋朝政权面临崩溃的危险,对封建法制的破坏成为隋朝灭亡的导因。黄育琴则认为,隋文帝立法毁法,律外决罚,自毁治国正道;用吏疑吏,罢黜失当,自损吏治根基;自察而未能查家,家法毁坏致后继失人。二是晚年用人不当。孙绪秀、赖红卫在对隋文帝的用人政策进行研究中认为,隋文帝统治后期废嫡立宠、贬斥忠良、滥诛功臣、任用小人,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为隋王朝的统治带来深刻的危机。孙玉芝也认为,隋文帝猜忌苛察、信受谗言、罢黜失当、自坏长城;同时,制法犯法,法外用刑,破坏法律,又听信妇人之言,坏乱家法,废长立幼,结果大隋江山毁于隋炀帝杨广之手,故隋亡实肇于文帝。
  对于隋炀帝的统治与隋朝灭亡的关系,一般认为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农民起义,导致国家倾亡。暴政主要体现在滥用民力、严刑峻法、穷兵黩武、役赋繁重等方面。金宝祥在《隋史新探》一书中指出,隋朝的迅速灭亡是隋末农民起义斗争的结果,而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则是由于隋炀帝穷兵黩武。所以,书中认为隋炀帝对高丽的进攻,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周鼎初认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隋代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造成隋王朝的彻底崩溃。杨际平认为,隋朝速亡是隋炀帝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严刑峻法所致,最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起义。
  帝王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他的决策,影响着他怎样治理国家,因此关系着王朝的兴亡。有些学者从隋炀帝的二重性格分析了隋朝速亡的原因。董省非认为,隋炀帝性格上的二重性表现为儒家的理智和生活上的奢侈纵欲。这种性格容易对自己的感情欲望失控,对批评他的大臣、官吏又采取监禁屠杀政策,使隋王朝的统治机制遭受破坏,引发全国农民起义,统治基础崩溃,从而造成隋朝覆亡。黄冬云则认为,隋炀帝矫饰、刚愎自用的性格使他过于迷信帝王权力,急功近利,狂妄自大,成为断送江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国内学者探讨隋朝灭亡原因或归于隋文帝,或归于隋炀帝,或由隋文帝、隋炀帝共同承担,主要基于他们是隋朝统治的最高决策者,这无可厚非,也抓住了隋朝灭亡的关键所在。但这些观点也往往忽视了封建君主体制是一个有机系统,它的正常运行是靠着各个环节默契配合完成的。所以从表面上看,隋朝灭亡是隋朝皇帝错误政策造成的。然深究之,整个隋朝的统治阶层都要为隋朝灭亡负有重大责任。
  三、秦、隋灭亡原因对比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朝和隋朝很相似,都是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大一统王朝,都是直接被汹涌澎湃的农民战争所推翻,都是由强盛能而速亡。这一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见解,比如从农民起义入手来论述秦、隋两王朝速亡的原因,分析秦、隋两政权对农民阶级残酷的政治与经济压迫,谴责秦始皇、秦二世与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等,这些剖析对于我们理解秦、隋速亡原因很有帮助,但大部分仍是延续着阶级矛盾分析这一主线,难免桎梏。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秦、隋速亡原因对比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向多层面、多维度展开,归纳分析更加细致,宏观概括更加辩证。对于导致秦、隋迅速灭亡的原因,高凯认为,秦、隋统一后,没有能够把各自统一以前由于长期分裂而遗留下来的分裂割据因素真正清除殆尽,以致分裂割据的残余势力利用农民阶级的阶级斗争,使两个新建立的王朝速亡。徐卫民则认为,秦、隋两个王朝短命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但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是统治阶级自己造成的,没有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反而大兴土木,激化了阶级矛盾。李玉梅认为,秦、隋速亡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战时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性影响;二是新制度磨合的延迟影响;三是事业成功与盛世的表面光环的迷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秦、隋的速亡。
  秦、隋速亡对比研究论文繁多、阐释各异,但是更多的是宏观把握秦、隋速亡的原因相似性,没有细致分析相似中的差异性,产生是似而非、模棱两可的状况。另外,在研究中,现代意识的泛滥也多有表现,往往把很多的现代概念强加于秦、隋时代,造成很多的解释流于形式。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隋朝灭亡原因研究的聚焦点可以看出,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尽管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对大多数学者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比较趋同的是:隋朝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矛盾积蓄的总爆发,也不是一个矛盾因素所为,而是多重矛盾合力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晏金铭.隋朝的门阀士族统治与社会阶级矛盾——论隋亡“起自高祖,成于炀帝”[J].学术月刊,1981,(2):60~64.
  [2]赵云旗.隋代速亡的原因[J].晋阳学刊,1984,(6):77~83.
  [3]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90~98.
  [4]陈金凤,梁琼.山东士族与隋朝政治论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66~70.
  [5]韩大梅.论杨玄感李渊起兵与隋朝的灭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6):75~78.
  [6]王三北,严文科.隋代国家权力与私家权力的矛盾/兼论隋朝灭亡的原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0~85.
  [7]邱贤文.隋突关系的恶化及影响——以隋王朝的灭亡为中心[J].黑龙江史志,2009,(21):23~24.
  [8]万芳.隋唐初期统治者及其法制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1988,(3):124~128.
  [9]黄育琴.隋兴隋亡皆文帝[J].琼州大学学报,2000,(1):91~94.
  [10]孙绪秀,赖红卫.隋文帝的用人政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85~88.
  [11]孙玉芝.隋亡实肇因于文帝[J].北方论丛,1997,(1):48~53.
  [12]金宝祥.隋史新探[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122~125.
  [13]周鼎初.试论隋炀帝暴政的实质及其社会根源[J].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60~66.
  [14]杨际平.炀帝其人与隋朝的二世而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4):15~21.
  [15]董省非.论隋炀帝的二重性格与隋朝速亡[J].丽水师专学报 ,1987,(1):61~71.
  [16]黄冬云.隋炀帝的性格缺陷及其影响[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4~97.
  [17]高凯.惊人相似的历史局面——兼论秦、隋速亡及汉、唐长久兴盛的原因[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52~55.
  [18]徐卫民.秦隋速亡原因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19~125.
  [19]李玉梅.秦隋速亡原因的逻辑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6,(10):44~46.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云浮市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山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并详细阐述了应确立的思想观念,提出了山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关键词]山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
期刊
从兰州乘车四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永登县的连城,著名的连城鲁土司衙门就坐落于大通河畔。  发源于青海省哈斯湖的大通河蜿蜒流淌到兰州境内,从西固区的达川汇入黄河。连城是一座小镇,但因有了一座鲁土司衙门,小城就有了一份底蕴和大气。  元明清时期,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西南、西北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羁摩、笼络政策,分设由各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分土司民”之官,简称为土司。各族土司统其部族,对中央政权负征调、守边、
期刊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的特有名称,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含意。也被称为“马卡姆”、“玛卡玛”,是阿拉伯语的不同音译。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本民族原始音乐形式为母体,融会了阿拉伯、波斯、突厥等东西方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多种音乐元素,诸如龟兹乐、于阗乐等形成的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艺术盛宴,在世界各民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十二木卡姆的
期刊
赛依吉尔格力骑着马在肃北广袤的草原上游走,白天,黑夜。  在肃北县文化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他目前主要的工作。实际上,对他个人来说,类似的工作起步要更早。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段的南北两侧,是肃北雪山蒙古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现年37岁的赛依吉尔格力从西北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就又回到养育他的肃北大地。  古老的草原苍苍茫茫,无限延伸,似乎没有目的地,又
期刊
2009年1月11日,我慕名来到素有“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美誉的英格兰湖区,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  早晨从格拉斯哥市出发时,一直下着毛毛细雨,淅淅沥沥,时停时下,让人思乡而凄惶。当我们到达湖区时,在缠绵悱恻的细雨中,又轻柔地缱绻着缕缕微风,氤氲着雾蒙蒙的雾霭,向我们每一个游人深情款款地袭来,迅即蔓延和覆盖了我们世俗躁动的身心。我的大脑中跳跃出杭州西湖的轮廓。实际上,英格兰湖区貌似西湖,实则
期刊
[摘要]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督导制度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不仅明确了法律地位、行政地位、工作地位,还制定了对教育督导人员的基本要求,有力地保障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主题词]教育督导制度;教育评估;业务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25-03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视角对甘肃茶马古道及其文化遗存做了考查和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考古遗存和地志文献所记载的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在探究甘肃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走向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甘肃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甘肃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历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陕西,西进青海、西藏地区必经的中间地带,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其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相对丰富。  [关键词]甘肃;陇
期刊
[摘要]围棋活动是供人们养身,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文体活动。本文对敦煌唐墓出土的围棋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敦煌;寿昌遗址;围棋子  [中图分类号]K8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16-02    围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作为棋戏出现在宫廷士大夫阶层,那时把围棋叫“奕”。经
期刊
见多了新疆山水和新疆土著,对于国画和油画上所表现出的这些新疆文化元素已经毫不惊奇,毕竟新疆文化中的民俗一度曾被习惯表现阳春白雪的本土艺术家不屑一顾,但觉悟的本土艺术家们却把民俗视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太多的民俗营养的注入,许多本土艺术家终于在徘徊许久后突破了瓶颈,一飞冲天。然而,对于雕塑而言,我最初以为对新疆民俗文化的表达在新疆几乎还是一个空白,然而,这一想法却在这个夏天被证实为是一个误解。  一个
期刊
[摘要]齐家玉器文化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玉器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解读甘肃省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半成品琮形器,探讨了齐家玉器的来源、材质、制作工艺和用玉观念。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器;琮形器;玉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14-03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上万年的历史发展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