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中的再启动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s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自治区政府主办的广西艺术作品展览在2014年已是举办到了第二届,这次展览是在广西美术家协会组织举办了“关注时代——广西当代人物画创作作品展览”和选送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之后举办的,画家们为参加上述两个大展已经付出了诸多精力,拿出了精品力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对于参加2014广西艺术作品展览,画家们仍然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在有限的时间里,继续创作出新的佳作。本次展览参加的人数依然众多,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和新人。
  借着这次展览,在漓江画派打造十余年、刚刚结束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时间节点中,对广西美术创作进行梳理和思考,将会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关于队伍:发展壮大,传承有序
  2014广西艺术作品展览参加人数约2万人,当然这是包括了美术、书法、篆刻和工艺美术四个门类的,但也由此可见队伍是非常庞大的。除了数量庞大,这支队伍的涵盖面也非常广,包括不同的年龄、职业和地区。有年长的艺术家,也有青年学生;有专业的画家,也有体制外的职业画家:有首府的画家,也有各地、市的画家:有上届入选、获奖的画家,也有新晋的画家。这里有几个现象值得特别留意,一是有的画家已经退休或年纪已大,但仍坚持创作不辍并热情参展;二是有的画家从事别的行业多年,现在又回头继续创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三是有的画家虽然身处体制之外,但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此外,包括本次展览在内的近年诸多展览中呈现出的一个新的特点也值得我们留意,那就是一些地、市的美术创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比如,南宁的女子工笔画,北海的水彩画,桂林的中国画,包括现在渐具眉目的百色对少数民族题材的侧重,等等。这些特点的形成,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则是多年有意识打造的结果。但不管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至少现在他们均已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艺术群落,取得许多优异的成绩,把美术的发展繁荣延伸到了地、市一级。从中可见,广西美术的发展是极具活力,各有特色,丰富多彩的。
  从作品风格去看,其传承是有序的。老中青三代画家的作品,既有传承,又强调创新;既有大致的风格脉络,又具各自鲜明的个性面貌。此外,上届获奖的一些作者,本次展览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再次获奖;同时,有一些新秀经过努力,在本次展览中也能斩获奖项。可见,其内在的发展也是健康的、有活力的。
  从队伍的年龄梯队去看,中青年的队伍是庞大的,其创作的潜力也是巨大的,这是广西美术发展的生力军。由自治区政府主办的每年一届的艺术作品展,给了青年艺术家很好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
  总的来说,现阶段广西的美术创作队伍人数众多,涵盖面广,结构合理,由中心向地、市发散,各具特点,发展健康,潜力巨大,可以说是广西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二、关于作品:形式鲜活,内涵稍欠
  2014广西艺术作品展览涌现出许多形式鲜活的作品,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大胆地创新,向各种艺术形式借鉴,所创造出来的画面视觉形式感让人耳目一新。
  从宏观上看,广西的艺术家在参加各种全国大展时,其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构思精巧的主题思想之外,更主要的是以鲜活的、强烈的视觉形式感取胜。这一特点与南方人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是广西艺术家的特长,应该坚持,继续发扬光大。但一些艺术家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过于追求视觉的形式感,而忽视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他们的作品具有良好的形式语言,但内容还显得有些肤浅、苍白。
  在建立起一定的形式语言之后,应该深入地挖掘生活,认识生活,以当代的艺术语言表现当代的生活。这样才能建构起浑厚的、有力量的个人艺术世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的画家是重视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特别是对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表现,曾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例如,孙见光的一系列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画得非常的质朴,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其中《赶墟归来》画的是傍晚一位老农赶集归来,喝得步履蹒跚的样子,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当地农民的生活,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刘绍昆的《北部湾一亚热带》,以浪漫表现的手法表现了他对北部湾的印象和情感。而谢森的《苗山十月》《夕阳》,既有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具象描绘,又具有强烈的内心感受和鲜明的个人艺术语言。沈名存的《新娘》,用古典主义的艺术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少数民族姑娘。黄菁的《南方》《河边》《山》以近乎抽象的符号和浓烈的对比色彩,画出了少数民族生活的神秘感。谢麟早期的《纺棉花》和《红山果》的恬静唯美,以及后来的《南丹组画》系列大写意,均是把少数民族生活转换成艺术语言的优秀作品。中国画方面则有郑军里一直在致力于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他的作品既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又有很强的笔墨表现力。梁耀的《小河水涨大河满》等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更是难得的佳作。然而这样的作品,近年却是难得一见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打造漓江画派这十多年来,广西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油画风景画家,如张冬峰、黄菁、雷波、杨诚、陈毅刚、邓乐民等;中国画方面黄格胜、张复兴、郑军里、阳山、梁耀、肖舜之、伍小东等也颇有影响,年轻的龙万和、蒋运连、周松、熊丁等也是后起之秀。广西的“写生创作”方式也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人物画创作上,特别是对广西资源丰富、特点鲜明的少数民族生活的表现上,是有所忽略,有失偏颇的。
  可喜的是,从这两届广西艺术作品展上看,仍是有部分画家在画少数民族题材的,特别是有些中国画人物画家,只是其作品大多都缺乏生活气息或艺术语言的转换,而更多的注重技巧和画面形式,更多的像走马观花式的旅游留影,而缺乏艺术感染力。要改变这一点,还是要更加深入生活,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动人的情景、细节,还要把它转换成个性的艺术语言。
  当然,提倡要更多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并非是厚此薄彼或开历史倒车,丢弃目前已经形成的特点和优势——风景和写生创作,或者不关注其他的当代生活。只是希望能把曾有的优秀传统后来因各种原因有所忽略的方面补足。
  三、关于审美:秀美有余,野性不足
  审美问题的廓清,无论是对地区美术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艺术创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谢麟认为:“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是多元性、多样性表现的以自然淳朴、秀美恬静和神秘犷野兼备为主要特点的审美品格。因此在地域审美特征上,漓江画派是主要以柔美兼具神秘与阳刚审美追求为审美取向的。”这一观点是全面而准确的。漓江画派这些年来所提倡的田园诗画风只侧重了自然环境的某个方面,在人文环境上则失之偏颇。
  广西地处亚热带,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既有秀美的田园,也有狞厉的山区。在人文环境上,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多彩的生活,并有神秘的民间宗教和神话传说。此外,极具广西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左江崖画和铜鼓更是富有神秘色彩。我认为广西与南美、与塔希提岛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事实上,广西的文学表现出与南美文学极大的相似性,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和李冯的作品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极为类似,呈现出地理环境的相似与文学作品风格相同的吻合。而在绘画上,上世纪90年代广西绘画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浪漫的、超现实的、神秘的、内心化的风格,与高更塔希提时期的创作也是相近的。
  因此,在强调田园诗画风的同时,不应偏废神秘犷野的一脉。现在是秀美恬静的画风已日渐成熟了,但神秘犷野的风格则提倡得不够。
  结语
  目前,广西美术创作的队伍是庞大的,发展是良好的,潜力是巨大的;在绘画题材上,可加强对广西少数民族生活这一题材的挖掘;而在审美风格上,在强调秀美恬静的同时,可发展神秘犷野的一面。
其他文献
王界山/会同村古韵中国画69cm×44cm  丁杰/大地旋律之三中国画366cm×116cm 2011年  李翔/山雨才歇天地清中国画68cm×45cm  骆根兴/祈祷的藏民系列之一纸本色粉49cm×39cm 2014年  关宏臣/万代子孙织锦绣油画204cm×67cm 2015年  邢俊勤/跃障碍油画160cm×130cm  秦文清/退潮油画2015年  邵亚川/石窑2油画60cm×73cm×2
期刊
【摘要】橄榄核雕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支奇葩,属于微雕类,历史悠久,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简要介绍了橄榄核雕的历史、各种分类、雕刻工具和如何鉴赏核雕。希望通过这些介绍,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热爱和学习橄榄核雕。  【关键词】橄榄核雕;核雕工具;鉴赏  一、核雕的历史和代表人物  用橄榄的核为原料雕刻创作的核雕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支奇葩,属于微雕类,历史悠久,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
期刊
在经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冲击和对传统绘画价值予以反思重估的背景下,当代山水的探求和构建走向两极态势:一是重建写实主义山水秩序,并结合运用制作、构成等西方技法形式语汇,走向写实主义;二是回归传统,从传统绘画的内部寻找突破口,形成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新格局。前者以贾又福为代表,后者以龙瑞为楷模,都以工作室的形式聚集了一批致力于山水画研究的学者,给山水画审美领域的深化扩大和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带来了重要的契机。
期刊
“写意一族”是我的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们有的还在读,有的已经毕业,大家能够为艺术聚到一起,是缘分。之所以叫“写意一族”,因为大家都崇尚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从制作层面将“工笔”与“写意”分为精细和粗放两个品种是一个误区,中国画都应该是写意的,写意就是艺术表现,“工”与“写”是可以交融的,不宜分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艺术个性,反对盲从和模仿,鼓励同学们在追求中外传统经典
期刊
【摘要】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的新工艺和新的作品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风格。文章通过对国内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玉雕作者及作品的分析,对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的出现以及此类作品在当代玉器艺术中的地位给予肯定。  【关键词】玉器;玉雕艺术;中国画  一、关于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  所谓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是指将中国画效果呈现在玉器作品上的雕刻方式。2014年11月15日,第十三
期刊
随着80年代大美学的热潮渐趋退却,学人们纷纷转向各自的专业美学建树,在西学风涌、后现代解构思潮和先锋艺术甚嚣尘上的时代,以叶朗先生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中国美学和书画美学一脉,历经30余年的艰苦开掘和默默耕耘,不断发扬国学的人文内涵和真精神。樊波先生承师门复兴传统之大任,既深入史料勾玄抉微,又纵横捭阖总其大要,不仅在中国书画美学理论领域卓有建树,贡献了《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中国画艺术专史—
期刊
【摘要】在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要的进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绘画专业及视觉传达专业已经不能满足我省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发展的新专业,依托创意思维的表现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在高校建立数字艺术专业,大力开展交叉性学科建设,培养适合我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人才,促进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是高校迫在眉睫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数字艺术;文化创意
期刊
【摘要】动画是动态的艺术,从艺术起源、东西方艺术史、动画本体论来看,动画都是以关注动的美感为其研究根基。所以,动画是纯艺术的研究范畴,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设计、传媒的方向去研究它的特性。  【关键词】动画;新媒体;本体论  100多年前,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连续拍摄下马的奔跑姿态,从而发现了动画拍摄与播放的秘密。在动画之初的实验阶段,能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确实是动画的主要诉求。1909年动画
期刊
【摘要】清代黄山画派名家戴本孝曾提出山水画要以“天地为真本”。探索此说之源,实与五代荆浩《笔法记》中的“搜妙创真”,在艺术理论方面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本文希冀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作品,对以自然为“真本”的写生技法进行初步探索,阐述山水画中面对自然本体的写生对当今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之意义,同时正确认识与理解“真本”的精髓,创作出经典的山水画作品。  【关键词】自然;真本;山水画;写生;创作  写生在
期刊
【摘要】技术与艺术是无法分开的,艺术需要一定的技术来做载体。油画的基本画法主要是直接画法与间接画法,这两种画法各有所长。在学习油画之前清楚了这两种画法的各自优劣所在,可便于学习所需。  【关键词】油画;直接画法;间接画法  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始终是人们寻找或追随的重点。一味地追求思想与艺术会对艺术有所影响。艺术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传达其中的内在意味,形式需要一定的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