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户小额信贷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省于2002年正式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在近十年的推广过程中,其发放规模及覆盖面均呈现扩大的势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户“贷款难”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章根据实地调研结果与相关资料,分析了政策宣传效果、农户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风险控制四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农户的有效需求、培育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健全风险保障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小额信贷的试点,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小额信贷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的成果,在解决我国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等方面,发挥过显著效果。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到,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甘肃是我国由来已久的落后省份。2011年上半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仅为1573.61亿元,位居第27位。如何发展经济,使广大的农民脱贫致富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小额信贷有利于缓解资本匮乏,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对甘肃小额信贷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2010-2011年间,赴甘肃省天水、定西等10个地区实地走访调查,面向各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负责人共发出问卷55份,收到有效问卷47份;面向农户共发出问卷321份,收到有效问卷307份。调查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各区域有效问卷份数占比与各区域的金融信贷机构网点数占比基本一致。
  在掌握了大量詳细的一手资料后,通过对当地农村信用社的调查,结合县联社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采用座谈会的形式了解了大量的信息。
  二、甘肃省农户小额贷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民对小额信贷政策了解不够,宣传效果欠佳
  调查结果显示,74%的农户都有借贷现象,且有些农户借贷非常频繁,但只有少数村民对哪些地方可以办理贷款,贷款期限及申请条件,优惠政策等有所了解。有的农民将小额信用贷款与财政救济扶贫款混为一谈,认为收入不理想就可以不用还款或随意推迟还款,这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宣传力度不足是有关系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贷发展。
  (二)贷款力度疲软,农户贷款供求缺口较大
  农户小额信贷比例不高,同时信贷放款与农民实际需求差距也较大,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贷款期限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的贷款期限与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也与农业生产周期严重脱节。甘肃当地许多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为1-3年,加之因难以推销或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很多已贷款的农户希望延长贷款期限,但是农村信用社多数资金当年回笼,因此信用贷款期限的不合理性使许多农户对小额信贷望而却步。
  2、贷款范围狭窄
  调查表明,农户的长期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或子女读书的消费,是一次性大额消费支出,农民收入和积累一般难以完全承受,必须通过贷款实现。然而大部分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发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贩运上,以上提到的长期消费很难获得贷款。
  3、服务质量差
  一方面,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每人担负着5个-6个自然村的信贷服务工作,由于人手少压力大,许多小额信贷把重要的基础工作交给村支书,加上政府干预,不少地区小额信贷已经严重偏离信贷规律和准则,不能及时便捷地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农户受信息不灵,技术水平不高等各种条件的限制,选择项目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信用社只提供贷款不能够提供信息和技术等其他服务,导致农户微利或亏本,投入资金难以收回,从而造成信用社效益偏低,支农效果不佳。
  4、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低,缺乏专业人才
  调查中发现基层农村信用社拥有包括函授等自学性质在内的大专、本科学历的员工不及10%,很多基层农村信用社因为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差难以招募到业务发展急需的人才,并且在业务量大的时候,有关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处理,这意味着整体的素质处于较低水平。
  (三)发展方式缺乏持续性
  1、小额信贷发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严格监管存贷款利率,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在利率上限的管制下,获得的利息收入无法补偿成本。另一方面,许多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扶贫基金,数量有限而且品种单一,国际上常见的吸收存款,基金储蓄等形式在我国比较罕见或没有。
  2、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一,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低,通常只覆盖一个乡镇,而且品种单一,缺乏现代规模,导致业务人员不能对先进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方法很好的运用,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盲区和潜在漏洞。第二,很多农村信用社对来自利率波动等方面的风险都没有相应的整体化思路,并且已设立的决策机构和监察机构不少流于形式,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往往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中在一两个人手里,主观随意性较大。第三,由于信贷队伍有限,需求者遍及乡镇各个角落,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每个信贷员有数百笔业务,因此工作效率低下,风险增大,使营运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第四,存在资信评定不严的现象。农户信用等级差是造成发放贷款条件苛刻的主要方面,然而,贷款中银行管理人员人为提高熟人的信用等级而降低放贷门槛导致资信评定不严。不少地区纪律松弛,对熟人放宽准贷条件,放款讲人情与逾期款增加的情况屡屡发生,从而加大还款的风险,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增加埋下隐患。
  (四)风险控制问题
  主要包括市场风险、银行内部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操作风险:第一,市场方面“盈利低难收回”使农村信用社陷入流动性偏低的困境,调查中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对象是农户,他们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波及整个地区,违约风险剧增,联保机制形同虚设。第二,银行内部方面,受较低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局限,业务人员难以把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对潜在损失,内部风险的风险评估欠佳。第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等也是重要方面。作为资金的提供者想方设法了解借款人的信息资料,而作为资金的借入方却千方百计隐瞒对借款的不利信息,形成了借贷者信息高度不对称,交易结果势必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直接影响到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偿还结果。第四,加之由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检查激励机制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导致的操作风险,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流动性,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三、针对上述调查现象提出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只有让广大农民了解小额信贷,农村小额信贷才能真正实行起来,否则措施搞得再好,宣传不到位,农村小额信贷仍然难以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宣传主要通过政府和银行两方面来实现:第一,政府方面。一是确保政令畅通,保证中央的政策快速、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地方。二是明确主管部门,政府应该明确具体部门来负责了解、总结、分析、管理小额信贷业务。三是积极宣传政策,政府应该积极宣扬贷款政策,改变农民盲目地抵制贷款,认为贷款利息高、还款难的片面想法。四是倡导第三产业,政府应该积极地倡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对贷款的需求。第二,银行方面。一是面向农户宣传小额信贷,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人员应当实际深入基层走入田间地头,深入民间了解农户需求并推销小额信贷的系列产品,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推行农户贷款证,关注发证率和使用效果。二是增加贷款网点,由于我们调查的有的储蓄所还没开办小额质押贷款,建议网点的开设不能滞后于农民的需求。
  (二)加大放贷力度,满足更多需求
  1、延长贷款期限
  农村信用社可适当进行贴息政策,同时打破过去“春贷秋收”模式,尤其针对于甘肃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周期、性质和特点,放宽还贷期限;应调整投放渠道,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较好的项目。
  2、适度放宽贷款范围
  针对贷款范围狭窄的问题,要在今后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发放中,贷款向农户建房、子女上学以及农户消费等其他方面逐步倾斜,特别是对现在在农村比较突出的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恰恰是小额信贷应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一些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在某种程度上,小额贷款对教育的支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农村基本面貌。
  3、建立小额贷款农户的预报信息,实施零距离服务
  第一,全面建立客户经济档案,及時了解掌握农户和个体私营业户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所需资金情况,匡算出资金缺口,从而在农业贷款的支持上实现需求情况早预报,计划早安排,资金早落实和农户早受益的局面。第二,把过去的远距离、跨区域服务转变为零距离、面对面服务,改进服务方式,要发扬“挎包银行”精神,送贷上门,深入田间地头或农家庭院办理放贷手续。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使大家愿放贷款。第三,把单一的“送资金”变为“送资金,送信息,送科技”,对“三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充分发挥信用社资金、信息、科技优势,并建立联系客户档案,实行上门服务,发放贷款,传授科技知识,提供致富信息。
  4、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针对人员素质过低的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各小额信贷机构应努力拥有一支受过良好培训、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较高的专职人员队伍。国家政策方面,应进一步积极鼓励高端人才深入基层,支援农村金融建设;农村信用社内部不仅应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强化整章建制;还应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处理业务的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水平。
  (三)针对发展方式可持续性的相关措施
  1、资金来源多元化
  第一,政策上允许并鼓励小额信贷机构向同业批发资金。第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小额信贷机构可淡化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扶贫,进行商业运作,进一步引入并完善现代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第三,可以适时通过发行短期金融债券、股票进行融资。
  2、完善管理体制
  第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得到利用和重新配置资源,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随时可能遇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震荡和压力。必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水平并随时准备进入中国的国外金融机构,农村小额信贷必须立足于当地农村,放眼周边,面向全国,增强市场适应力。第二,进一步严格农户资信评定机制,将评定结果与后续放贷紧密挂钩。要将信用评级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的评定,提高农户诚信意识。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贷款程序,避免“走后门”现象,法院、政府、银行三部门也应严格监管,坚决打击逃废债务的行为。
  (四)健全风险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防范,转移和补偿机制。一方面,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基金,分散和规避以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引入农业意外保险制度,将农业风险部分转移给保险公司,同时建立并完善小额贷款政策保障制度、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增强农民御灾能力。
  参考文献:
  1、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66.
  2、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陈心宇.小额信贷的模式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本文属项目基金: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资助金项目。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从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情况出发,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FDI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指出利用FDI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效应来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相关产业集聚,协助中部地区实现“腾笼换鸟”。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产业集聚;互动效应  
期刊
摘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有专家认为,我国正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业成为社会消费热点。那么,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旅游业如何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成为县域宏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领头羊”?文章将立足河南永城,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旅游业;发展;永城市    永城市位于豫、鲁、苏、皖四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项目BOT、TOT和PPP融资模式的对比,结合湖南省城市发展的类型特点,寻找出一个既利用私人或民间资本减轻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财政压力,又利用提供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公共物品的管理、使用效率的融资方式,从而有效地推动湖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经营性基础设施;BOT;TOT;PPP;选择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指:城市生存和发展
期刊
摘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发达地区步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时代,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推动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文章以常山县轴承产业发展为例,对打造欠发达地区县域轴承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轴承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  常山县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轴承产业是常山县的传统产业,起步于20世纪6
期刊
摘要:围绕新古典经济学出现的内外部挑战,直接影响到了法经济学的发展。当代中国法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关注其经济学基础的动摇和中国经济与法治的本土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自我更新。法经济学研究需要树立支援意识,并据此实现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的独立自主与本土化。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方法;研究范式;本土化   一、引言:问题与进路   近年来,我国法经济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相关的研究工
期刊
摘要:在生命周期理论下研究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改良,建立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共生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共生机制FUZZY-AHP综合评价模型,探索实现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共生机制,为家族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   关键词:家族式企业;共生;模糊综合评价;战略管理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
期刊
摘要: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文章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青岛市2000-2005年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据此提出了提升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青岛市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逐渐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
期刊
摘要:针对东港市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有利于服务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紧迫性,这是由东港市的经济社会的竞争性决定的,这是由市场发展决定的,这是由中小企业需求决定的。  关键词: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创新;资源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GDP增长、
期刊
摘要:要把握“以人为本”,必须搞清其中“人”和“本”这两个关键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重在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既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又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执政为民;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民  作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对“以人为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是已经结束的完成时态,而是正在进行时,仍有许多难题、难点亟待破解,需要持续不断地继续思考和探究下去,本文就近期研究
期刊
摘要:在全面梳理我国机构投资者和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文章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界定,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及各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并给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上市公司   “掏空(Tunn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