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的学科,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诉求,全面优化完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在提高学生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上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数学;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最佳媒介,教师在高中数学要合理应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适当增加问题趣味性,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固有认知,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课堂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所以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一石引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他们主动投身于数学理论知识的探究中,同时保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完成相应数学学习任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教师会发挥问题的启发性优点,加快教学节奏。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解析式:y=2x、y=1.2x(x∈N),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比较这两个解析式,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接著,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这两个解析式之间存在什么异同点?这两个解析式能否形成函数?”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学生数学思考内容的延伸,他们会根据问题调整思考方向。学生先将这两个函数和以往学过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是未知数的位置有所区别,组成形式大体一致。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鼓励他们根据之前的思考方向再次分析这两个全新的函数。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一些困惑,了解在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中的不足,如有的学生在思考未知数x的值域和函数图像的关系时不能正确绘制等等,教师及时总结,将其作为下阶段教学重点,进一步扩大问题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效果。
二、借助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制度影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速度,长期使用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打破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学生能从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能从问题出发,挖掘更多的数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概率》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第一步,教师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辨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掌握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计算方法。第二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师依托生活设计了趣味问题,如针对古典概型,教师为学生模拟了彩票店购买彩票的场景,从购彩规则着手提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中奖概率分别是多少?”又如针对几何概型,教师为学生模拟了超市轮盘抽奖的场景,从轮盘抽奖方案着手提问:“罗盘上选中各个奖品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内容也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主动投入到问题探究中。由于问题趣味性较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有的人受到几何概型性质的启发,将几何概型问题转化为面积计算问题;又如有的学生会自主学习之后的排列组合,降低古典概型的计算难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给出更多的趣味问题,使得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也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相应学习任务。
三、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拓展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意识到问题具有悬念性这一优点,将其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拓展延伸的媒介。高中数学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给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在课外根据问题拓展延伸,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线上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课外拓展方向。
例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的判定及其性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平行和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一般是一起出现的,本堂课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那直线、平面垂直又该如何判定,它又具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学生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从未思考过,被教师提出后一下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问题自学后续内容,并且自主对比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在课外拿起课本,从中寻找和“直线、平面垂直”的有关信息,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点提取出来,两者对比分析,一步步解决问题。教师也会在班级微信群中适时地提出问题,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异同点在哪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利用课余时间,为下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作用不仅仅是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也能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帮助他们完成数学的拓展延伸。教师要合理应用问题教学法,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不断更新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诉求,设计多样化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保证他们在未来数学学习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胜男.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探讨[J].好家长.2015(29)
[2]马富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J].学周刊.2015(02)
[3]时慧.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J].新课程(下).2018(10)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数学;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最佳媒介,教师在高中数学要合理应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适当增加问题趣味性,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固有认知,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课堂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所以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一石引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他们主动投身于数学理论知识的探究中,同时保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完成相应数学学习任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教师会发挥问题的启发性优点,加快教学节奏。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解析式:y=2x、y=1.2x(x∈N),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比较这两个解析式,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接著,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这两个解析式之间存在什么异同点?这两个解析式能否形成函数?”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学生数学思考内容的延伸,他们会根据问题调整思考方向。学生先将这两个函数和以往学过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是未知数的位置有所区别,组成形式大体一致。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鼓励他们根据之前的思考方向再次分析这两个全新的函数。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一些困惑,了解在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中的不足,如有的学生在思考未知数x的值域和函数图像的关系时不能正确绘制等等,教师及时总结,将其作为下阶段教学重点,进一步扩大问题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效果。
二、借助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制度影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速度,长期使用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打破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学生能从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能从问题出发,挖掘更多的数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概率》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第一步,教师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辨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掌握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计算方法。第二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师依托生活设计了趣味问题,如针对古典概型,教师为学生模拟了彩票店购买彩票的场景,从购彩规则着手提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中奖概率分别是多少?”又如针对几何概型,教师为学生模拟了超市轮盘抽奖的场景,从轮盘抽奖方案着手提问:“罗盘上选中各个奖品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内容也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主动投入到问题探究中。由于问题趣味性较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有的人受到几何概型性质的启发,将几何概型问题转化为面积计算问题;又如有的学生会自主学习之后的排列组合,降低古典概型的计算难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给出更多的趣味问题,使得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也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相应学习任务。
三、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拓展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意识到问题具有悬念性这一优点,将其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拓展延伸的媒介。高中数学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给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在课外根据问题拓展延伸,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线上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课外拓展方向。
例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的判定及其性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平行和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一般是一起出现的,本堂课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那直线、平面垂直又该如何判定,它又具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学生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从未思考过,被教师提出后一下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问题自学后续内容,并且自主对比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在课外拿起课本,从中寻找和“直线、平面垂直”的有关信息,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点提取出来,两者对比分析,一步步解决问题。教师也会在班级微信群中适时地提出问题,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异同点在哪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利用课余时间,为下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作用不仅仅是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也能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帮助他们完成数学的拓展延伸。教师要合理应用问题教学法,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不断更新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诉求,设计多样化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保证他们在未来数学学习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胜男.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探讨[J].好家长.2015(29)
[2]马富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J].学周刊.2015(02)
[3]时慧.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J].新课程(下).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