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香蒲和藨草3种挺水植物的养分吸收动力学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ru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常规耗竭法研究了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素海湖滨植被带3种挺水植物芦苇、香蒲和藨草对H2PO-4、NH+4、NO-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3种挺水植物吸收H2PO-4时,藨草的吸收速率显著大于芦苇和香蒲,但三者对低浓度H2PO-4的适应能力均无显著差异;藨草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显著大于芦苇和香蒲,且在低浓度NO-3环境下仍能吸收该离子,但对低浓度NH+4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与藨草相比,香蒲对NH+4的亲和力最强,吸收低浓度NH+4的效果最好。3种植物对NH+4的吸收能力均大于NO-3。挺水植物的养分吸收特征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受根系结构的影响。利用植物的养分吸收特征,在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中适宜用藨草治理含高浓度H2PO-4,NH+4和NO-3的水体,修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种植香蒲来维持水质。
其他文献
2011年和2012年的6—8月,考察了分布于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的大天鹅(Cygnus cygnus)种群,分析了大天鹅巢址选择特征和育雏期生境选择特征。在野外共记录到了26个大天鹅巢址
TRIZ理论被称作系统化的创新方法学,以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介绍了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探讨其在高校创新教育应用的科学性,阐述哈尔滨剑桥学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白皮松林内物种间的关系及其共存机制,运用ArcGIS软件、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
西藏飞蝗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飞蝗亚种,近年来发生危害严重,对其聚集机制的研究是西藏飞蝗生态治理的基础。采用自制Y型嗅觉仪、气质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反应(EAG)等方法对
利用氯仿熏蒸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PCR-DGGE)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与施肥对灰棕冲积水稻土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基本知识体系和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和形成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帮
为了解磷浓度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以铜绿微囊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分别作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在25℃、2000—3000lx光强和11mg/L氮浓度
为了解成都平原水稻土重金属含量状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选取成都平原北部水稻土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58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pH值和Cd、Cu、As、Hg、Pb、Cr、Ni
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383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
<正>群团组织所具有的群众优势和政治优势在群团组织的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突出优势,发挥作用群团组织的优势政治优势。与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