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是一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符号和图像的、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这给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数学交流 促进策略
一、高中学生数学交流的现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交流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数学交流缺乏互动性,常常是单向交流
不管是在课堂学习还是在课外的问题讨论,师生间的数学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有时缺乏互动性,一方“滔滔不绝”,另一方“洗耳恭听”,而不是互相讨论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有的学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甚至只希望老师将解题方法和答案直接给出.
(二) 数学交流缺乏质疑探究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只是相互对答案,并不作深入的研究. 数学交流过程中,盲从“权威”,盲信老师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在与老师意见不同时,大部分学生选择接受老师的意见.
二、高中学生数学交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数学课堂缺少主动互动交流的环境
从客观上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阶段教学任务繁重,两年时间内完成三年的教学任务,还有一年复习备考. 为了赶进度,追求所谓的“省时高效”,教师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仅用在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师生、学生之间缺少完全放开的交流和探讨,即便偶尔进行交流探讨,形式也比较单一,几乎是师生问答式的,难以通过交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很多班级是大班额,六、七十名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不便于进行讨论交流,只有教师发出数学信息,学生被动接受,反馈的信息比较少,有时候制造了一种“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的假象. 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惰性,宁可被动地接受,不愿意主动地与同学及老师有效地进行交流.
(二) 对数学交流的认识不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缺乏交流意识的老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强烈交流意识的学生的. 如果老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人主观出发认定教学难点,设置交流问题,结果有的问题太容易学生不愿意交流,有的问题太难学生没办法解决,也就无法交流. 以至盲从老师的观点及方法,从而不敢在课堂上和课余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时也不知怎样交流.
(三) 数学语言障碍
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有不可忽视的功能. 在数学交流活动中,人们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能被别人理解接受,同时他自己也要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数学思想,这需要较强的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严重影响课堂交流的质量. 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出现的数学语言障碍主要有混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误解文字语言的语意、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理解困难,几种语言转化能力差等.
三、促进高中课堂中数学交流的教学策略
针对高中生数学交流能力匮乏的现状,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笔者提出以下一些促进高中课堂中数学交流的教学策略.
(一) 创设适宜交流的情景和氛围
从认识层面上,需要转变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 其次,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师要创设适宜交流的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组织适当的课堂交流.
适当的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特别注意创设适宜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出,人的发展存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深浅适宜,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大多数学生感到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使学生在交流中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解决中增进数学交流
问题是交流的源泉,数学交流大多是因为“疑问”而开始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提出合理、有意义的问题能促进数学交流.
教学交流前要做好新课导入设计,使之适宜交流,并能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交流问题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争辩,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评价总结,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最优化,并能推广至一般情况.
(三)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和表达、交流的工具. 如果数学语言不过关,就难以进行数学交流. 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意义,把新符号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含义和实质.
(四)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评价交流
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的成绩是目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和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应从学生的多方面考虑,全面认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在课堂交流中不仅要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数学,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探讨和丰富的数学交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奠宙,李士琦,李俊. 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数学交流 促进策略
一、高中学生数学交流的现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交流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数学交流缺乏互动性,常常是单向交流
不管是在课堂学习还是在课外的问题讨论,师生间的数学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有时缺乏互动性,一方“滔滔不绝”,另一方“洗耳恭听”,而不是互相讨论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有的学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甚至只希望老师将解题方法和答案直接给出.
(二) 数学交流缺乏质疑探究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只是相互对答案,并不作深入的研究. 数学交流过程中,盲从“权威”,盲信老师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在与老师意见不同时,大部分学生选择接受老师的意见.
二、高中学生数学交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数学课堂缺少主动互动交流的环境
从客观上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阶段教学任务繁重,两年时间内完成三年的教学任务,还有一年复习备考. 为了赶进度,追求所谓的“省时高效”,教师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仅用在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师生、学生之间缺少完全放开的交流和探讨,即便偶尔进行交流探讨,形式也比较单一,几乎是师生问答式的,难以通过交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很多班级是大班额,六、七十名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不便于进行讨论交流,只有教师发出数学信息,学生被动接受,反馈的信息比较少,有时候制造了一种“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的假象. 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惰性,宁可被动地接受,不愿意主动地与同学及老师有效地进行交流.
(二) 对数学交流的认识不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缺乏交流意识的老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强烈交流意识的学生的. 如果老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人主观出发认定教学难点,设置交流问题,结果有的问题太容易学生不愿意交流,有的问题太难学生没办法解决,也就无法交流. 以至盲从老师的观点及方法,从而不敢在课堂上和课余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时也不知怎样交流.
(三) 数学语言障碍
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有不可忽视的功能. 在数学交流活动中,人们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能被别人理解接受,同时他自己也要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数学思想,这需要较强的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严重影响课堂交流的质量. 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出现的数学语言障碍主要有混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误解文字语言的语意、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理解困难,几种语言转化能力差等.
三、促进高中课堂中数学交流的教学策略
针对高中生数学交流能力匮乏的现状,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笔者提出以下一些促进高中课堂中数学交流的教学策略.
(一) 创设适宜交流的情景和氛围
从认识层面上,需要转变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 其次,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师要创设适宜交流的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组织适当的课堂交流.
适当的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特别注意创设适宜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出,人的发展存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深浅适宜,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大多数学生感到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使学生在交流中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解决中增进数学交流
问题是交流的源泉,数学交流大多是因为“疑问”而开始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提出合理、有意义的问题能促进数学交流.
教学交流前要做好新课导入设计,使之适宜交流,并能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交流问题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争辩,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评价总结,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最优化,并能推广至一般情况.
(三)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和表达、交流的工具. 如果数学语言不过关,就难以进行数学交流. 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意义,把新符号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含义和实质.
(四)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评价交流
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的成绩是目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和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应从学生的多方面考虑,全面认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在课堂交流中不仅要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数学,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探讨和丰富的数学交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奠宙,李士琦,李俊. 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