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课渗透艺术教育的点滴体验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lo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将音乐、绘画、舞蹈、影视等引入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语感,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体验:
  1.绘画展示课文内容
  冀教版教材第四册的《春日晨景》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季热闹、和谐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动静相宜。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从一组组春天的美丽图片进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进入到学生认为最美的画面中去,例如“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先是对文本的简单理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展开想象,完成一幅《春日晨景》图。学生兴趣盎然,在他们的笔下,一棵棵杨柳千姿百态,一园园杏花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在山坡的小草上加上了放风筝的孩子,有的同学在新出的荷叶上点上了可爱的蜻蜓……在这节课中,学生始终积极活跃,既感受了春天的优美,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导致注意力分散。我经过再三思索,决定对重点段采用动手演一演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爬墙的。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3.音乐创设课堂气氛,渲染情景
  在教《二泉映月》一课时,为了渲染气氛,我首先用录音机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让学生听音乐。起初学生没听出什么味道。为了提高大家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趁机补充了这首曲子的写作背景和阿炳的身世,并让学生读了课文中描写曲子的第五自然段,然后再从头放音乐,大部分学生有所感悟,慢慢听了进去。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味,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与音乐所展现的意境有机地结合,理解起来就深刻得多了。
  4.情景剧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树重要还是鸟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巧妙地安排了一次课文情景剧表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讲到最后,我抛出了问题——你认为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树重要还是鸟重要?学生众说纷纭,我趁机让学生自由组合,说鸟重要的分为一组,说树重要的分为一组,并让他们做准备表演一下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他们边表演边辩论,从而悟出了“树、鸟、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5.摄影、录像适当插播,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课上,有些去过桂林的学生拿来了拍下的照片,有些学生拿来了拍下的DV,这些学生像小导游似的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桂林的美景,没去过的学生也仿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课堂增色不少。
  6.美观的书写,渗透艺术教育
  小学语文,尤其是低年级教学,学习生字是一个重要环节。美观大方的板书,能使学生在学字中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感受美的教育,为孩子们养成严谨做事、端正做人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我在教学中总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工整地书写每一个生字,力求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以上的教学实践,都是我在课堂上体验过的,虽不能说是语文教学渗透艺术教育的经验之谈,但它确实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提高了学生们的欣赏水平,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达活泉小学)
其他文献
有人把人类全部的知识分为四类,即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哪里有知识”的知识。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前三种知识,“哪里有知识”的知识被冷落,几乎无人问津,殊不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不在于头脑中已经贮存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具有知识信息的检索能力。时代的变革,呼唤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师要树立起全新的教学观念,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一般语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有目的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强调指出:“中学语文是教文育人。中学语文的基本任务是教文,它的终极目的是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重。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其思想性、人文性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所以语文教师首先是一名人文工作者,除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之外,还应该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传统
不同学生在性格、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就注定学业评价不能只用一个模式统一评估,特别是针对班级中的学业困难学生,更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业评价体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点燃他们学习的希望,闪亮每个同学独特的星光,使他们在人性化的评价中昂首前进,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发展。  一、更多关爱—评价标准差异化,让学困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1)根据差异,将评价对象分层次。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
《父亲的脚后跟》是黄武雄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常常跟父亲进城,有一天,天色较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较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孩子爬过去,或索性抱过去,但这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孩子爬过桥抬头一看,不见父亲的踪影了。突然,孩子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了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于是,孩子在田埂上哭着等父亲来接。  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可我
滔滔还乡河畔,巍巍燕山脚下,活跃着小小“蓝丝带”身影。他们是河北省玉田县实验小学“蓝丝带”环保小社团。他们从碧海蓝天带给人们的干净、透明的感觉和丝带的动感、流畅、活泼向上的寓意得到启发,以“蓝丝带”来命名这个环保小志愿者组织,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做保护地球小主人”为主旨。孩子们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体验着环保的快乐,坚持参与社会实践和个人成长相结合,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贯通,开展环保志愿者活
摘要:本文关注职业中专学生厌学语文的普遍现象,依据专家的教育理论和借鉴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做法,尝试在活动会中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着重介绍了中职语文活动会的设计、准备和活动过程及取得的初步成效,还对这一做法进行了简要分析与认真思考,在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有效的尝试。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
薄弱高中不但教学资源等不完善,其生源也是由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等学校录取之后剩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纪律、自觉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算学校偶尔录到一些素质好的学生,由于家庭很困难,学生一直在为家庭经济担心……但是高中生都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教师们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就仿效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的做法——课本加资料,在时间
摘 要:汉语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至今还被人们所沿用,而作为汉语一部分的色彩词也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成为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色彩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其蕴含的丰富文化象征意义,更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情感色彩,也能让我们正确地表达和展示这个丰富的彩色世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出色彩词的功能,通过对色彩词的审美来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
摘要:合作学习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将班级授课统一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结合起来。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总结和反思    一、减少
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教学要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即要以学情为基础,教学行为要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一切课堂教学都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也要遵循学生学情发展规律,不久前,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推进“学讲计划”实验课,其中西苑小学韩雪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段乡土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