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 事无两样人心别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1234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是个最乏味、最无耻的词”。张向东说,“我恨不得把这个词从字典里抠出来,然后扔掉。 ”他酷爱自己的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无论路途再远,我也知道自己定能到达。 ”所谓信仰,也不外如是。
  
  没人管他叫“张总”。
  张向东说那样的称呼让他浑身不舒服。他更愿意别人叫他“朝西”—他很崇尚法学家吴经熊在《跨越东西方》中对人生的注解:“既不向东、也不朝西,而是指向内心。”
  每天早上,他就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去上班,即便是三更半夜一时兴起,也会到长安街上骑上一圈。近来他最喜欢骑的一段路线,是穿越北京的使馆区—“一拐上那条道,我就觉得心旷神怡。如果路上没人就更好了。早上要是不赶,我就停几分钟,站一会儿。”
  很难把国内最大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总裁,和眼前这个狂热的自行车爱好者联系在一起。但张向东说了,他不喜欢别人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谁说总裁就该是严肃的、忙碌的、焦虑不堪的?谁说总裁就该为了钱,腆着个大肚子和人天天喝酒?”张向东这个总裁就做得很潇洒—工作,然后骑行。“在国外,你会看到公路上的养路工人,下了班、把工作服一脱,就去听歌剧了。我也像所有正常人一样,喜欢好的东西,仅此而已。”
  
  “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
  张向东说,成功是个最乏味、最无耻的词。这会儿,他把“无耻”二字说得铿锵有力、咬牙切齿。“我恨不得把这个词从字典里抠出来,然后扔掉。”
  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已经足够成功了—媒体介绍他的时候最喜欢用的话是“年纪轻轻,吸金过亿”。他和同学邓裕强七年前创办的3G门户,如今已经是中国用户量流量最大的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但张向东直言自己并没想着靠这个东西挣多少钱,却希望通过这个领域去改变别人的生活,让他们的世界变得不同。“我并没有想过,一定要把企业做到多大多强。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我而言,这比挣钱更加重要。”
  张向东也曾有过身份焦虑。创业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他这样一个热爱自由的人而言。告别了大学的象牙塔,他开始学习着像个上班族一样工作、生活,学习着成为一个靠谱的总裁。开会、出差、回邮件、做项目、管理很多人、处理很多事……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周而复始。忙,闷。他禁不住问自己,难道这就是自己的梦想?难道自己的未来也要这样过?
  直到一句话惊醒了他。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事无两样人心别”。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而人心的不同,才会让事情变得不同。“我突然想通了。我可以通过做自己的公司,来满足我的事业心;但我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兴趣爱好,去满足我的好奇心。”
  
  自行车骑得最好的总裁
  眼下的他就穿着休闲的polo衫和牛仔裤。他喜欢听周云蓬和“万能青年旅店”,上礼拜刚看了电影《走钢索的人》,还给同事热情推荐刘慈欣的《三体》,看上去跟一个文艺青年并无差别。实际上,张向东可能是总裁里最文艺范儿的一个。当然,他宁可你这么说,“总裁里自行车骑得最好的一个”。
  张向东选择了一种和别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至少和常人眼里的“总裁”形象不符。还有第二个不愿意坐公司的专车,而执意扛着自行车进办公室的总裁吗?“我就愿意成为一个轻松自在的人,我希望我的生活有趣而不求奢华,我希望我的生活能够经常有新的东西出现,让我无时无刻不被好奇心包围。”
  “好奇心”,张向东最喜欢说的词。在这个东西上,他的热情不亚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孩童。他有一个原则,“好奇心对人很重要,我不觉得我要按照别人脑子里认定的标准去生活。”他玩摄影,不属于技术型,但特别追求小创意;他买书如山倒,并保持着平均每天读一本书的习惯;除了工作,他也会花很多时间在写作上,一年出一本新书是他给自己定的写作计划。当然,还有他更广为人知的爱好,自行车骑行。
  张向东目前的打算,是把办公室的墙装修一下,然后把自行车都挂在墙上。他下一步的计划,则是去南美洲和非洲,把最美的路线骑个够—“世界五大洲,没去过的就剩下这俩了。”
  对张向东而言,如今的生活似乎已经和幸福并肩了。然而此刻,他突然和我聊起小时候。“我在乡下长大,就是那种能看见麦种长成粮食的地方。”他说那时的他曾经无数次幻想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是什么总裁,但跟现在一样,自由、踏实。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把同样的话再说了一次:“我想是因为我一直很明白这个道理—人生的朝向,不是向东也不是朝西,而是朝向自己的内心。”
  
   要懂得欣赏孤独的美好
  1、问:你会不会突发奇想做一件让自己吃惊的事情?
  答:让自己吃惊?我觉得,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别人都不会吃惊的。
  2、问:很多人都说中国人不重视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东西,你怎么看?
  答:我觉得这是胡扯啊。前一段时间,我问一个美国朋友,你们美国有没有经历过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信心、没有安全感的时期,他说当然有,只是程度可能不同而已。如果中国人真的不重视精神生活,你就不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了。确实,现在中国整体的价值观可能被一种风气所裹挟,这很糟糕,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最后都会是疑问句,而不是肯定句。人类有智慧是因为人有怀疑自己的能力,只要怀疑精神在,我觉得人类文明还是会好的,这个国家还是会好的。
  3、问:你觉得物质对你而言重要么?
  答:当然重要啊。
  4、问:但你给人感觉你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答:人生总是在不停地选择中,谁都无法回避。到底要选择物质还是精神,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不能用这个选择去简单的判定一个人。一个喜欢拍照的人,他一直追求更好的摄影器材。摄影本身也算是一种精神需要——他可能别的都不要,房子不要、汽车不要,甚至吃的穿的都很差。但是他一定要有莱卡、路来,一定要有好的镜头,要把所有东西都配齐了。那你觉得,他是在追求物质还是精神呢?再比如一个喜欢骑行的人,他爱上这项运动之后,可能也会开始关注车型,开始愿意在里面投入,或者慢慢成为一个收集癖。那你觉得这是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什么可以带来内心最大的满足感,只有自己的内心知道。
  5、问:那你怎么看待人的精神孤独?
  答:不是有一句广告词么——“决策者都是孤独的”。实际上,人首先是生来就是孤独的,因为人生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候,你都是要独自去扛过的,换成谁都避免不了。(拿起桌上一本封面人物是白岩松的《mangazine|名牌》2011年7月刊)你看,白岩松的故事,标题是“你幸福吗?”一个全世界10亿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的人物,都要提出这个问题。所以,精神孤独实际上是必然的。我为什么喜欢自己一个人骑车,因为我需要一个可以和自己说说话的时刻。你首先必须接受孤独,孤独一点都不可怕。孤独和幸福一样,是同样重要的东西。幸福是好的东西,难道孤独就是不好的东西么?要懂得欣赏孤独的美好。就像我这次环青海湖的骑行,回来之后大家都在庆贺,说我们这次运气太好了,每天的天气都好得不得了。我跟他们讲,这是你们的遗憾——没有下雨,你就看不见雨天的景色,感受不到雨天骑行的乐趣。难道晴天是美景,雨天就不是么?
  6、问:推荐一下你看的书?
  答:我喜欢发邮件和同事分享自己看过的好书,邮件名就叫“致用之外”—有用的书我都不看。我看的书比较杂。《三体》就不错。近来我还在看《叶隐闻书》,讲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其他文献
我们小时候唱过的儿歌,祖母为我们哼过的小调,邻家大婶剪窗花的技艺……这些都是我们个人记忆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而昆曲作为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于200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
期刊
“我非常乐意把这种来自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发扬光大, 至少在我活着的时候,可以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住。”   杨丽萍  【人物简介】云南洱源白族人,著名舞蹈艺术家,被誉为中国五美人之一,以“孔雀舞”闻名,其舞蹈风格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民族歌舞等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表达出来,被誉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其代表作有:《雀之灵》、《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  
期刊
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联系,在欧美乃至于今日的中国,高档酒店、高尔夫与休闲度假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一条彼此难以分割的产业链和休闲度假的复合概念。    说到酒店,说到酒店的规模、奢华乃至于主体包装,相信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到过拉斯维加斯的人都知道,以金狮立柱和商业街的运河景观为其特色的VENETIAN(威尼斯人)酒店、以艾菲尔铁塔为标志的PARIS(巴黎)酒店以及表
期刊
“当时它已经活不下去了,需要我们救助。而如今几十年过去, 经过持续活化的莨绸已经活得很好了” 。 很显然,莨绸这项有着数百年传统的面料工艺遇到了最适合它的人。  黄志华  【人物简介】深圳梁子时装“天意TANGY”、“TANGY collection”总经理,国家非遗莨绸时尚活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妻子梁子作为公司品牌设计总监,被誉为时装界的环保大使,夫妻俩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的发现者、保护者
期刊
置身其间时,你很难说清,究竟是身心的欢愉强化了沙漠伟岸的景观,抑或是贫瘠绝望的地貌,强化了你肉身的快感。    在寂寥无垠的荒漠中,陡然兴起繁华美景,钟鸣鼎食,歌舞升平—我们管这叫“海市蜃楼”。虽然明知那气象九成是虚幻,却很难让人心头不升起投身其中,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渴望。正是沙漠间那令人无助至极的绝望感,让海市蜃楼的诱惑越发无法抗拒。薄薄一扇玻璃隔开两个世界,远方地平线上金黄一片,长河落日,大
期刊
近日,耗资7400万英镑的格拉斯哥河岸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博物馆是由英国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这是她在英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大型公共项目,扎哈的设计为建筑内部空间的陈列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这座博物馆也成为格拉斯哥市克莱德沿岸的地标式建筑。    博物馆面积超过7800平米,屋顶耗钢量达到2500吨以上,是英国工程史上的一个壮举,最多时有3000名工人在现场进行施工。许多人认为这个
期刊
从被尊为”盛世元音”,至清中叶后日渐衰微,再至近代一度沦为绝响。 如今,历经沧桑的昆曲已逐步迈出低迷,渐进佳境,赢得大众的欣赏与痴迷, 这让昆曲忠实的”传承者”—柯军终感欣慰。    柯军  【人物简介】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工武生,兼文武老生。他熟稔现代艺术,是懂管理会经营的21世纪昆曲传人,曾先后获得中国戏剧多项大奖。    在昆曲界,江苏省昆剧院的柯军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不仅仅是因为
期刊
说欧阳应霁严肃,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但他确实是个严肃的人,只是他表达的方式与别人不一样。用图像分享设计,用漫画分享幽默,用文字分享美食……他总是在寻找一种轻松自在、能拉近所有人的方式,努力对抗这个世界的残酷。  他管自己叫“欧阳”—他从嘴里习惯地吐出这两个字的发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仿佛接下来诉说的是另一个陌生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爱喝伯爵茶的乐天派。他戴圆形的眼镜,嘴角总是在笑。
期刊
影像虽然是一种瞬间,但是它留住的是一个回不去的年代,记录的是谁也不能忘记的曾经。    时年25岁的任曙林走进北京的中学校园,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较为完整地留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生一段青春的影像记录,一个理想主义时代最后的背影。悉心遴选出的百余幅图片在798艺术中心展出时震撼了许多人,此次融合了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的《八十年代中学生》出版唤起了更多人的回忆。    八十年代充满了机遇和变化
期刊
电影从不缺乏情节。李明的戏份是这样的:2009年,中国电影第一次在票房上战胜进口大片,超过40亿的总额让整个市场沸腾起来。谁是下一个主角呢? 李明牵着一匹小马中道插足,看似不紧不慢,一恍神却健步如飞。所有的伯乐都来指认这匹千里良驹,下一刻,银幕上开始热映一部叫《马说》的大片……    80后集体怀旧之作《将爱情进行到底》投资1300万,票房过两亿;与 “老大”中影携手共创《建党伟业》;林志玲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