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一种新型的情境教学模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物理课堂上。本文以物理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情境创设手段入手,简单结合例子提出看法。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是高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各门学科中,物理常常被视为最难啃的“骨头”。之所以难啃,与物理学科的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特征有很大的关系。而当前高中生往往缺乏大量的物理表象经验,当他们面对抽象概括化的物理知识,难以通过表象经验帮助自己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这样自然就形成思维阻点,导致物理变成一门十分难学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物理,如今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情境教学因为形真意切,会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无论是接受理解能力还是学习积极性都会显著提升,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想要实现的目标。因此,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地以新理念为指导,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活动。
  一、以实验为介质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课堂上以实验为介质创设出直观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通过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进一步思考表象背后的规律性问题,从而最终获取本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发挥实验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在实验情境下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实验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不妨多以实验为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为课堂教学“加分”。例如,讲“静摩擦力”时,很多学生难以透彻理解这个概念,从而形成一个思维难点。为了顺利突破难点,在讲到这个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一张硬纸板塞进一本书中,并尽量让纸板靠近装订方向,使得纸板牢牢地塞在书中。接下来,再用手指捏着纸板连同书本一起提起来。这个时候,笔者带着学生结合刚才的一系列实验操作活动,一起分析纸板在被手指提起的过程中,书本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来自于哪里,这样一来,就轻松地得出结论,并且因为是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抱有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样简单的小实验在物理课堂上随手可做,操作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无论谁来操作,这种实验情境都能有效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多媒體为工具创设情境
  现如今的课堂,多媒体早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教学工具,比起传统的教具,多媒体有众多的优势,如快速、高效、生动、直观等,面对多媒体工具的诸多优势,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大多可以借用多媒体,创设一些多媒体情境,这样会为物理课堂增色不少。如在讲到“平抛运动”的时候,如果采用传统实验方式给学生展示平抛运动,由于整个运动过程过快,大多数学生都难以观察到有价值的信息,很多学生看了很多遍的平抛运动演示,依然摸不着头脑。倘若此时能够将多媒体工具引入进来,将整个平抛运动的过程一步步分解定格,让学生慢慢观察,很多原本难以观察到的细节问题就会清楚地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平抛运动有非常清晰直观的认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传统课堂上无法展示的画面情景,在有了多媒体工具以后变得简单很多,如α粒子散射实验,大多数学校都不具备实验条件,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α粒子散射的动画短片,这样原本高度抽象的原子世界就这样直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但不会成为头疼的难点,反而变成非常有趣的部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故事为引子创设教学情境
  在物理学科发展历史中,充斥着大量有趣的科学事件、科学故事,物理课堂上聪明的教师可以将这些有趣的故事稍加包装,使它们作为新知识的引子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情境化,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更容易积极地参与教学。如笔者上《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时,在讲课之前就讲起著名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的历史故事。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笔者首先从血淋淋的“火烧哥白尼”事件讲起,果不其然,这个故事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接下来笔者又依次讲述第谷坚持二十载的行星观测活动及在第谷研究基础上诞生的开普勒三定律,这样故事的内容不知不觉就延伸到今天所要讲的知识中,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这种以故事为引子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学生在惬意地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将注意力放在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中,有效促进“快乐学习”的实现。
  四、以生活为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什么样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呢?答案往往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由于每个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生活情境中,对于一些生活现象自然是再熟悉不过,而当教师上物理课的时候将课本上看似很神秘的知识同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现象、常识联系起来,很自然地就会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向往,与此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以生活为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技巧。例如,在讲到电场、磁场、电磁波这部分的内容时,面对这些生僻的物理名词,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而如果这时候教师以一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表现为背景创设情境,学生的感受可能就不一样,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拿着手机站在打开的电脑旁边,然后让另一个学生拨打该学生的手机,当手机铃声响起的前夕,电脑音箱中会发出“吱吱”的声音,看到这个熟悉的场景,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当学生了解到这个现象就与今天要讲的内容有关时,学生会很容易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就是生活情境在物理学习中的优势体现。
  情境教学模式的基础实际上是“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师一定要认真研习新理念,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争取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福灿.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导学,2011(34).
  [2]朱述钧.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探讨[J].物理通报,2011(08).
  [3]刘文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思考.学园,2010(7下).
其他文献
目的: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病理改变,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尤其是基因表达的调控机
目的:通过复制高压电烧伤动物(家兔)模型,观察电烧伤后动物肝脏微循环的动态变化,研究高压电烧伤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高压电通过机体后对家兔肝脏微循环的损害机制,为临床防治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踐中学习”,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就说明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
目的:整合素α2(ITGA2)是整合素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在807C/T位点存在着基因多态性(rs1126643),有研究表明此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塞、脑梗死等多种疾病有关,并且认为脑梗死
在新课改逐步推行过程中,人们对“有效教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将有效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改变,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效率更高。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或低效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是我们需要关心和探索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经常被教师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