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禄陈维崧交游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o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范国禄被王渔洋赞为“翩翩浊世佳公子”,且以布衣终老;陈维崧亦被吴梅村赞为“江左三凤凰”之一。作为明季遗民后裔,范国禄与陈维崧的交往绝非偶然,相似的家世背景和人生遭际是造就这一文坛佳话的基础。
  关键词: 范国禄 陈维崧 郊游
  据马祖熙《陈维崧年谱》,范国禄与陈维崧的有确切记载的交往应该始于康熙元年(1662)初冬。其中记载陈维崧“初冬,过南通登五狼山,有诗纪游”①。其《登五狼山同戴务旃无忝范汝受赋》,即作于此时。此次狼山之行,范国禄是作为主要陪同者参与的。
  出游狼山之前,陈维崧盖已到过崇川。马氏《陈维崧年谱》记载,“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戊戌(1658)十一月,陈维崧至如皋访冒襄,馆于小三吾,日与文士赋诗”。②陆勇强《陈维崧年谱》记载,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陈维崧曾与通州陈世祥游处。③其据为《湖海楼诗集》卷一《过崇川访家善百善百作长歌枉赠赋此奉献(按,“献”,马氏作“酬”,《陈维崧集》亦作“酬”)》一诗,认为虽然此诗成于康熙二年癸卯(1663),但前半确为“追述旧日游处时之况”。兹不妨录之如下:
  与君共醉城南垆,狂邹憨董同欢呼。澹娘老大颇善饮,三徐女妓江东无。史家园上开芍药,陈郎风调亦不恶。踏歌联臂号酒徒,十日平原大笑乐。别来潦倒心可怜,诗赋何曾值一钱。东皋作客五六载,阿徐日日相流连。闻君今日亦失势,十年罢官不得志;李广偏遭醉尉呵,范睢正被穰侯忌。……邹董于今尽老夫,史家园子窜狐鼠。澹娘踪迹更茫茫,闻嫁江头驵侩郎。金郎已入侯门去,花想还归内教坊。世间聚散真可伤,阿兄憔悴眠匡床,小弟明年亦四十,转盼不得夸身强。……
  由上,可知陆说的是。又据马氏《陈维崧年谱》记载,陈维崧于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及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1651),都“时与常州邹祗谟、董以宁为文酒之会”④。其据为《陈迦陵文集》卷二《任植斋词序》。序中言:“忆在庚寅、辛卯间,与常州邹、董游也,文酒之暇,河倾月落,杯阑烛暗,两君则起而为小词。”⑤综二氏之言,陆氏认为“然既与邹、董等人‘共醉城南垆’,或亦在本年同游处,故一并系此”之举,稍疏周密;陈维崧当于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至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1651)期间到过通州。其间,范国禄踪迹未详。
  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十一月,陈维崧至如皋访冒襄后,自此住冒家近十年。此前两年间,其父贞慧与其庶母先后病逝。自陈维崧经营父丧之后,便开始了流离生活,首先便是吴越等地,并于戊戌秋过太仓时,受到吴伟业的宴请。
  笔者认为,范国禄、陈维崧与冒襄和吴伟业的相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结识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试析如下:
  第一,与冒襄的关系,使二人的结识极具可能性。
  据陆氏《陈维崧年谱》所引《同人集》卷九《往昔行跋》,陈维崧早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随乃父至金陵,与冒襄等定交。⑥之后又于金陵有过多次接触。可见,陈、冒二人结识已久。
  范国禄有诗《冒襄筑圃未成先集诸同人小饮》(肆,P290)。此处之“圃”,当即指水绘园。据顾启《冒襄戏剧活动系年》,水绘园于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1654)建成。⑦由此,范国禄在1654年之前当已与冒襄已有所来往。且冒襄善于提携后辈,范国禄亦当为其齿及。陈维崧刚到冒家,冒襄便为其推荐当地名士张孺子认识,于此可见一斑。范国禄之父范凤翼与冒襄之父冒起宗情意甚笃,两家可谓世交,多有诗文往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范凤翼及范国禄卷中亦多有诗文记之,兹略。
  第二,与吴伟业的关系,使二人的结识亦极具可能性。
  据陆氏《陈维崧年谱》,陈维崧青年时期便从吴伟业游历学习,其结识吴当不晚于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1652),且甚受吴知爱。始于何时,未能确考。⑧马氏《陈维崧年谱》提及在陈维崧二十九岁那年,即顺治十年(1653)秋九月,师执吴伟业应召入都。“师执”可见二人关系非凡。
  范国禄与吴伟业有过从游的经历。在《寄钱大可》中存有“往从吴祭酒游,颇闻海内有钱先生”⑨字样。吴祭酒,即吴梅村,吴伟业。范国禄又有《梅村词序》⑩,对其大加推崇。由此可知,范国禄与吴伟业之间当有过一段与陈维崧类似的经历。
  范、陈诗文中对此狼山之役均有记载——范国禄作了《戴移孝招同陈维崧暨其兄务旃游南山余以次日载酒即席和歌》{11},陈维崧亦有《登五狼山同戴务旃无忝范汝受赋》{12}诗。范国禄《同陈维崧陈宏商游北山宿脱公净业》{13}一诗中有“布袍霜色重,出郭擁高寒”、“身轻如叶落,杂沓响空山”字样,与时令相符;陈诗中有“惨焉罢酒卧精舍”字样,可知范国禄此诗亦作于陈维崧此次狼山之行。至于戴移孝缘何招同游览,范国禄诗中有所说明——“戴子客游兼地主,挈榼招我同徜徉”。虽为游览,但范、陈二人因遭遇相似而易感惺惺相惜。其时,二人均经历了种种家庭变故,家境亦今非昔比,生活的巨变反映在作品中便是随之而来的种种感慨。范言“天时人意非寻常,得乐且乐何所妨?”陈言:“男儿哀乐不可当,倏尔怀古心悲伤。”知其人事,便不难理解此中之意。
  实际上,王士禛和毕载积也应是陈维崧康熙元年和次年崇川之役的重要促成者。陆氏《陈维崧年谱》记载,康熙元年(1662)五月,毕载积过扬州,王士禛“再以其年、文友嘱之,渠极留心”。{14}八月,王“又为作一书与毕淄老舍亲,俾其照拂”。{15}康熙二年(1663)冬,访好友陈世祥,共读吕师濂诗;又与毕载积游处,甚欢。{16}
  康熙二年(1663)冬月陈维崧至崇川访好友陈世祥。陈世祥,字善百,号散木,也是通州人,为其年故友,亦与国禄交好。陆氏《陈维崧年谱》记载,此间又共读吕师濂诗,陈维崧有《仲冬九日崇川署中即事》(二首){17}记之。可知,范国禄《毕使君署中同陈维崧赋赠吕师濂》、《和毕使君》亦于此间所作。此次,陈维崧对范国禄益显牵挂之情,范国禄诗道,(陈维崧)“客岁为我相叮咛:‘丈夫踪迹苦不远,但是出门便偃蹇’”。范国禄也感言“遭时多难感作息”,“流落天涯老布衣”{18}。   是年此行,陈维崧亦作《赠范汝受》{19}诗,后注“时汝受年四十”字样。诗曰:
  三月春城与君别,山茶花红啼百舌。十月寒江又遇君,雪花欲下白纷纷。山茶落尽不堪折,楚雁天边那忍闻。流光一似流波急,况复君年又四十。
  范国禄作有《邗上晤陈维崧》(二首){20}其曰:
  终年江上往来频,不畏风波为故人。我亦生平有知己,出门犹未免逡巡。
  三月京华始到家,挂帆今又客天涯。轻舟野泊无装载,消受寒河水一拿。
  较而言之,范、陈二人冬月相见之前,于是年三月当有一遇,而今再见已是寒江十月雪花欲下之时,目触凄景,心感离情,然挂念之挚溢于言表。可知两诗作于一时。邗上,即邗沟,它是联系长江与淮河的古运河。范国禄久客邗上,陈维崧等好友亦常见访。{21}
  盖自康熙癸卯年(1663)后,范、陈二人各自颠簸天涯,未能再于通州相遇。
  范国禄有《次答陈维崧黄桥见寄》{22}诗一首,是为了酬和陈维崧《黄桥客店夜遇范汝受仆知汝受便以今日离东皋矣为之怅然却寄二绝句》{23}一诗而作的。陈诗曰:
  野店荒鸡咽复鸣,春宵寒重梦难成。如何此地思元九,才隔梁州半日程。
  二女明粧世所无,双鬟窈窕映晴湖。轻帆输尔过彭蠡,饱看春流大小姑。
  范诗次答:
  卧听荒鸡不肯鸣,神仙瓮里酒初成。哪知半日掩知己,独向天涯问路程。
  迦陵诗后有注:“时汝受将游豫章。”十山公诗后亦有注:“是夜余宿如皋,去黄桥止六十里。”据《陈维崧集》记载,迦陵此诗作于康熙四年(1665),岁在乙巳。范国禄诗作于陈诗后不久。二人诗中均提及“半日”。参阅范国禄《复陈其年》{24}一信更能理顺其来龙去脉。据《王考功年谱》,此信当做于1667年王士禄欲游金陵、姑孰之事未果之前,在信中范国禄说明了“欲与仕客相周旋”,却又“可谓不自忖度”的原因——“世途夷险”、“行路甚难,遇合有数”,不想见“黄雀劳利”而愿“信天翁飞鸣自得之无心”,虽“苧萝善怀”,却苦于无人通之。当然,范国禄对陈维崧是心存超越感激的情谊的。对于黄桥见寄之诗,范国禄评其“情真调绝,列诸纪事,亦交游中一段佳话”。他心中依然抹不掉抱憾之顾虑:“念兄益切,或者不期其至而猝然来乎?”方别辄思,二人交情匪浅,此见一斑。对于陈诗中“如何此地思元九,才隔梁州半日程”,范国禄也说,“盖半日之间而数望之矣”,“然不望他人而独于足下深致意,故知其念之弥真耳”。陈诗除以元白之交喻二人之情外,还视范国禄之风节如拥明妆而窈窕的女子;范国禄诗文亦均以知己视陈。其中深味,惟二人知之,但此情之笃,阅者可明。
  范国禄有诗《小春十七日宴集红桥》(二首){25},说明他至少一次参加了发生在红桥的文人唱和活动。据《渔洋山人自撰年谱》、《王士禛与江南遗民诗人群》及《王士禛与明遗民交游事迹考论》,清朝初期发生在红桥的著名的文人唱和活动,王士禛组织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康熙元年(1662)六月,第二次则在康熙三年(1664)清明节。范国禄至少没有参加过第一次红桥宴集。《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中记载了参加的八人,全部列出。范国禄不在其列。第二次,红桥宴集,王士禛有《冶春诗》,同游者均有和作,且在范国禄诗文集中未发现。所以,他很可能没有参加过这两次文人唱和活动。据《王考功年谱》记载,康熙五年丙午(1666),王士禄与王士禛归济南。三月,二王复游扬州,“与故人孙无言(默)、王筑夫(岩)、雷伯吁(俊士)、杜于皇(浚)、孙豹人(枝蔚)、程穆倩、陈散木(世祥)、宗梅岑(元鼎)、陈其年(维崧)、邓孝威(汉仪)、王幼华(又旦)、汪蛟门(懋麟)、吴野人(嘉纪)、汪舟次(楫)、孙介夫(金砺)辈,数数游宴平山、红桥间。而荔裳、顾庵亦来诗筒急递无虚日”{26}。九月,王士禛“还官”。范国禄在《<词韵严>序》{27}中回忆起“畴昔芜城与宋荔裳、曹顾庵、王西樵、孙豹人、陈散木、邓孝威、宗定九、沈方邺、季希韩诸君子红桥唱和”之事。据同时参加此次宴集的李长祥《天问阁文集》中《红桥宴集记》记载,“丙午十月某日扬州人饮四方诸名公于北郭外之红桥”{28}。陈维崧所作《红桥园亭宴集限韵》{29},原题为《小春红桥宴集同限一屋韵》{30}与范国禄所作诗题之中均有“小春”字样,而“小春”者,即指夏历十月或八月,在此当为前者,也与《天问阁文集》一致。所以,范国禄与陈维松盖应参加了康熙丙午年(1666)的红桥宴集,二人之诗也当作于此时。陈维崧的另一首词作《被酒呈荔裳顾庵西樵三公并示豹人孝威梅岑舟次方邺希韩汝受散木诸子仍用原韵》也当作于此际前后。较之二人诗词,感慨不一,缘由不一。兹录如下:
  范诗:
  歌舞繁华地,由来感慨同。名园留气色,我辈托高空。啸绝千年调,诗占列国风。竹西如可作,今日藉诸公。
  文物江山丽,清华水木春。楼台宜得月,鱼鸟欲亲人。说法石肯首,含香花效颦。夕阳桥影乱,归路隔风尘。
  陈词:
  仆何为者,是东吴愁客,最能击筑。记得阿奴年少日,曾直高人品目。甚矣吾衰,时乎不再,二语那堪读。朱门列戟,此中何限粱肉。 幸遇衮衮群公,怜而召我,共看东篱菊。我意亦思归去耳,聊葺溪干破屋。行乞歌场,为傭屠肆,也觅三餐粥。安能溪刻,矫廉长效孤竹。
  范诗高亢沉郁,陈词酣畅真挚。红桥宴集汇四方名士,对于文人雅士而言,意义自然非凡,初次加入尤甚,范诗意气风发作豪壮语显而易见。与之不同,陈维崧其名早著,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其亦不甘久乞歌场,为觅三餐而察言观色,藉酒酣放,直欲说尽古来落魄之士心语,可为多舛文人代言。
  此后,二人大概再未见过面,甚而书信来往也不多,但并未彼此忘怀。在《与冒大》{31}中,范国禄藉冒襄询问陈维松近况:“闻其年在延令,曾讯之乎?恐其近况亦甚不佳,若过尊园,千万使弟一图晤,相与话积怀也。”据马氏《陈维松年谱》,康熙壬子(1672)仲冬,陈维崧重过如皋,未三日,复有延令之役。{32}此信当作于此后不久。   康熙丁巳年(1677)陈维崧作《丁巳仲秋广陵寓中病瘧不获为红桥平山之游怅然有作奉柬观察金长真先生并示豹人穆倩孝威定九鹤问仙裳蛟门叔定汝受仔园龙眉爰琴扶晨无言诸君》{33}一词。“江山如画,恰逢愁卧时节”,“往事凭谁说?”孤独之情溢于言表。范国禄在《何德中<西江诗>跋》{34}提到:“余以丁巳客南州,时巨源、士业、于一已不在,犹得见梅公、博庵、雪堂、鹤胙、旅庵、伯玑诸公,相与倾倒甚至。顷十年余诸公无一存者,人情物态迥异昨日,不禁叹息悲歌,黯然兴尽而返。”可知,两人虽时隔天涯,感慨之情仍见灵犀。
  康熙己未年(1679),陈维崧“在京都应博学鸿词科试。三月朔,召试太和殿。……维崧中式一等第十名”。{35}获悉此事后,范国禄作了《送陈维崧应召入都》六首,并写了《寄陈其年书》{36}。对陈维崧“得地”之事,范国禄诗作和书信中贺喜并非全部内容。诸如其诗所言,“更教寤寐劳当宁,特举宏词博学科”、“悬知宣室虚前席,肯使先生赋索居?”、“今日长安都市上,碎琴还是姓陈人”、“羊车何处托知音,想见长门卖赋心”、“何惜草衣见天子,痛将时事奏平台”、“会看藜火光天禄,岂止文章饰太平”,这些盖非贺喜之意所能全之,其言外之音复杂含蓄,盖可意会不能言传。陆氏《陈维崧年谱》记载,对于陈氏得地一事,其友反应不一,或表同情和理解,或为其庆贺,国禄不然,陆氏亦将六首之一单独列出,其意自见。{37}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范国禄并未因此而趋炎附势,反倒是几句逆耳忠言更能见其情性,正如陈维崧红桥宴集时写给包括范国禄在内的诸君子的《被酒呈荔裳顾庵西樵三公并示豹人孝威梅岑舟次方邺希韩汝受散木诸子仍用原韵》一样,不扮风雅,徒发实叹。《寄陈其年书》多作贺喜之语,并对清朝“加意前代”之举表示惊讶。两相比较,异同互见。
  在《与吕八兄》{38}中提到:“散木、螺舟、皆山、彦先皆已化为异物,独其年得地,然尚未生子,奈何?”据此,此书当作于其年入仕之后,即在康熙己未年(1679)之后,又据信中所言“弟遭文字之祸,破家十年,糊口四方,……顷在横浦,复有意外之行”,此信当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或之后不久。《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纪事编年》记载,范国禄于康熙十九年(1680)闰八月十五日中秋夜于横浦署中同诗友有过唱和,并有《庚申闰八月十五夜横浦署中同李香河陈尧长家仆姑置酒送赵旦公归毗陵》诗。{39}
  陈维崧辞世后,范国禄是否专此悼念,于其诗文集中并未发现,亦无从定论。但从客观因素而言,有两点不能忽视:第一,通讯不便,消息无法便捷得知。范国禄曾在《与王阮亭书》{40}中即言“欲图一邮之便且不易”,甚而至十年间未能得奉书问,殊抱歉仄。第二,资料缺失,不能武断结论。吴绮于《范汝受十山楼词序》{41}中言范国禄曾著十山词二卷,“清而兼丽”。可见,范国禄曾有词作,现今《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其卷中并不存,盖已佚失。
  范国禄也经常于回忆之时提及与陈维崧等的交游,特别是宴集红桥的经历,诸如《与王景州》{42}中言道,其曾“偕散木、其年、舟次诸君子结社韩园”,并“刻有《红桥宴集》”等。陈维崧辞世后,范国禄依然口不离其名。其在《<王学臣词>序》中言:“眼中之人吾老矣,其年、文友虽不在,而阮亭、薗次、孝威诸公并建旗鼓,学臣往来其间,则今日之牛耳南北相望。”范国禄在诗文集中尚多次提及陈维崧,诸如《候徐太史书》、《<画壶词>序》等,不一而足,兹略。{43}
  陈维崧在《范汝受小像》{44}中言“君挑独灯夜船火,隔舫有人呼似我。仔细披图,骨瘦髯清我不如。孤松峭壁疑无路,啸向此中寻药去。可许狂生,化作猿猱遂队行”,以较为戏谑的语气,写出了对范国禄这一挚友的仰慕与倾倒。
  范、陈的交往,除却文学才情的倾慕因素以外,在二人家世、经历等诸方面也存在较大相似性,终至彼此惺惺相惜。
  首先,二人家世背景相似。范父凤翼、陈父贞慧,均为明季政坛正直力量的中坚代表。范凤翼“遇事敢言,务欲核名实、公黜陟……其佐考功,则汰墨吏……其作文选,则进名贤顾端文宪成,高忠宪攀龙”{45},因此为时所忌而落职,又结山茨社。陈之祖父陈于廷为东林党中坚人物,乃父贞慧又为清流之魁,以气节著称,“少侍父宦游。入复社,文采风流,著名当世,与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号‘四公子’。崇祯十一年(1638),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草《留都防乱公揭》,贴于南京。南明弘光朝(1645),受阮迫害,一度入狱。入清隐居,不入城市十余年,遗民故老时往诣之”{46}。范、陈父辈与明季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的东林党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入清之后均以遗民自居,不与满清朝政。
  其次,二人经历相似。范、陈均生于明熹宗天启年间,范长陈一岁,几乎同年。二人均出仕宦之家,亦以气节著名——王渔洋赞范为“翩翩浊世佳公子”,陈亦为“江左三凤凰”之一。二人均较早地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和漂泊生活的艰辛,在入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均以遗民之后自居,也多与之结交。范国禄以布衣终,自家境衰败以后,便“浪作江湖行旅,徒手裹足,欲与仕客相周旋”,其亦自觉“不自忖度”{47},可知其中艰辛。行旅之外,范亦常与诗友赋诗结社,除却乃父所创之山茨社外,亦有西林诗社等,虽多山水之作,亦不乏通过结社交流为事而作之歌诗,以此广结同道中人。陈维崧自少年时期便随其父参加各种社团,大多亦为诗社,耳濡目染,结识大量明季遗老。因此,诗社团体活动应该是促成遗民通气的一种重要渠道。
  其年后虽得地仕清,盖亦不得已,正如当年因饥驱离开水绘园一样。大概其内心对此亦是甚感矛盾痛苦。{48}范国禄在诗文中亦有多处表露,兹略。这也是明末清初遗民心态的一种具体写照。
  注释:
  ①马祖熙,编著.陈维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8.
  ②同上:49.
  ③陆永强,著.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3.
  ④马氏.陈维崧年谱:35.   ⑤同上.
  ⑥陆氏.陈维崧年谱:46.
  ⑦顾启,著.冒襄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02.
  ⑧陆氏.陈维崧年谱:89.
  ⑨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伍).范国禄卷:344.
  ⑩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陆).范国禄卷:71.
  {11}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肆).范国禄卷:42.
  {12}[清]陈维崧,著.陈振鹏,标点.李学颖,校补.陈维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9.
  {13}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叁):317.
  {14}陆氏.陈维崧年谱.援引《同人集》卷四王士禛壬寅五月《与辟疆书》:177.
  {15}同上,援引《同人集》卷四王士禛壬寅九月《与辟疆书》.
  {16}同上:186-187.
  {17}陈维崧集:555.
  {18}后句虽言他人,于国禄,亦可移评.
  {19}陈维崧集:555。
  {20}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肆).范国禄卷:365.
  {21}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叁).昆山徐太恭人挽词.范国禄卷:414.
  {22}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肆).范国禄卷:342.
  {23}陈维崧集:598.
  {24}据《王考功年谱》此信当作于1667年王士禄欲游金陵、姑孰之事未果之前.
  {25}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叁).范国禄卷:346.
  {26}[清]王士禛,著.袁世硕,主编.王考功年谱.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2508.
  {27}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伍).范国禄卷:418.
  {28}天问阁文集(卷二):71.
  {29}陈维崧集:1328.
  {30}同上:1361.
  {31}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肆).范国禄卷:339.
  {32}马氏.陈维崧年谱:113.
  {33}陈维崧集:1345.
  {34}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陆).范国禄卷:244.
  {35}马氏.陈维崧年谱:139.
  {36}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伍):294.
  {37}陆氏.陈维崧年谱.序P3.
  {38}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伍):369.
  {39}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纪事编年:63.
  {40}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伍):291.
  {41}林蕙堂全集(卷五).四库全书电子版.集部.
  {42}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伍):381.
  {43}范诗.吴宪佥盛藻招同陈维崧戴移孝方中位冒禾书明森女史集秦淮旅馆.王兆陞招同陈维崧陈世祥陶开虞饮酒赋诗得衣字.未详.
  {44}陈维崧集:1030。
  {45}邵潜《州乘志》续.援引顾启《冒襄研究》:243.
  {46}中国文学大辞典.钱仲联,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87.
  {47}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伍).复陈其年:325.
  {48}陆氏.陈维崧年谱.序P3.
其他文献
安全工作事关人身之安危,事关家庭之幸福.事关社会之稳定,是煤矿企业的“天字号工程”。由于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生在井下采掘作业现场.而采掘一线的带班区长等党员干部是煤矿井
摘 要: “把”字句状语的分布和语义指向十分复杂,本文根据“把”字句的特点对其状语进行语义指向分析,不仅阐述了“把”字句状语的位置分布情况,而且结合例句对不同位置的状语的语义指向作了详细的解释,把形式和意义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不平衡性,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的种种联系,从而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把”字句 状语 语义指向  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为乡镇大企业大集团“二次创业”提供了用武之地,也为众多的中小乡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处无锡市新区龙山路的无锡市第二轴承厂,
基建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合理工期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投入,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内。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水平直接决
——无功应淘汰.——无功少分配.五、人才流动论.必须以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人才是全社会的.要破除人才单位私有的观念.
摘 要: 随着设计参与社会生活程度的不断深入,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极为迫切,其中尤以设计学与管理及商学的结合最为明显。品牌是一个关键的切入点,设计不仅仅是执行产品策略的过程,而且应该是贯穿品牌意识,以品牌战略管理为基础的整合与系统设计过程。本文从品牌对设计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当下中国设计教育中商业化与策略管理意识的缺失,基于社会发展趋势对设计教学的影响,提出设计教学中应该注重品牌、营销及传
BACKGROUND: Ankle brachial index(ABI)is widely involved in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eripheral vascular injury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M);howe
期刊
社会上赖债手段多种多样,而在经济纠纷中以合法面貌所表现的“变相赖债”,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它是债务人规避法律,以合法的理由,达到减少、拖延甚至逃避债务的一种非
期刊
[目的]观察IgA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根据血瘀证评分标准将184例IgA肾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168例(轻度组105例、重度组63例)和非血瘀证组16例,分别进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