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的认识与方法之我见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Lee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东西,虽是很多人愿意参与欣赏,但由于文化素养和经验、水平的关系,收获却颇有不同。
  1、浅层的赏析
  浅层次的赏析一般以外在悦目为满足,如有人关注漂亮不漂亮——漂亮的人物、场景、颜色等;也有人关心像不像,如果一幅画儿画得“简直比照片还真”就十分满意了。当然,漂亮也是一种美,但美绝不仅等于漂亮。至于“像不像”,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技巧,而重要的是手段背后作者的意图、情感等深层内涵,如果欣赏仅止于浅层,说明还没有完全进入门径。
  2、深层的赏析
  深层次的赏析不仅“悦目”,更可“赏心”。所谓“赏心”,就是精神上的体验、共鸣、心灵的震撼,以及所引起的生命意义等哲理性的追问、思考等。
  有的作品未必悦目,却能赏心。比如《父亲》,画中的老农绝没有如今挂历上的“大美人”漂亮,但这个形象在1980年问世时,却曾激动过千百万中国人的心,在他那勤劳、温顺、善良又透着几分迟钝和木然的精神状态下,深蕴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民的心境和命运。
  那么美术欣赏的方法有哪些呢?
  ①先赏后析,“赏”“析”不可分割。
  “赏”,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直觉感受。第一,要静下心来,这时借用古人的“澄怀味象”(去掉杂念,心境澄明地品味物象)四字,再合适不过了。第二,要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整体感受,并敢于明确、肯定下来。
  “析”,就是把对作品的直觉感受进行理性追究,多问些为什么。所得的结论如果合理,必然也能经得住众多同类作品的检验,这就是找到了某个具体规律。
  关于“赏”与“析”的关系,《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体会:“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
  ②在比较中提高赏析能力
  这里建议三种具体方法:
  (1)进行“纵”的比较。比如,把某位大师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摆在一起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有人谈过这样的体会:当单独看齐白石的某件作品时,虽然知道好,却总是似懂非懂。有一次在齐白石的大型纪念展览上,同时看到了画家从青年至晚年的许多作品,他忽然开窍了,在平日里看到评论文章时虽是屡见的廉洁,但只有在此时,才对上了号,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体验。
  进行“纵”的赏析,还可以把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摆在一起观赏。
  (2)进行“横”的比较。即把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画种或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在对照中,能够更鲜明地看出其间的反差,从而加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除了自己思考外,若再参照一定的书本知识,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3)把自己的感受与专家的评论进行对照,特别是公认的定论。平日应注意收集这类资料,再找来作品,边看边想:哪些地方自己看出来了,哪些地方自己全然没有与日俱增或领悟错了,而经人家一提才似有所悟。当然,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真正感受。
  ③反复赏析,找准赏析“焦点”
  学游泳必须“泡”在水中,学赏析也要多“泡”在作品中。
  多赏析作品是为了求广度,反复赏析某一件作品则是为了求深度。两方面结合进行,视觉经验不断丰富,审美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得快。
  史书上记载了唐代画家阎立本对六朝大画家张僧繇的作品反复赏析的故事:“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得虚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天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从这里可见,有些作品确实非一次能看进去的,必须反复琢磨才行。
  反复琢磨的问题之一,就是寻找赏析的“焦点”。这个“焦点”是画家最精心做文章的地方。有的比较隐含不显露,有的虽很明显,但由于欣赏习惯所致容易忽略,甚至不愿接受。比如看印象派的画,“焦点”在光色之美,这是印象对油画的最大贡献之处。如果用观赏古典油画的习惯去寻找它构思立意的巧妙,或是人物内在精神刻画的深度等,往往会大失所望。而有些现、当代作品焦点在观念。
  ④多写赏析反思
  赏析反思最好的办法是做赏析笔记。凡做过赏析笔记的初学者,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觉得很容易讲的体会,一落笔便不那么简单了。在整理思路、寻找词汇的同时,必然要对照作品反复推敲,或是找来一些参考书籍、文章,结果总会有新的领悟,一番辛苦会换来发现的喜悦和美的享受。不过,写笔记贵在持之以恒。
其他文献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崭新的教学意识,开放性的教学观念,需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精心设计好每堂
摘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情境如何创设,笔者认为其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
摘要:数学是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的艰苦性的,但是当他们对数学发生举时就会觉得“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学习效率  一、在课堂上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  课堂教学
摘要:国家针对当前教育的现状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较广泛的语言,拥有极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内涵。作为外语学科的英语教育,在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储备,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本文仅对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英语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摘要:第一步,老师打破常规复习提问教学模式。第二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老师把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写在十张事先准备好的纸上。第三步,全班分成7个小组。第四步,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和评委的评述结果检验效果。第五步,教师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给以正确的引导,总结全课。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革过去课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讲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践行,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种对话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  关健词:新课程 初中政治 参与教学  政治课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是以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英语写作在高中英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英语的学习活动应遵循听、说、读、写的语言学习规律,写永远被排在最后,于是忽视英语写作的现象出现了,学生不愿经常写作,写作难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由此,出现了种种影响学生英语素质提高的问题。本文就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究,以求一条满意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写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
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
初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初步掌握英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此初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