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的城乡关系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迅猛,在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发展的束缚,城乡发展机会严重不均,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角度试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导向上希望以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实际效果并不显著。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战略从重视速度到重视质量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并于2019年4月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这标志着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的重大转变。此后,2019年8月《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設用地市场、促进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当前全国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正是积极探索城乡要素流动的项目抓手。
  在“城乡融合”的城乡关系转型导向下,现有城乡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均会发生深刻改变,将在城乡要素互动、结构互动、功能互动的基础上,带来人口、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相应的转型,进而出现新型的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和社会格局。这背后是效率与公平的积极协调,是各有所长、特色发展的文化自信,是全面复兴、共同富裕的国家治理理念的空间体现。
  长期以来,学界业界对城镇化的理解以“产业集聚带动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拥有城镇生活方式”为主,工业化、人的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是否协调发展是人们长期讨论的热点话题。而近来也有学者提出“柔性城镇化”的思路,乡村城镇化不一定是“乡村人口离开乡村进入城镇”,是否也可以是“在乡村的人口的生活方式与城镇相同”,这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在倡导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理念下,新型城镇化的“新”字如何理解与实践?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可以相互交融与支持?面向新型城乡地域系统的城乡规划学又将做出哪些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国土空间规划在对国土进行功能管控、生态保底之外,在对新型城乡地域系统的规划引导方面应当做出哪些努力?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又当如何优化完善,以及与相关的管理部门如何有效协调?
  在城乡关系发展的新时代,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探讨,也是行业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最有利时机。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摊大饼”式粗放的建设模式使得城市向外围无序蔓延,形成了存在诸多问题的城市边缘区,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蔓藤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创新型、有机生长的规划理论,适合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本文在“蔓藤城市”理念指导下编制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城南片区的概念规划,同时对编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蔓藤城市”;城市边缘区;
期刊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人口、经济、用地和建成环境等均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公共服务环境更为复杂,设施配置不均、建设标准缺失、服务资源浪费与缺位等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为例,将可服务于该地区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角度出发,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为指标
期刊
摘要:由于传统空间资源自上而下的规划配置逻辑与实际诉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建设用地高增长、低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现阶段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的问题来看,正是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实施成果的“供给侧”与公众的“需求侧”不匹配所造成。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文中简称“西苏”)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地域自然环境、社会意识、文化价值下“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提
期刊
摘要:凱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村镇环境建设一种新的导向,生态理念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镇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和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村镇产业转型发展、村镇设施空间规划、村镇建筑技术创新和生态资源格局调整等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加快村镇建设、提升村镇
期刊
摘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新型城镇化时代的重要内容。过去,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基础落后,在新时期小城镇空间发展面临新机遇。湖南省小城镇空间格局呈现等级规模格局明显、沿交通干线空间集聚性强、特色小城镇分布集中、生态空间格局分明四大特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应从优化区域小城镇规模等级空间格局、分层引导特色产业空间、双重目标导向生态空间等方面,对湖南省小城镇空间规划格局体系优化。
期刊
摘要:过去单纯依赖城市资本驱动的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生态的冲击较为严重,而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可以从物质空间、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助力乡村实现复兴。在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从广义生态链中寻求可持续振兴路径,并且依托高度自治化的优势构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包括物质空间建设中的格局—过程—机理营造模式、被动城市化作用下的状态—响应—适应机制,以及文化生态的暴露—融合—创造体系。本文以
期刊
摘要: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塑造了高密度的半城市化建成环境。本文以其典型代表晋江市陈埭镇为例,从产业、村社、空间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阐释了“晋江模式”下小城镇建成环境的成因机制。改革开放之初,陈埭镇本土的社会资本促成了自下而上的作坊工业兴起,奠定了以村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村企合一、家户开发的空间格局;1990年代至2010年,村社基层治理克服外部管制压力,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恢复绿水青山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党的十九大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地区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往往也是“老、少、边、穷”地区,其中的乡村地区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不仅肩负着生态保护的管控要求,还面临着保护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美丽发展的要求。本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