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习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习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仍然有不少教师就习题练习题、讲习题,削弱了教材习题的功能。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习题设计应进行二度开发,进行“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一、做好知识铺垫,突破习题难点
教材中的一些习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对于这些习题,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是先让学生试做,再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懂了以后再加一些类似的习题进行巩固。其实,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基本上还是一知半解。怎么做更好呢?这时候给学生搬一张梯子很重要,教师要仔细分析习题,找准致难因素,开发铺垫性习题,突破其难点。
[原题呈现]
在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中,有这样一道题:乌龟和兔子赛跑,从A点到C点,乌龟跑外道,兔子跑内道。它们所跑的两条路的长度谁长?
拉了3次后粗面条变成了多少根?要想将这根粗面条拉成128根细面条,要捏合多少次?
题目2:下面是用棋子摆成的“T”字
①摆成第1个“T”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2、3个呢?
②照这样摆下去,第10个“T”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n个呢?
以上两道习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充分经历探求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生动获取知识,而且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收到的效果会比去求“对折4次、5次后剪开是多少”更好,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四、模糊问题表述,开放学生思维
当一件事件具有唯一的问题表征时,就会产生唯一的途径与结论。同样,一道数学习题如果问题相当明确,那答案就是唯一的。因此,对于一些表述性的题目,可以对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题呈现]
北师大版第七册,学习完“素数与合数”后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在2、4、6、9、10这五个数中,素数有();合数有( );奇数有();偶数有( )。
这一道题如果单纯让学生去做,只是一道基础的巩固练习题,如果对这个题目的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就能变成一道开放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度开发]
在2、4、6、9、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由于“与众不同”是一个模糊概念,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因此,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下面是教学中学生的精彩发言:
生1:因为2、4、6、10都是偶数,而9是奇数,所以9与众不同;
生2:因为2、4、6、9都是一位数,10而是两位数,所以10与众不同;
生3:因为4、6、9、10都合数,而2是素数,所以2与众不同;
……
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中,不仅落实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发散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做好知识铺垫,突破习题难点
教材中的一些习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对于这些习题,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是先让学生试做,再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懂了以后再加一些类似的习题进行巩固。其实,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基本上还是一知半解。怎么做更好呢?这时候给学生搬一张梯子很重要,教师要仔细分析习题,找准致难因素,开发铺垫性习题,突破其难点。
[原题呈现]
在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中,有这样一道题:乌龟和兔子赛跑,从A点到C点,乌龟跑外道,兔子跑内道。它们所跑的两条路的长度谁长?

拉了3次后粗面条变成了多少根?要想将这根粗面条拉成128根细面条,要捏合多少次?
题目2:下面是用棋子摆成的“T”字

①摆成第1个“T”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2、3个呢?
②照这样摆下去,第10个“T”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n个呢?
以上两道习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充分经历探求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生动获取知识,而且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收到的效果会比去求“对折4次、5次后剪开是多少”更好,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四、模糊问题表述,开放学生思维
当一件事件具有唯一的问题表征时,就会产生唯一的途径与结论。同样,一道数学习题如果问题相当明确,那答案就是唯一的。因此,对于一些表述性的题目,可以对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题呈现]
北师大版第七册,学习完“素数与合数”后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在2、4、6、9、10这五个数中,素数有();合数有( );奇数有();偶数有( )。
这一道题如果单纯让学生去做,只是一道基础的巩固练习题,如果对这个题目的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就能变成一道开放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度开发]
在2、4、6、9、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由于“与众不同”是一个模糊概念,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因此,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下面是教学中学生的精彩发言:
生1:因为2、4、6、10都是偶数,而9是奇数,所以9与众不同;
生2:因为2、4、6、9都是一位数,10而是两位数,所以10与众不同;
生3:因为4、6、9、10都合数,而2是素数,所以2与众不同;
……
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中,不仅落实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发散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