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 益处多多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习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习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仍然有不少教师就习题练习题、讲习题,削弱了教材习题的功能。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习题设计应进行二度开发,进行“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一、做好知识铺垫,突破习题难点
  
  教材中的一些习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对于这些习题,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是先让学生试做,再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懂了以后再加一些类似的习题进行巩固。其实,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基本上还是一知半解。怎么做更好呢?这时候给学生搬一张梯子很重要,教师要仔细分析习题,找准致难因素,开发铺垫性习题,突破其难点。
  [原题呈现]
  在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中,有这样一道题:乌龟和兔子赛跑,从A点到C点,乌龟跑外道,兔子跑内道。它们所跑的两条路的长度谁长?
  
  拉了3次后粗面条变成了多少根?要想将这根粗面条拉成128根细面条,要捏合多少次?
  题目2:下面是用棋子摆成的“T”字
  
  ①摆成第1个“T”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2、3个呢?
  ②照这样摆下去,第10个“T”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n个呢?
  以上两道习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充分经历探求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生动获取知识,而且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收到的效果会比去求“对折4次、5次后剪开是多少”更好,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四、模糊问题表述,开放学生思维
  
  当一件事件具有唯一的问题表征时,就会产生唯一的途径与结论。同样,一道数学习题如果问题相当明确,那答案就是唯一的。因此,对于一些表述性的题目,可以对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题呈现]
  北师大版第七册,学习完“素数与合数”后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在2、4、6、9、10这五个数中,素数有();合数有( );奇数有();偶数有( )。
  这一道题如果单纯让学生去做,只是一道基础的巩固练习题,如果对这个题目的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就能变成一道开放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度开发]
  在2、4、6、9、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由于“与众不同”是一个模糊概念,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因此,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下面是教学中学生的精彩发言:
  生1:因为2、4、6、10都是偶数,而9是奇数,所以9与众不同;
  生2:因为2、4、6、9都是一位数,10而是两位数,所以10与众不同;
  生3:因为4、6、9、10都合数,而2是素数,所以2与众不同;
  ……
  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中,不仅落实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发散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数学学习应提倡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下面就“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1.
摘要:在高中选修Ⅱ模块对学生的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把正式评价方式与非正式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以非正式评价方式为主,由师生来共同商定评价方式,并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评价真正体现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和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课程理念,发挥选修课Ⅱ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评价方式;非正式评价;参与评价;真实性评价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改变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与小学科学课程同属科学教育范畴,又秉承各自的特质。尝试从两者的演进、理念、目标、教法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比较,以期提高认识,科学把握,优势互补,同向共促,有效实施。   关键词:做中学;小学科学;课程;比较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课程化实施,充实了科学教育的内涵,加速了与科学课程融合的进程,提升了科学教育的品质,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多元化。“做中学”项目与小学科学同向共
湖北省现代农业技师学院17级学生顺利复学已近一周,在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下,学生们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然而由于全封闭式的学习生活环境,部分学生由于疫情过度紧張、学习压力大、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弱,出现了不安、恐惧甚至厌学等消极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为此,学院在注重学生的身体防护和知识学习的同时,为预防在校学生心理问题开出了一剂“妙方”。  日前,湖北省现代农业技师学院组织17级复学学生通过腾讯会议
2007年的辽宁省高考理科综合试题采用全国I卷,物理主观题一共有四道大题:22题为实验题;23~25题为计算题。评卷后统计得分情况如表所示。  由表中较低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多数考生不能将所学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通过对考生答卷的亲身评审,笔者感到我省考生整体的能力在以下三方面还有待提高:审题与建模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实验能力。    一、审题与建模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许多基本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是广州的一所小技校,在校生人数不到4000人,面积只有100多亩。  比起广东其他一些技校,它规模不算大;比起广东的大学,它档次不算高。  但这几年,它却新闻不断:宝马“富姐”来上学,港台学子来深造,毕业生毕业5年月薪过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把珠宝加工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放在该校,周大福等100多家中国500强企业经常来高薪“抢人”……私营企业老板、大学生、港台学子纷
(扬州市沙口中心小学,江苏扬州225000)  口算就是不借用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简单的优点,作为数学检测命题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更深受学生所喜爱,因而广大教师对学生的口算要求特别严格,更有甚者许多学生在进行口算时自发地拿出稿纸以示慎重——孰不知,这样的重视亵渎了口算教学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口算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牢固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们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教学论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课前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开拓思维,并确立他们自主学习的地位。  “活动”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对物理实验的总称,“活动”以探究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乐
2009年12月是笔者跟徒弟李冯老师都值得纪念的1个月,这个月我们先后接到了上比武课的通知。徒弟李冯老师在县生物优课评比中力克群雄,被选派参加南通市优课比赛,同时笔者也被学校推荐参加县“黄海潮”大型公开教学活动“校长杯”优课比赛。这次比赛市里确定的课题是“食物链”,县里则是自选课题。为了便于研究,师徒两人商量决定上同课题“食物链”。“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在随后
摘 要:教师设疑督促学生思考求解答,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有效途径之一。疑问务求“三好”,即问得“巧”,问得“妙”,问得“高”。设疑把握住了重难点,问题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这谓之“巧”;设疑形成了求知的梯度,问题让大多数学生“跳着摘果”,这可称之为“妙”;所设疑问有较新的启发性,其思考求解的过程即是认识历史,解读历史和借鉴历史的过程,留给学生宽广的创新空间,这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