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深深 声声有情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学校之邀,我欣然登上讲台,执教《慈母情深》一课。
  《慈母情深》是一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我”,作者深为不安,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瓶罐头,结果遭到母亲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钱,使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拿到这篇教材,我先是一遍一遍地读着,让自己的心在一遍一遍诵读中步步贴近作者的心。文本在未被解读前是静止的,是无生命可言的。但当它们得到心灵充盈的教师的深情演绎时,每一个文字都会变得生动起来,变得鲜活起来。要让学生潜入文本,踏上与作者心灵对话的“通幽曲径”,我认为必须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把握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浓浓情意,用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与孩子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情感脉络。
  没有事先的“演练”,我和孩子们真实地走进课堂。伴随着一曲深情的《母亲》,课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动听的歌曲,这首歌是歌唱谁的?”由歌曲自然而深情地导入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课题,为课文的朗读奠定基调,为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书读不通,读不准,读不透,是万万不能开始讲课的。”所以,在讲课之前,我便问学生:“之前读了课文吗?读了几遍?”在学习完生字词后,便请几位学生逐段读课文。每位学生读完都及时地指导,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正音、点拨、鼓励、表扬。课文的第一遍朗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要求,扎实而有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受到感染,我还进行示范朗读,之后让学生捧起书再次走进《慈母情深》,用心品读,并要求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色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之后,聚焦这些词句再次让学生读,这样从课题到全文再到重点句段,逐步缩小读的范围,提高读的要求,有层次、多形式的读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情境,此时,母爱的概念渐渐清晰,成了一组生动感人的立体画面。
  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含蓄。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引领孩子对文中一些重点句段及词语进行反复的、有目的的诵读和揣摩,在诵读中激发感情,在揣摩中加深感悟,使孩子潜入文本,融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感受母亲的无私而伟大,我引导学生聚焦一组倒装式的排比句,又捕捉到作者连用四个“立刻”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让孩子们迈进语言的“藕花深处”,去比较,去揣摩,去发现,去感动,并从这些细节描写,甚至标点符号的学习感情里,点点滴滴地渗透蔓延……
  当一个孩子说从文中一个“塞”字体会到作者母亲的无私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前面板书时漏掉了这个字。但我灵机一动,说:“前面我故意没板书这个字,就看你们能不能找到这个非常重要的字。谢谢你,孩子,你有诗人的眼光,你发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字。”惊喜之余,我顺势引导学生聚焦这个“塞”字。“塞”字是表现无私母爱的一个特写镜头,“塞”字背后有着怎样的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情感内涵,都有待于挖掘。“这是怎样的一‘塞’啊?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这一元五角钱吗?”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欲罢不能”的境地。原先害怕发言、语言生涩的孩子此时妙语连珠——“母亲毫不犹豫地迅速地把钱塞给我,塞给我的是关爱。”“母亲塞给我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母爱。”……这样一个“塞”字的挖掘,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进行心灵的深度对话,“塞”字变得丰满而鲜活。
  课文学完,我启发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母爱是什么?此时学生已是感同身受,一句句深情而富有诗意的发言超乎我的想象——母爱是我的加油站;母爱是一行眼泪;母爱是一束阳光;母爱是一盏灯,照亮我的人生……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接着我顺水推舟安排了一个课堂练笔活动,让学生想想自己的母亲,回顾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文后空白处写一段内心想说的话。此时,《母亲》乐曲再次响起,在强大的情感磁场中,孩子们眼里闪着泪花,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奋笔疾书。片刻后师生进行交流,我先读自己写的话,没有做作的深情,没有虚假的表达,母亲给予我的爱与我作为母亲付出的爱交织在一起,百感交集,让我情不自禁。当我泪花闪闪地读完最后一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教师的情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吹皱一池春水,让孩子们也动情地读着自己写的话……从感悟到实践再到表达,孩子们经历了一个提升的过程,情感变得饱满而深沉。而这里的交流,不仅有文字的训练,有人文的熏陶,更有情感的浸润,“语言”与“人文”合二为一,浑然一体。
  阅读是言与言的编织、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感染,在智慧的撞击中,产生了无数个意外的动态资源,见证着孩子们细微的变化、点滴的进步。因为面对的是农村孩子,他们从小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可是,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道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颗美丽的爱心都是最好的资源,牵动着他们的心。
  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时时不忘培养学生的情感,用人文的力量滋养他们的人格,为他们铺垫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年少的心灵充满真情,懂得感恩,去传播“爱”的芬芳!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高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可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学设计是否完美,怎样的教学
Science封面:艺术家对RNA的想象。Science杂志第6292期制作了一期关于核糖核酸(RNA)特刊,以三篇RNA综述为主打,以及关于microRNA和RNA翻译的相关展望,此外有多篇研究长文涉及mRNA翻译。RNA与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紧密相关:有形成特定结构的能力;作为信号载体;对自身的调节。例如非编码小分子RNA,已知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和哺乳动物干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相关,而这种变化
“我不怕写!”——健康心态篇  其一,心理的悦纳  “态度决定一切”,具备健康的写作心理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传统作文训练对于内容的过多限制、技巧的过分重视使学生在写作时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产生冷漠、厌恶、抗拒的不良情绪。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努力引领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中,体验到倾诉的快感、表达的自由、宣泄的畅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  策略一:无痕诱导,轻装上阵  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增强小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掘出小学生写作的内在潜能。我的一个学生在描写桂花时这样写道:“桂花飘落一地,像下过一阵桂花雪。”虽然整篇作文写得一般,但在习作讲评时,我抓住这个亮点给予表扬。虽然我不知道这孩子将来长大后,会不会成为一名作家,但他对写作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学习的内容是《统计与可能性》,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是使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现象。笔者听了一节课,老师组织的摸球活动是这样的:“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一些?”下面这张表格是学生摸球活动的实验数据: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数据,不少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黄球次数多。
一、前言  教师反馈语即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回答问题、演练、操作等)所做的简短评价以及用姿势和表情所给予的种种暗示。反馈语是“看不见”的课堂,它微妙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或心理障碍。教师如能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反馈语,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反馈信息,可增强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信息的互动交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设计  在教学中,反馈是一个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移动技术日新月异。微信技术从一开始诞生就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已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以微信等移动应用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我校在承担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电教子课题结题后,“十二五”期间,《网络校本研修对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的研究》被列为市规划课题。一直以来,学校在鼓励教师积极提升信息素养,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有效设问,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本案例所教学的内容——《认识符号“=”“>”“”“”“<”。从案例看,学生确实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方法,逐步了解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  可以说,方案二中,充分体现了“围绕核心概念,进行设问,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一教学理念。教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学科始建于1956年。经过几代人50余年的艰苦创业,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在近10年,学科发展突飞猛进,迄今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和重要学术地位的一流学科,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原“211工程”和原“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务院首批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4月,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原卫生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赵国防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南长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曾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教育创新人物、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课评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专家”、山东省农村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