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方法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分析,进而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一、在比较中概括
在数学学习中,概念的形成、性质的理解、法则的掌握,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恰当的运用“比较”,有助于学生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从图中提炼出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列式并交流算法,得到两个算式:
28+17=45(人) 17+28=45(人)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哪儿不同?哪儿相同?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进而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等式进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有序地把有代表性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28+17=17+28、10+20=20+10
经过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规律,并用文字、图形或字母表示出来: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x+y=y+x
二、在比较中迁移
在教学中,应充分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1.郾新旧知识比较,在类比求同中促进正迁移。
如教学“9加几”时,先出示9+1+2、9+1+5、9+1+7这样的连加算式,让学生比较这些连加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不能很快算出得数,并说明理由。然后将这些连加算式的后两个加数合并,依次改为9+3、9+6、9+8。再让学生对照比较:
9+1+29+39+1+59+69+1+79+8
通过比较每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就把“凑十法”迁移到“9加几”中来,进而再迁移到“8加几”、“7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去。
2.郾新旧知识比较,在对比求异中防止负迁移。有的题条件相似、表述相近,不注意分辨,容易产生负迁移。如小学生初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与以往学的加法解决问题相互干扰,易产生负迁移。例如:
小兰说:“我家栽了2行桃数,每行6棵。”
小芳说:“我家栽了2行桃数,一行6棵,一行4棵。”
哪一家栽的桃树多?多多少棵?
求小兰家栽的桃树,是求2个6棵是多少,可以用加法算,也可用乘法算;而求小芳家栽的桃树,是把6棵和4棵合起来,只能用加法算。这样对比后,学生就能体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差异,有效防止了负迁移。
三、在比较中分类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对象区分为若干类别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类的过程是发展逻辑思维的过程。
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先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类。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提出各种分类方法,讨论交流后确定按角给三角形分类。比较:这些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将学生的讨论结果概括整理成下表:
引导辨别:能不能说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为什么?学生在比较分类中掌握了三类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学会了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的方法,体验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比较中建构
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局部的,分散的。通过对知识的纵横比较,有助于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知识串联成线,联结成网,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所学的知识逐步系统化。
1.郾纵向比较,连点成线。对同一层次的不同知识进行纵向比较,利于学生将各知识点连结成知识线、知识链。
如学生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需要将它们的面积公式进行比较,异中求同,逐步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通过纵向比较,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不同的平面直线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思维更具条理性。
2.郾横向比较,连线成网。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比较,有助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线、知识链构成知识网。
如学生学过“比”后,可引导他们将除法、分数、比这三个概念列表比较,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通过比较,深化了对三个概念的认识,达到了系统理解知识的目的。
五、在比较中拓展
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练习中有一幅表示学校会议室地面的场景图,要求学生说说地面花色瓷砖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通过比较,很多同学发现,同一行中数对的后面一个数相同,同一列中,前面一个数相同。然后教师撤去场景图,抛给学生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小军在班上坐的位置是(4,3),你能根据小军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小军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生:小军前面的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2)。
师:为什么?数对中的“4”、“2”你是怎么确定的?
生:因为小军前面的同学和小军在同一列,是第4列,所以数对中前一个数还是4;小军在第3行,他在小军的前面一行,他应在第2行,数对中后面一个数就是2。所以用数对(4,2)表示。
可以看出,正是在充分比较同行、同列和邻行、邻列中表示花色地砖位置及数对特点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在比较中概括
在数学学习中,概念的形成、性质的理解、法则的掌握,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恰当的运用“比较”,有助于学生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从图中提炼出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列式并交流算法,得到两个算式:
28+17=45(人) 17+28=45(人)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哪儿不同?哪儿相同?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进而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等式进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有序地把有代表性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28+17=17+28、10+20=20+10
经过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规律,并用文字、图形或字母表示出来: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x+y=y+x
二、在比较中迁移
在教学中,应充分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1.郾新旧知识比较,在类比求同中促进正迁移。
如教学“9加几”时,先出示9+1+2、9+1+5、9+1+7这样的连加算式,让学生比较这些连加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不能很快算出得数,并说明理由。然后将这些连加算式的后两个加数合并,依次改为9+3、9+6、9+8。再让学生对照比较:
9+1+29+39+1+59+69+1+79+8
通过比较每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就把“凑十法”迁移到“9加几”中来,进而再迁移到“8加几”、“7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去。
2.郾新旧知识比较,在对比求异中防止负迁移。有的题条件相似、表述相近,不注意分辨,容易产生负迁移。如小学生初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与以往学的加法解决问题相互干扰,易产生负迁移。例如:
小兰说:“我家栽了2行桃数,每行6棵。”
小芳说:“我家栽了2行桃数,一行6棵,一行4棵。”
哪一家栽的桃树多?多多少棵?
求小兰家栽的桃树,是求2个6棵是多少,可以用加法算,也可用乘法算;而求小芳家栽的桃树,是把6棵和4棵合起来,只能用加法算。这样对比后,学生就能体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差异,有效防止了负迁移。
三、在比较中分类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对象区分为若干类别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类的过程是发展逻辑思维的过程。
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先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类。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提出各种分类方法,讨论交流后确定按角给三角形分类。比较:这些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将学生的讨论结果概括整理成下表:
引导辨别:能不能说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为什么?学生在比较分类中掌握了三类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学会了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的方法,体验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比较中建构
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局部的,分散的。通过对知识的纵横比较,有助于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知识串联成线,联结成网,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所学的知识逐步系统化。
1.郾纵向比较,连点成线。对同一层次的不同知识进行纵向比较,利于学生将各知识点连结成知识线、知识链。
如学生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需要将它们的面积公式进行比较,异中求同,逐步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通过纵向比较,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不同的平面直线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思维更具条理性。
2.郾横向比较,连线成网。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比较,有助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线、知识链构成知识网。
如学生学过“比”后,可引导他们将除法、分数、比这三个概念列表比较,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通过比较,深化了对三个概念的认识,达到了系统理解知识的目的。
五、在比较中拓展
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练习中有一幅表示学校会议室地面的场景图,要求学生说说地面花色瓷砖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通过比较,很多同学发现,同一行中数对的后面一个数相同,同一列中,前面一个数相同。然后教师撤去场景图,抛给学生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小军在班上坐的位置是(4,3),你能根据小军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小军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生:小军前面的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2)。
师:为什么?数对中的“4”、“2”你是怎么确定的?
生:因为小军前面的同学和小军在同一列,是第4列,所以数对中前一个数还是4;小军在第3行,他在小军的前面一行,他应在第2行,数对中后面一个数就是2。所以用数对(4,2)表示。
可以看出,正是在充分比较同行、同列和邻行、邻列中表示花色地砖位置及数对特点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