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选择“迷惘症”的反思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b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伊始,不少初踏入象牙塔的大学生都面临同一个烦恼: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毋庸讳言,有类似迷惘和纠结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由于考生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大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未来就业方向都不甚了解,在短短一个月里就要选定今后大学4年的学习方向,这显然并非易事,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一项调查显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填报的只有35%,其他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专业被动调剂,有的是因为听别人说热门才填报,有的是由父母、老师安排的,还有一些学生完全是乱填的,有8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填专业不是很了解。正是由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随意性、被动性,导致大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味同嚼蜡,不感兴趣。对24所在京高校部分师生的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学生对高校课程设置“不感冒”,另有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由是观之,许多大学生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学生要求调整专业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高校招生季,“千万别报体”蹿红网络。“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英语(English),因为汉字(子)难找;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垃圾处理场……”许多人直陈有些专业就是“坑爹”,折射出当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吐槽和不满。前不久,因不满学校的调整修读专业政策,湖北省武汉市一所高校的大学生将母校告上法庭,认为学校粗暴剥夺了学生平等自愿求学的基本权利。经审理,法院以调整修读专业属高校自治权范畴,裁定驳回学生的诉讼请求。其实,类似大学生转专业受阻的情况在高校屡见不鲜,只是少有学生走上极端,与母校对簿公堂。
  那么,国外大学是如何应对学生专业调整的呢?西方许多大学里,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选择专业,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加州理工学院是在第一学年末选专业;斯坦福大学在第三学年开始明确专业;耶鲁大学要求选理科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选定专业,选文科的在第三学年开始时确定专业;在哈佛大学,直到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提交学位候选人申请的截止日期之前,都是可以自由改变专业的。显然,这些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大多数学生一旦进了大学校门,要想再调整专业,就难于上青天了。虽然已有部分高校允许学生入校后,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提出申请,重新选择专业方向,但都附带有限制性条件。譬如有的要求平均成绩达70分能申请,有的规定年级前30%同学才可申请。这些条条框框明显制约了学生自由选择专业。
  高校之所以不能满足学生转专业的愿望,这主要是由于受计划思维的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都有着严格的指标,而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运行经费等资源配置均按照提前预设的专业人数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转专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全部让学生“用脚投票”,那么部分社会及学生需求量小、师资力量薄弱的专业,很有可能没人选择,甚至面临停办淘汰的危险,二级院系显然不愿意“到手”的学生溜走,让既定利益受损。因此,虽然部分高校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专业方向,但一般人为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重重屏障。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大学生一旦就读一个不感兴趣的专业,就如同跌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泥淖,由于学非所爱、学非所愿,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制约自由发展,甚至荒废学业,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
  要想破解学生专业选择与调整难题,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知道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方很多国家从娃娃就开始抓职业规划,譬如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 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学会并开始职业规划,让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一些小学设有职业体验日,鼓励学生当天穿着想要从事职业的制服上学,很多中学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而我国职业教育规划往往从大学才开始,过程间断,体系单一,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大学也应深化改革,破除按专业划拨资源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尊重学生志趣,顺应人才成长规律,把专业选择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已由“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卖方市场”,向“你学什么我教什么”的“买方市场”转变,高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不能漠视学生转换专业的需求,应根据学科设置、人才市场、学生特点等情况向学生和家长提供指导信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
其他文献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4期刊登宋霞的文章指出:写评语是一件非常繁重且痛苦的差事:一在于量,二在于质。评语的内容要全面,能传神地描述孩子的特点,又要有引领性。因此,要想保质保量并且有效率地完成评语,班主任必须善于利用身边的学生和教师资源,用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找到能“为己所用”的学生评语资料。一方面,利用学生资源,建立评语“语料库”。学生是最好的评语撰写人员。将学生的评语纳入语料库,评语
为什么现在会有暑假补课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暑假补课的原因之一是家长的省心心理所致。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在经历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生活之后,他们所需要的是合理的心理放松以及适当调整,这也应该是设立暑假的初衷。既然暑假就是用来给孩子们休息调整的,那又何必去过多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年幼的孩子身上呢?再说,暑假虽然漫长,但只要家长能够对孩子给予适当的心理及思想引导,比如在孩子完成规定的暑假作业之余,有
“没资本还不学习?没背景还不学习?长得不帅还不学习?智商不够还不学习?”日前,一则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在网上热传,演讲者据说是无锡市堰桥中学的一位副校长。(2014年4月18日《现代快报》)  诚然,校长的励志演讲从某种层面上的确道出了社会的现实,其内容也一改某些校长思想灌输的死板与僵硬;然而,作为教育者将社会的负面传递给学生,即便能激励学生学习,但其学习行为也难免不被势利与功利之心所裹挟。如果学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在中央第43督导组的指导下,学校党委坚持“真心抓学习,诚心听意见,实心促整改”,通过学习教育加深认识,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即知即行边整边改,加强领导务求实效,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深入学习,不走过场  学校把学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多种措施扎实推进,推动领导干部认识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  一是集中学,结合实际工作学。8月下旬,学校用三天半的时间召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
以前大学的迎新标语,都很“官方”,主要是热烈欢迎新同学之类,进入新世纪,尤其是“90后”开始步入大学后,迎新标语,增加了“个性”元素,准确地说,不再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学术处或团委)统一制作标语,而是允许学生社团也制作迎新标语,于是迎新标语不再板着面孔。这当然是进步,也让新生一进校园,就感觉到大学的鲜活。  但是,如果迎新标语的创新,就停留在字面上,就可能出现为创新而创新,以至于为博眼球,搞出一些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则是学校的生命之源,教师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此,我校注重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班主任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研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绿色学校”“济宁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称号,同时,连续五年被评委“济宁市文明单位”和“曲阜市百家文明单位”。  强班子做表率  坚持思想建设 我校把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要求放在首位。坚持每
“大鱼小池塘”效应(BFLP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sh和Parker在1984年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的变化与其所选的参照系有关。对于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来说,进入平均能力水平高的学校或班级相对于进入平均能力水平低的学校或班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将会降低。而且学业的自我概念和学习成绩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学业自我概念的降低可能会引起学生成绩的下降。基于理论和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年第3期刊登徐玉斌、詹美娜的文章指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乃至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合格与否,不仅仅在于其渊博的学识,更在于其高尚的人格。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要坚持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爽认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要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除了鼓励城市的校长“下乡”,更要培养本地的校长和老师成材,农村校长和教师比城市名师更接地气,更熟悉农村学生的心理,更有条件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鼓励他们沉下心来,依托优质资源、借鉴先进理念与做法、结合本校特色、抓住核心工作、关注学生成长,走一条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