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保护地栽培是白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介绍了白城市发展棚膜经济的主要做法,为吉林省棚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棚膜经济 蔬菜产业
吉林西部地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400毫米,周年分布不均,长期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9℃,无霜期157天,露地农业生产效益低。为积极寻求农业发展出路,应大力发展避灾农业,特别是保护地生产。
1.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棚膜经济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让群众对棚膜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可;加大培训力度,调动广大群众进入这一生产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宣传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的引导作用,共同营造发展棚膜经济的良好氛围。
2.突出建设重点
2.1因地制宜搞好棚室建设 从农业生产投入能力的实际出发,发展棚膜经济,建设棚室设施,坚持经济、实用、科学的原则,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道路。棚室建设把着眼点放在保温上,重点发展土叉墙、土坯墙、土堆墙温室;大棚和温室的拱架尽量降低造价,能钢则钢、能铁则铁,有困难的可钢、木混合或完全竹木。在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生产的同时应积极发展中、小拱棚生产。中、小拱棚生产不仅在时段上可以与温室、大棚错开上市,而且投资少、见效快,也是避寒增温、抗旱增湿,实现增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方式。
2.2在规模经营上快速推进 把棚膜经济发展成为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实现规模经营,走集中开发、连片发展的路子。鉴于目前白城市棚室生产总量小、生产分散的现状,各地在规划、建设棚膜经济的过程中,在规模推进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集中力量在点上实现规模化突破。
2.3加快品种开发步伐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是决定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根据当前白城市棚膜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良种引育工作的实际,本着引育结合,以引为主的原则。一方面加强育种工作,努力培育具有适于暖棚生产的新型良种;另一方面,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优良品种,抢占棚膜经济制高点。同时,积极支持各种民营科技实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蔬菜品种的开发。在开发引育过程中,建立良种示范基地,创办良种种苗配送中心,把品种技术、育苗技术物化于成苗之中,一次性送给农民,简化农民的技术环节,缩短生产周期,促进生产快速起动和发展。
2.4加大产品销售力度 坚持以市场为龙头,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多元服务。主动出击找市场,组织涉农部门利用自己的信息网络,搜集整理域内外农业市场信息,并保证尽快发布,指导生产,为农民提供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基地办市场,选择交通便利、棚膜经济发展较为密集的地区,兴建集散批发市场,使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相连接,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备、流通顺畅的市场发育体系;强化主体闯市场,坚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他们在产品生产及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品牌打市场,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使当地产业借助品牌的优势打开市场;依靠龙头抢市场,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建设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转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营销水平,促进全市棚膜生产不断向高层次、高品位迈进。
3.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棚膜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上升到支柱产业的高度还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尤其是政策措施方面。各级政府在动员农民自筹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同时,应从各支农资金中拿出部分专项用于补贴重点产区、重点基地的棚室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要做好发展棚膜经济用地的调剂工作;银信部门从农民增收、扩大市场、拉动消费的目的出发,优先安排生产贷款;各级发改、农发部门要支持棚膜经济发展;各级妇联应组织发动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到这一生产领域。涉农部门要立足本职,尽可能的为加快棚膜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4.培植过硬的发展典型
典型是一面旗帜、一种导向和一个热点,善于发现典型、培植典型和运用典型是现阶段指导农村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各地在发展棚膜经济上,注重培植了一批勇于探索、经营有方、技术全面、效益突出的过硬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的生产经验,使之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5.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在技术开发应用上,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资供应上,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在农民素质培育上,都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工作的兴奋点向生产一线倾斜,向以发展棚膜经济为重点的农民增收致富领域倾斜,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屯、农户、田间和地头;各涉农科研推广单位,开辟新的服务项目,选准技术开发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推动全市棚膜经济发展中寻求各自的活力和空间;各级科技、供销等部门,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
【关键词】 棚膜经济 蔬菜产业
吉林西部地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400毫米,周年分布不均,长期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9℃,无霜期157天,露地农业生产效益低。为积极寻求农业发展出路,应大力发展避灾农业,特别是保护地生产。
1.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棚膜经济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让群众对棚膜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可;加大培训力度,调动广大群众进入这一生产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宣传作用,从不同的侧面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的引导作用,共同营造发展棚膜经济的良好氛围。
2.突出建设重点
2.1因地制宜搞好棚室建设 从农业生产投入能力的实际出发,发展棚膜经济,建设棚室设施,坚持经济、实用、科学的原则,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道路。棚室建设把着眼点放在保温上,重点发展土叉墙、土坯墙、土堆墙温室;大棚和温室的拱架尽量降低造价,能钢则钢、能铁则铁,有困难的可钢、木混合或完全竹木。在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生产的同时应积极发展中、小拱棚生产。中、小拱棚生产不仅在时段上可以与温室、大棚错开上市,而且投资少、见效快,也是避寒增温、抗旱增湿,实现增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方式。
2.2在规模经营上快速推进 把棚膜经济发展成为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实现规模经营,走集中开发、连片发展的路子。鉴于目前白城市棚室生产总量小、生产分散的现状,各地在规划、建设棚膜经济的过程中,在规模推进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集中力量在点上实现规模化突破。
2.3加快品种开发步伐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是决定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根据当前白城市棚膜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良种引育工作的实际,本着引育结合,以引为主的原则。一方面加强育种工作,努力培育具有适于暖棚生产的新型良种;另一方面,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优良品种,抢占棚膜经济制高点。同时,积极支持各种民营科技实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蔬菜品种的开发。在开发引育过程中,建立良种示范基地,创办良种种苗配送中心,把品种技术、育苗技术物化于成苗之中,一次性送给农民,简化农民的技术环节,缩短生产周期,促进生产快速起动和发展。
2.4加大产品销售力度 坚持以市场为龙头,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多元服务。主动出击找市场,组织涉农部门利用自己的信息网络,搜集整理域内外农业市场信息,并保证尽快发布,指导生产,为农民提供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基地办市场,选择交通便利、棚膜经济发展较为密集的地区,兴建集散批发市场,使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相连接,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备、流通顺畅的市场发育体系;强化主体闯市场,坚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他们在产品生产及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品牌打市场,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使当地产业借助品牌的优势打开市场;依靠龙头抢市场,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建设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转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营销水平,促进全市棚膜生产不断向高层次、高品位迈进。
3.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棚膜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上升到支柱产业的高度还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尤其是政策措施方面。各级政府在动员农民自筹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同时,应从各支农资金中拿出部分专项用于补贴重点产区、重点基地的棚室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要做好发展棚膜经济用地的调剂工作;银信部门从农民增收、扩大市场、拉动消费的目的出发,优先安排生产贷款;各级发改、农发部门要支持棚膜经济发展;各级妇联应组织发动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到这一生产领域。涉农部门要立足本职,尽可能的为加快棚膜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4.培植过硬的发展典型
典型是一面旗帜、一种导向和一个热点,善于发现典型、培植典型和运用典型是现阶段指导农村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各地在发展棚膜经济上,注重培植了一批勇于探索、经营有方、技术全面、效益突出的过硬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的生产经验,使之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5.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在技术开发应用上,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资供应上,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在农民素质培育上,都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工作的兴奋点向生产一线倾斜,向以发展棚膜经济为重点的农民增收致富领域倾斜,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屯、农户、田间和地头;各涉农科研推广单位,开辟新的服务项目,选准技术开发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推动全市棚膜经济发展中寻求各自的活力和空间;各级科技、供销等部门,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