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普拉:脱口秀生意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20日,这一天对于风靡全美25年的电视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注定特别。演播现场,台下的观众早已就坐,翘首企盼主持人奥普拉的闪亮登场。然而谁也没想到,他们的偶像带来的竟然是“奥普拉脱口秀”将停播的开场白。
  “我深爱这档节目,它就如我的生命一般。正因为我爱它,所以我知道在对的时间将它结束。”3分半钟的停播声明,奥普拉几度哽咽,并不断擦拭双颊的泪水,“是时候该说再见了。”
  奥普拉相貌平平、身材欠佳,笑起来大嘴一咧,显得有些粗犷。但“奥普拉脱口秀”开播25年来,每周都有4900万观众20余年如一日地守在电视机前看她主持的节目。如今,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品牌和力量,连美国总统竞选都争着要上这个节目来扩大影响力。赢得更多的选票。
  自己的公司
  奥普拉出生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的偏僻小镇,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屈辱童年。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但她经常在采访中被逗得哈哈大笑,抑或被感动得掉泪,无法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冷静。加上许多观众批评她“头发蓬松、双眼太分、鼻子太扁、嘴唇太厚”,没过多久,她就被炒掉了。
  不过,奥普拉的个性却引起了芝加哥WSL电视台负责人斯万森的注意,在他看来,感情丰富是记者的致命弱点,却是节目主持人的天生优势。1984年,他主动邀请奥普拉主持“早晨芝加哥”的节目。
  奥普拉初出茅庐的一个月后,“早晨芝加哥”的收视率开始突飞猛进,打破了“脱口秀由男人统治”的行业铁律。第二年,“早晨芝加哥”正式更名为“奥普拉脱口秀”,并由过去的30分钟延长至1小时。
  1986年,奥普拉遇到另一个对她事业至为关键的人——杰夫·雅各布。他劝说奥普拉:为别人打工不会使她真正成功,必须组建自己的公司。“奥普拉脱口秀”再火,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只是电视节目里的一个角色。
  奥普拉醍醐灌顶,于是与雅各布合伙成立了哈普娱乐集团,自己任董事长,雅各布任公司总裁。两人开始打造一个以“奥普拉脱口秀”为核心产品的公司,通过制作脱口秀的内容,将播映权卖给美国广播公司等电视台来获取收入。
  如何确保全国130多家电视台愿意播出奥普拉的节目?雅各布将主流人群锁定在中年、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并继续像过去一样将“心理诊疗”作为脱口秀的金字招牌,如同沃尔玛的“便宜”和可口可乐的秘方。
  从电视到杂志
  基于“奥普拉脱口秀”的成功,哈普娱乐集团还推出了一档电视读书节目“奥普拉读书会”。这个节目大受欢迎,甚至被戏称为出版界的“奥斯卡”。经奥普拉推荐的图书,无一例外地都能进入最佳畅销书排行榜,销售量会增加10倍!
  既然在“奥普拉读书会”中推荐的书本本畅销,为何不自己办一本杂志,向出版业进军?
  2000年春,奥普拉风风火火地办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噢,奥普拉》杂志。每期都以奥普拉自己为封面人物,“心灵导师”的风格贯穿杂志内容的始终。她为“奥普拉脱口秀”设立专栏,除刊登一些脱口秀的访谈内容外,还会以自己的经历和挫折告诫读者。杂志是一部“个人成长指南”般的时尚月刊,也成了电视节目在平面媒体的延伸。
  事实证明,奥普拉的拥护者愿意继续为她疯狂买单。《噢,奥普拉》创刊号的发行量一举跻身美国杂志排行榜前五。
  传媒帝国
  《噢,奥普拉》只是哈普娱乐集团多元化的第一站,奥普拉和雅各布的战略是,以“奥普拉脱口秀”为核心,延伸和辐射至其他媒体业务,比如杂志、电影制作、有线电视和网站等,各个业务之间紧密协作,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媒体网络。
  这张大网还可以让各个媒体在商业运作的过程中相得益彰。2005年3月,哈普娱乐集团制作的电视电影《凝望上帝》在美国广播公司首播。为配合电影宣传造势,奥普拉特意邀请主演哈莉·贝瑞担任“奥普拉脱口秀”的嘉宾;不仅如此,《噢,奥普拉》还刊登了一篇关于电影介绍、幕后花絮的专文,而电影预告也同时被放在奥普拉的个人官方网站上。
  用自己的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凝望上帝》最终赚得2500万观众收视,成为美国广播公司近6年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电影。
  “20岁时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30岁时终于知道了却仅仅开了个头;40岁时各种事情接踵而至、手忙脚乱,50岁时我要大跨步地往前走。”如今55岁的她正在履行自己的诺言。哈普娱乐集团与探索频道合资成立“奥普拉有线电视网”,将于2011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为了全身投入新的事业,奥普拉不得不告别“奥普拉脱口秀”,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摘自《共鸣》2010年第4期)
其他文献
那天晚上,天飘起了雨。雨润着地面,乍暖还寒。  我在异乡的大学校园和家里通电话。父亲不在家,母亲接的。母亲照例说道:“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我们也少操些心。”  我也说:“你们在家也要吃点好的,不要总是凑合。你们身体好,我一个人在外面也就放心了。”  停了一会儿,我和母亲都笑了。母亲笑道:“你一个小孩子家有什么心可操,操心学习就行了。”  我也笑着说:“还真是不公平呢,你们两个人操心我一个,而
期刊
东村与西村隔着条小河,由于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必须绕很远的道。有位热心的年轻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东西两村的人都高兴了好一阵子,也称赞了好一阵子。但不久,赞扬声就变成了埋怨声:“一根木头也能算是桥?”“平时走过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可叫人怎么过啊?”“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或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了……”  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这样对别人品头论足、说三道四,
期刊
时常会看到一些有关中国人士在欧美等地受到歧视的报道。但以笔者个人的体验,目前,国人在海外“受歧视”的感受,大多因为出于文化、语言和思维观念等方面的误会。  如有好几次,笔者在美国机场看到中国乘客面露不满,起因是当他们持机票排到登机口时,空姐却请哥几个到一边等等,眼巴巴望着排在自己后面的老外纷纷登机,他们自然不高兴,如果此时再有几位日本游客先进去了,更会使他们怒火中烧。其实,这事很简单,他们正好拿到
期刊
吉姆·弗雷德从小家境贫困,在他刚满10岁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只留下身体单薄的母亲和年幼的弗雷德。  无论生活多么贫困、环境多么艰难,吉姆·弗雷德和他的母亲都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尤其是弗雷德,凡是认识他的人几乎都会被他积极乐观的精神所感染。不过,初次与弗雷德接触时,大多数人还是忍不住对他的成功经历感到惊讶:吉姆·弗雷德小时候家境过于贫困而无钱读书,所以他的学历极其有限——事实上,他刚
期刊
前年,我刚从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毕业来到德国柏林工作时,经一个当地的老同学介绍,住进了柏林市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栋旧房里。房子很久没有人住了,有些电器线路都出现损坏和老化,已经不太安全了,继续用下去可能会有危险。  那位老同学恰好认识一位懂电路维护的网络工程师朋友,于是就建议请他帮忙维护一下。那位朋友白天工作很忙,只有下午牺牲休息时间过来帮忙重修。他刚进门的时候,居然掏出一本二级电路工程师的资格证给我看
期刊
每一本书里,都有一双眼睛。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一双眼睛也就睁开了,默默地看着读书的人。一个朋友,就是一本书。这种书,指的是朋友送的,不是自己花钱买的。读这种书,自然就会想到送书的人,读起来也就多点认真,多点温暖。要不,对不起送书的人。  第一次读朋友送的书,是朋友的一本诗集。那个瘦瘦的“眼镜”,有好几年经常跟我在一起。我们喝酒、吹牛、说美女,有时也玩点小钱。他的诗,我读得懂的不是太多。现在,我只记得
期刊
微笑时,全世界可以陪着你微笑,悲伤时,只能你一个人独自悲伤,没有人永远陪着你悲伤。  寒光凛凛的巴掌脸  2005年进公司时,我24岁,大学刚刚毕业。严小周27岁,部门主管,她的眼睛在我的简历上瞄来瞄去,然后说:“这不是大学校园,明天换身职业装。”我很想争辩说那就是我新买的职业装,不过便宜些而已。  我抬头看到她寒光凛凛的一张脸,丧失了表达的勇气。  去洗手间时,同部门的姐妹提醒我说:“小心老佛爷
期刊
路上遇一美女,擦肩而过,你会有何反应?通常有两种:一是被她的美貌击倒,两眼放光周身发软头撞电线杆;还有一是被她的香味击倒,劲爆的浓香直呛五脏六腑,简直能呛你一大跟头,哪来得及看她模样,慌忙逃窜而去。  诗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女人香是女人味的一种,暗香浮动,诱人浮想联翩,便是对男人最大的杀伤力。哪怕是伤感的身影,若香气氤氲,也是一幅动人的浪漫画面。  有
期刊
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在事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总结出了“有教养的人”具有的十大特征:  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谈吐有节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态度和蔼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
期刊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自古至今,各种礼制、官仪可谓泱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而,世间经常会冒出一些类似“土特产”似的所谓“礼仪”,并且散发出一股怪怪的味道。  最近,听说某科研单位领导在会上郑重提议:今后,下属在单位如遇到高一级的领导,不仅要主动打招呼,而且微笑时务必露出两颗牙齿,见到高两级的领导露出四颗牙齿,见到院一级领导应露出八颗牙齿。这位领导还煞有介事地补充道:在条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