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场纸上“音乐会”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迪·沃霍尔、达利、亨利·马蒂斯、常玉、赵无极……这些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亲手做的书,你们读过吗?这类由世界各国艺术家出品的珍贵书籍在国内尚属小众,其中数量多的也只印了一两百本,少的甚至全世界仅有一本:每本价值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它们是书,但又远不止于书。
  作为资深藏家,王骥称这样的书为艺术家手作书,他十余年来奔走海内外斥巨资收藏了200多本艺术家手作书,除了开头提到的那几位,还有朱德群、马克·夏加尔、井上有一等难得一见的知名艺术家手作书。在他看来,“艺术家”“手作”“书”这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一个“作”字,蕴含着匠人的精神、手工的意义。王骥将它们比作“纸面上的珠穆朗玛群峰”,并从他收藏的艺术家手作书中精选了24本代表性作品,集结为一本介绍艺术家手作书的《书之极》。此书也被评选为2020年“中国最美的书”。
  日前,《中国收藏》杂志特地邀请到王骥,来分享艺术家手作书的收藏心得,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书香世界。
  《中国收藏》:您这些年收藏了多达200多本艺术家手作书,基本上是出自哪些国家?形式上又有哪些类别和特点呢?
  王骥:我收藏的手作书多是在法国、意大利制作的。手作书起源于欧洲,绝大部分运用了版画技术,所以手作书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版画技术的黄金时期。从1930年到2010年这80年间,是艺术家手作书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最好的工匠、装帧师、手作书工坊都集中在法国、意大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也都专门跑到那里去做书。在中国艺术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当年曾去欧洲留学的艺术家,比如“留法三剑客”中的朱德群、赵无极,留学意大利的萧勤,他们创作的手作书我都有收藏。
  我的收藏标准有三点,一是有限定的版数,二是艺术家一定要亲身参与到制作过程当中,三是审美上能打动人,并具有艺术探索意义。艺术家手作书一般分为几种形式:一是艺术家本人能写诗又能艺术创作,比如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阿尔纳多·波莫多罗,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第二种是艺术家和诗人合作,艺术家以自己喜欢的诗为题材进行创作,比如常玉的《陶潜诗选》,或是诗人邀请艺术家为自己的诗配画,比如赵无极的《亨利·米修诗选》;还有一种是多位艺术家为一个共同的主题,联合创作完成一本书。
  《中国收藏》:在您眼中,哪些是有特殊意义、最值得收藏的艺术家手作书?
  王骥:其实书籍本身比艺术家的名字更重要,每本艺术家手作书都有特殊意义,它们代表的是艺术家的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因为这样的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过程,长则几十年,短也至少要一年半载。我曾在意大利艺术家手作书工坊看到很多未完成品,而艺术家人已经不在世了,因为艺术家一直有新想法增加进去,可能直到去世也没有成书。
  我收藏的手作书价格从便宜的到几十万元的均有,其中有些艺术家并不算知名,但审美一点儿也不差。我的收藏不是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从审美出发,看它是否与我产生了更多的连接,背后的故事是否能打动我。在收藏手作书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艺术家是谁,写了什么内容,画面表现了什么,更要知道艺术家在创作的前后几年做了什么事情,创作初衷是什么。所以,艺术家手作书收藏的不只是单纯的一本书,而是艺术家的一段人生,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中国收藏》:除了文字、插图、版画,甚至出现了砖块、瓷片、浮雕……不少手作书已经超出了我们一般认知上的书籍,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材质的运用呢?
  王骥:艺术家手作书的材质是很有讲究的,材质的选择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艺术语言。并且,艺术家手作书的阅读需要调动五感,它不仅仅强调视觉化,还要加上纸张的触感,听觉上翻书的沙沙声,嗅觉上每本书不同的气味,是一种通感的体验。



  安琪拉·歐其宾迪《版(板)》 2005年 独版
  安琪拉当年是与毕加索、米罗、杜尚这些人一起工作的,她一共制作过70多本艺术家手作书,共计900多件版画母版。这个作品的母版及母版印制的作品在一起组成了这本艺术家手作书,从中可以看到完整的艺术家手作书制作流程以及工序中所有的组成部分。因其母版已融为书的一部分,所以也成为了独版。



  萨尔瓦多·达利《巴巴奥》 1978年 34/90
  此书堪称艺术家手作书中的极致作品之一。这本手作书的封面、封底及书籍由一整张小羊皮包裹,封面压花烫金,画面是书中第23页的版画;封底则是达利1978年设计的花体签名,亦用烫金压印;书脊则是欧洲传统的五棱凸起压花工艺,上方烫金印制了“S.DALI”的作者名,下方则烫金印制了《BABAOUO》的书名。
  我收藏的书里有一本盲文书非常难以解读,一来我不懂盲文,二来不同国家的盲文也不一样。正好有一次清华大学的向帆教授来我家读书,他对这本书特别感兴趣,反复地翻阅这本书,我想,这本书我一定错过了一些什么,我甚至在夜晚关上灯去抚摸书上的文字和图案,却难以辨认出任何形状。后来,向帆老师的解读让我很受启发,他说你以为这是盲人读的书,但其实是给一般人读的书,盲文只是艺术家的表达语言,是符号化的体现,和油画棒没有区别。所以,艺术家的创作确实是非常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我们解读时不仅需要查阅历史记载、背景资料,更需要强大的想象力。   《中国收藏》:您的《书之极》就像一场艺术家手作书的“纸上巡展”,而里面每一本艺术家手作书也可以看作艺术家可移动的“个展”。与艺术家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相比,这些手作书又该如何欣赏呢?
  王骥:艺术家手作书其实就像是一场音乐会,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相比,一个好比独奏,一个则是交响乐团。就艺术家手作书而言,走上台前的是艺术家的名字,但后面还有一系列包括选纸、试版、试色、制版、试印、装帧等繁琐的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匠人来完成。
  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索引(书)》
  1967年未签版数共印制365本安迪·沃霍尔在这本书中没有应用他最得心应手的版画技术,而是在印刷的基础上,在书中夹插了11处立体场景,这些立体场景在将书完全翻开之后能够得到最佳角度的呈现,包括一座城堡、一架可以发出声音的风琴、一架飞机、一张CD、一个降落伞、一张唱片、一个调色板、一罐金宝汤罐头、一组便签,这些东西有些与内容有关,有些则与内容毫无关联,但大大丰富了手作书的趣味性,翻看这本书的感觉,更像是在与安迪·沃霍尔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阿尔纳多·波莫多罗《玫瑰与天空之喜悦》
  1993年1/3 P.A.另有110个编号版此书虽然完全由纸质构成,但是翻开之后,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纸面雕塑作品的集合。此书带有一个透明的亚克力封套,从外表上看来平淡无奇,但是一旦从封套中抽出書体,看到封面使用凸版印刷的那幅画面的一瞬间,立刻就会知道这是阿尔纳多·波莫多罗,因为他的艺术语言实在是太特殊了。在2015年艺术家于意大利比萨的大型个展中,这本艺术家手作书因其技艺的精湛,不同版数独占了一个重要展厅,由于采用的是未装订的方式,本书的不同版号被分解展开放在玻璃柜中展出。
  很多艺术家手作书是没有装订的,在展览时普通的书只能翻开一页展示,但手作书可以分开来铺满整个展柜。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希望未来收藏书的人能把其中的画拿出来装框,挂在墙上作为家里的点缀,这个动作其实是把书籍的属性放到一边,突出了艺术品的属性,而这正是藏家和手作书的互动。就像一场展览,布展完成并不表示展览完成了,有观众去互动才算。手作书也是这样,你的阅读、分享、体会、解读,其实都是对艺术家手作书的完成不可缺少的一环。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国立美术学院的前校长卡斯多内·马里亚尼曾送给我一本手作书,他在书中特意留下了几页空白,让我把自己喜欢的诗写上,才算是创作完成了。
  《中国收藏》:那么,您对这类珍贵的实体书籍有着怎样的情感?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艺术家手作书将赋予我们的生活何种意义?
  王骥:从工艺上看,法国、意大利的艺术家手作书工坊所做的书无可挑剔,但他们有些工艺到如今已经失传了。据我观察,意大利的很多手作书工坊都在逐渐消失,快节奏时代下,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似乎没人需要这么慢的东西,艺术家也一样。
  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让人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地铁里看见看书读报的人会觉得特别难得。其实阅读是一种和生活节奏相关的东西,我很赞同艺术家徐冰说过的一句话——在电子化阅读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纸质书的阅读会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存在。从长远来看,纸质书被数字化取代可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虽然纸质书的阅读会走向衰微,但我觉得这不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这样的话,那些没有价值的纸质书会被废弃、被淘汰,而有些珍贵的东西永远是珍贵的。值得一提的是,我收藏了一本名为《砖》的手作书,看过的朋友都会惊讶于它真的就是一整块砖,我将它解读为艺术家法布里西奥·布拉吉利对空洞无味的书的一种讽刺。
其他文献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购买旧书的形态。过去,我们只能逛本地旧书摊,身处文化积淀不深的地方只能徒呼枉然,空手而归,到外地出差逛逛旧书摊的机会也寥寥;而互联网开通之后,我们从买本地变成了买全国,甚至买世界,中国香港、台湾甚至日本的旧书都有机会流通了。当然,网络书店也抬高了书价,本地旧书店主的标价大都参照孔夫子网的标准,原本5元至8元的旧书动辄升至20元、30元。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偶尔还会捡捡漏的可能
期刊
10月18日至23日,备受瞩目的上海泓盛2021年秋拍钱币专场拍卖将在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举行。此番将上拍的2000项钱币拍品,可谓亮点频出,精彩纷呈。其中,《抚松山馆》旧藏、天津老藏家旧藏等中国机制币专场,将作为本次秋拍的重头戏隆重呈献。而上海一两银币样币、户部一两银币样币、北洋一两银币样币、广东七三反版样币、庚子京局七钱二银样币等精品,也将登台亮相。罕见难得——“上海壹两”银币样币1867年上海
期刊
关键词:坚守  总有人在追逐新书潮流,也总有人在古旧书堆里淘到无价的乐趣。布衣书局里的猫一定知道,每本旧书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它们正等待着真正的知音出现,从而开启下一次时间和空间的“漂流记”。關键词:随心  古人一定难以想像,要实现“汗牛充栋”“学富五车”的理想,不必再受困于书山之中。仅需掌中的手机或电子阅读器,就能随身携带数百本书出行,眼睛疲惫了,还可以戴上耳机听听有声书——阅读变成了一件随心的
期刊
NFT是什么?  即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每一件NFT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数码作品,任何电子资产在区块链上发行后都可以成为NFT。  NFT太火了!  今年3月,美国艺术家迈克·温克尔曼(又名Beeple)创作的数字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以6934.625万美元(约合4.51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让NFT瞬间引爆艺术圈。  随后,这一新生事物更是频频“出
期刊
当季节进入夏末秋初,标志着艺术品秋拍的序幕又将华丽开启。日前,作为预热的开篇,香港苏富比公布了本季秋拍部分重点拍品,不但“高精尖”的风格特色表现一如既往的明显,对学术与市场的引领意味也继续凸显。  据悉,10月7日至13日,香港苏富比2021年秋拍预展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拍卖也将在同期陆续举槌。无论是珍罕难寻的重器,还是文人趣味十足的小品,可谓深藏不露,件件皆大有来头。中国艺术珍品佛像专场堪比馆
期刊
我算是比较早加入“网淘”的那一批。其实,刚开始不是特别习惯这种网上淘书的方式。因为那会儿自己比较惰性,没有开通网银支付功能,当时似乎也没有什么手机银行、微信支付之类更便捷的支付方式,这就导致我的“网淘”初体验是比较疲于应对的。因为每次网上下单之后,还得忙不迭的跑到银行去填汇款单;填完单子还得附上身份证,排着长队等着窗口喊号办理,甭提有多麻烦了。  但是,逐渐也就适应了,因为这天南地北的各种图书齐聚
期刊
@张瑜:自从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就很少有时间再读书了。而疫情刚刚发生那段时间,由于不能去公司上班,更多时候是在网上看一些短视频打发时间。很偶然在小红书平台上看到了一段推荐图书的视频,女主播“丫丫”很有气质,语言表达得也很有感染力。她分享了许多书里面的内容,并且有她个人的理解、感受。听过她的讲解感觉让人很放松,同时有一种想买书的冲动。当然,这位主播只做分享,并不售书,但是她推荐的大部分书我几乎都买了。
期刊
带有人物头像的老纸币不仅存世量少,而且形制美观,让人印象深刻,历来受到藏家们的追捧。华商上海信成银行发行的“大清国商部尚书鼓山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之肖像的纸币,让人钟爱有加却又颇感奇怪——世界印钞惯例都是印国家首领或元首的头像,而此券所印却并非国家最高权力统治者的头像。亲王上纸币  爱新觉罗·载振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位亲王,他是乾隆帝玄孙,生于1876年,卒于1947年,在13岁时即获得头品顶戴,18
期刊
大约一年半前,我在北京民俗博物馆编辑的《观砚》一书中看到了景星庆云歙屏,心生欢喜,萌生了写点文字的想法,却迟迟未能动笔。前些天,我在窗前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随意翻书,翻到了米景扬先生的《荣宝瑰梦》,又想起景星庆云歙屏来——米景扬、《荣宝瑰梦》、景星庆云,还有赵朴初,这几个关键词其中有逻辑,脑子似乎被激活了。原为墓志铭  这座歙屏净高99厘米、宽137厘米、厚6厘米,连座通高158厘米、宽153.5厘米
期刊
艺术家手作书收藏者 王骥  眼下,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金桥碧云美术馆内,一座为爱书之人打造的“迷宫”在高楼林立间悄然落地。在这里,萨尔瓦多·达利、安迪·沃霍尔、常玉、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大师以书为媒进行了一场创作比拼,用艺术的语言为观众“读”诗、“讲”故事……  据了解,这场主题为“迷宫:匹诺曹、桃花源或安迪·沃霍尔、马致远,以及赵无极、帕拉迪诺——艺术家手作书收藏展”是国内首个世界顶级艺术家手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