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引导策略,提高科学课教学魅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119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就应当使探究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奇迹、不断主动参与的自主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怎么办?许多人认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学习伙伴,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或不为的依据是什么?效益!教学的有效性依赖教师引导行为的适切性。教师的作为应当有效地推进学生的探究行为,促使活动的持续和深化,使教学富有成效。
  一、善酝酿——造势须引而不发
  酝酿,即探究活动前创设问题情境,或展现不常见的现象,或提出出乎意料的话题,使学生或惊异,或疑难。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种课堂趋势,旨在触动学生的注意神经,以引起一种需求,激发一个愿望,积蓄一股能量,实现良好的心理效应。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变冷之后还有什么其他变化……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验充分感知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做好记录来描述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经历了“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新知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并最终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巧介入——伴随应若即若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指导容易产生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放任型,一种是包办型。放任型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当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后,就给学生器材、资料,让学生完全依靠自己搞活动,结果是目的不明,结论不清。包办型的指导是教师怕学生什么都不会,完全为学生设计好实验,让学生照着计划一步步地做,学生得到的是统一的结论,获得的是相同的方法。由于两种方式对指导“度”的偏向,都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低效,长此以往,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也会渐失。
  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尽可能多地想各种探究的办法,制订出个性化的研究计划,然后讨论研究计划,选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操作时,教师要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做到扶放结合。我曾经在一次公开课上听了主题为“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课,教师的指导就相当的有水平。先是让学生确定一杯水的多少(根据烧杯的量取方便都选择了50毫升的水),再选择盐的用量,经过讨论确定一平匙,再讨论如何放盐,等到一勺完全溶解后放第二勺,最后讨论溶解食盐勺数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所以结果都相当的接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是一项有计划和目的的活动,有很强的科学性。
  三、会捕捉——应对可匠心独运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不能草率否定。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课堂秩序的井然有序,学生思维的集中一致,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见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增长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何谈起?
  如一次公开课上,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被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此时,教师正全神贯注地听取学生的汇报,被他的“突然袭击”搞懵了,就没好气地说:“这不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位学生极不情愿地坐了下来,教师也红透了脸。还有一次,在做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教师请学生讨论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以后,继续吹入二氧化碳,浑浊的石灰水又变得澄清了。”这位学生的做法是具有探究性的,但教师认为他没有按要求做,太顽皮。在以上的两个案例中,教师漠视了学生独特的见解、宝贵的发现,大大减少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和形成科学探究中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精神。殊不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
  四、敢松手——参与可自得其乐
  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充足的材料,在目前班级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探究活动确实很难展开和深入。因为探究性学习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可以让教师讲,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动手做就要给他材料让他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科学的规律,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全国自然教学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曾撰文指出:没有材料的科学课就没法上了。这就是大教材观,它不仅包括书本,还包括学具和工具箱。比如研究《各种材料的布料》,教师就得让学生接触各种各类布料,还可以让学生见识一下纳米的奇特作用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思想感情。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科学实验材料,在搜寻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判断、选择、分类等活动,对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探究性学习还要求学生以较多的课外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去做诸如阅读、实验、考察、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从空间上也不断拓展,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更多的发现,感受更多的收获和喜悦!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2002年8月31日至9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率领国家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我市金塔县和原酒泉市(现已改为肃州区),就农民增收情况、农业结
<正>氮化是化学处理中变形量最小的表面硬化方法。若工艺控制不好,工件仍能产生较大的变形,造成报废。出于安全的考虑,往往通过预留较大的加工余量来补救,这又要以损失优异的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目前体育师资队伍与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新世纪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认为应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确保体育教师教育科学、系统、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尊重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历结构;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新世纪 高校 体育师资 师资培养  [作者简介]陈春阳(1970- ),男,浙江新昌人,吉林大学和平校区公共教学中心体育教研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它
农田土壤盐碱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为创建适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农田水盐调控方法,在总结农田盐分来源及其累积动力特征的基础上,从土壤盐分影响土壤供养能力
如何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聋教界一直想方设法想解决但效果并不明显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学与用的严重脱节。作为承担语言教学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学练结合,使聋生丧失了许多语言实践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作品,使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
比较分析全国10所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表明其代表性方案与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高等护理教育研讨会所提出的方案相近。课程设置是以学科系统为基础的课型结构,划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自主学习有别于他主的、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更新观念,做好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等词语的使用频率明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重视。当我们
对修配法装配工艺过程作了分析,推出计算修配前配环尺寸的简明极限偏差关系式。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学习英语的自然语言环境,需要依靠多媒体等为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创设必要的情景,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内容及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现在已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可是,对多媒体教学的评价褒贬不一。多媒体教学有他独特的优点,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恰当地运用,使其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