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电视新闻生态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营造着一个无限逼近于现实的荧屏世界,让观众“耳闻目睹”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然而,当前“原汁原味”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并不多,观众对电视新闻存在着某种距离感、陌生感甚至不信任感。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报道,让电视新闻回归新闻事件,通过增强现场感走电视新闻生态之路。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既是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也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所获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切感受。①如何使电视新闻生态化,增强现场感,笔者结合多年基层采访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 现场感 生态化
  一、生态建设方式一:现场报道
  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叫生态,对于电视新闻而言,记者的现场报道就是一种原生态。现场报道是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过程和富有动感的现场气氛用纪实手法记录下来,并自然、真实、生动地将事件的本来面目呈献给观众,使观众直接看到、听到现场,直接感受到现场气氛,从而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②现场报道最能发挥电视声画并茂的优势,体现电视特点,也是电视新闻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向。
  对央视未能直播“9·11”事件,白岩松在《你幸福了吗》“沉默的9·11”中这样写到:“那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时间,却一直遗留了一些“伤口”在遥远的中国。”试想,如果记者不是在第一架飞机撞楼后立即介入现场,那么人们怎能看到第二架飞机撞楼的瞬间和随后大楼倒塌的全过程?水均益深入伊拉克战争现场做《直通巴格达》,王志在“非典”医院病房“高危现场”进行报道,这些都给观众留下了真切感受。记者在千里之外的现场做报道,观众就会有近在咫尺的真实感受。《铜陵:工人失足坠山洞 消防紧急营救》在2010年《安徽新闻联播》“现场新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就是由于记者能及时与消防官兵一起奔赴现场,将营救过程全景记录,直接呈现现场画面。荣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芜湖:万吨巨轮下水 浪卷员工入江》也是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真实画面将事件展现出来。
  显然,这类报道大多是一些难以预料的或稍纵即逝的突发性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电视台记者要有快速的应急能力和强烈的时间观念,一旦有了线索,尽量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开始赶到现场,捕捉鲜活的新闻素材,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
  二、生态建设方式二:说事析理
  对故事的好奇和热爱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也都是从听故事中接受教育逐渐成长的。“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这是业界多年来普遍倡导的新闻报道方式,也是民生新闻写作上的重要要求。“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③央视《生活空间》在中国第一次将 “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随后,用故事化的手法来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得到迅速普及。
  笔者曾做过一篇报道,反映农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经过深入了解,记者选择了兄弟俩,他们同样的苗种、同样的田块却有不同样的收入,原因就是哥哥加入了合作社,有合作社的技术辅导和销售保障。从兄弟俩“同工不同酬”的故事中很自然地讲清了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安徽沿江“屠龙记”》反映的是节能减排这一老话题,为什么能得到普遍赞誉,就是通过“易容术”乔装打扮,唤起观众“金庸故事”情结,让新闻更加形象生动。普法宣传是基层台很重要的宣传任务,怎样将抽象复杂的法律知识浅显生动地宣传给老百姓,不少节目就是通过讲述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具体案例。动物园里的新闻屡见不鲜,如果单纯地介绍事件难免呆板,但以童话故事方式叙事,往往生动有趣得多,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
  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胜于一切的政治说教。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如何来展现故事,需要记者深入深入再深入,只有选择了其中最能反映本质的故事,道理才能明晰,观众也才会更易理解、更愿接受。
  三、生态建设方式三:展现细节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儒林外史》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西游记》里猪八戒耳朵里的“私房钱”,这就是细节,让人难以忘记!电视手段很高明,但要想囊括事件的全部信息,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展现细节。面对繁杂琐碎的对象,怎样找到“一针见血”的地方,我们的镜头怎样准确地抓住本质现象?在复杂的新闻事件中选择一个重点,在简单事件中选择一个中心,在多个现场中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场,在事件过程中选取一个最具冲击力的瞬间,表现和传达一个主题或观点。④不少记者缺乏嗅觉,采访不深入,对新闻事件理解不深,只是简单地拍几个镜头就匆匆赶回去,漏掉了最真实的、最能反映本质的、最具现场感的画面,这必定使得新闻大为失色。只有抓住了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细节,才会使我们的报道添彩生色,才会产生我们想要的“轰动效应”。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财富应该指钱财、牛羊、房子等贵重物品,“金熊猫奖”《藏北人家》中却选择“酥油”这一细节,介绍藏北牧区人的财富,这个细节明明白白地道出了酥油在藏北牧区的重要性,开阔了观众的视野,使人过目难忘。
  细节决定成败,因而记者采访时要深入细致,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对现场新闻事态有充分的估计,用敏锐的新闻眼光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现场感的场面。
  四、生态建设方式四:运用同期声
  电视是视听两个通道,电视新闻的音频通道绝不仅属于播音员的“专列”。现场画面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同期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则电视新闻如能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就会大大增强新闻现场感,给观众带来亲切感,也能更好地强化新闻的主题。
  1、记者出镜
  记者出镜在直播节目中普遍运用,是记者在事件现场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对环境的观察介绍,或是在现场对当事人和目击者的采访,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真实感。目的只有一个,将现场发生的新闻原生态地直接告诉观众。央视记者刘龙在青海玉树现场用略带山西方言的普通话做报道,观众边听介绍,边通过镜头了解灾情,相信观众对真实的灾区现状有深刻体会。电视新闻加工的痕迹越重,可信性越差,现场感也就越差。
  2、运用现场声
  领导走访慰问,特定事件的精彩瞬间,会议发言中的精彩片段,这种现场声的运用不仅能展现发言者的风采,而且将最重要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避免二次传递信息,使得新闻更具可信性。当然特定的现场有时也是无声的,此时的无声也是特定的声音。
  3、运用背景声
  近来,央视一般不接收地方台没有背景声的画面,笔者想这是有道理的,背景声是画面素材的有效信息!我们常看到一些文艺晚会等新闻中适当保留了背景声,这既是观众理解新闻不可或缺的内容,又有助于渲染特定场景和特定氛围。试想,艺术家忘情地演奏,歌唱家引吭高歌,观众竟听不到一点效果声,而只是干巴巴的“默片”,这样怎么会有真实性?我们在采访一些外国人时,尽管他们的语言绝大多数观众都听不懂,但我们仍要完整地保留他们的原声,或把翻译过来的汉语通过字幕展现,或用播音来解说,目的就是要让观众知道那绝对是被采访者的原意,是节目的原生态。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此处此处“有声”胜“无声”!
  生态是高度的真实,生态是洗净铅华后的客观事实。对日渐成熟的电视观众来说,只有最朴质无华的内容和形式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评判。
  参考文献
  ①刘京山,《电视新闻现场感与真实性刍议》,《光明日报》,1999-11-16
  ②刁苏彬,《对新闻故事化热的冷思考》,《新闻窗》,2008(1)
  ③http://www.ahtv.com.cn/pubic
  /2006-01/10/cms49881article.shtml
  ④赵淑萍、高晓虹:《电视采访电视写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
  (作者单位:九华山广播电视中心)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
其他文献
鄂温克族自治旗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兰科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以近10 a来在鄂温克旗境内开展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为基础,对旗内记载的9属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在于办学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多元化,"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改变独立学院大学英
文章介绍了内蒙古克一河林业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对森林资源现状及森林经营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森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血肌酐下降及
本文在探讨民办高校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德树人与思想引领相结合"、"以人为本与尊重主体相结合"、"文化引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摘 要】电视新闻现场报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画面 解说”的报道模式,开创了电视新闻新的表现形式。在新闻现场记者面对摄像机,冷静、清晰、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与评述,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参与感,亲切感。同时,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也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电视记者而言,自觉地培养对“新闻现场”的驾驭和把握能力,是必备的基本功。  【关键词】电视新闻 现场报道 记者素质  在当今社会,电视观众
新媒体时代所具备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和广交互的受众参与性逐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巩固思政教育工
1964年,意大利音乐美学家恩里科·福比尼要写一部《西方音乐美学史》,他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音乐美学到底是什么,音乐美学到底能否归属于一般美学。  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发表短评,提出对音乐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方法问题、对象问题、哲学基础问题以及本体论问题。”本文试图将学术界有关音乐美学学科属性的各种观点分类列出,分析它们各自的立论根据,最后将这些争论融入音乐美学学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