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IASPEI大会概况及其主要专题讨论会和研讨会内容汇编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5届大会于1989年8月21日—9月1日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国文文化中心(Atatürk Cultural Center)举行。这次大会组织了15个专题讨论会,包括:IASPEI 的科学领域;活动陆缘的细结构和过程;俯冲块体动力与地球深部;大地动力过程:定量模型与新的地球物理约束;岩石圈中不连续界面的物理学与岩石学性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及其它造山带的地震构造;震源模拟;用数字地震图确定震源参数;地震预报与前兆现象;板缘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定;
其他文献
地震前的电磁辐射现象已经在许多震例中被证实。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一种新方法研究,我国近年来在震前电磁辐射的机理、前兆现象、观测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概述了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并介绍了国家地震局电磁辐射研究技术组的活动以及在云南、北京两地所做的对比观测试验的一些初步结果。
本文对第20届 IUGG 大会中有关深部探测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复杂结构的地震解释和地学断面两个专题做了介绍;分析了在理论模型、反演技术、综合解释上的成果与问题;指出了固体地球物理的复杂性。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地形变监测在新滩滑坡中的成功应用和临滑前的及时预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形变监测的点位布设、观測方法的选择以及监测系统的建立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研制出的两个可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模糊分析处理软件系统。第一个是地震数据的模糊信息处理系统(FIPSSD)。它有三个主要功能:①从地震数据中检索信息;②检测地震前兆;③显示有关结果的图形。第二个是地震预报援助系统(EPSS)。它主要有以下功能:通过数据库、知识库及分析方法库检索出地震前兆,然后对前兆异常进行分析,最后输出地震预报意见。这两个系统都已试用于日本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分析
本文根据非线性动力学观点,从地震活动特征和岩石模拟实验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初步结果得到:地震活动特征具有统计自相似性,且其时、空分布特征比较复杂,具有非整分维,分别类似于康托尔集合或一维连续统⊕康托尔集合。而且我们发现在主震前,地震活动在相空间呈现一种低维浑沌状态。它们都有一个维数比较低的奇怪吸引子,表现为一种浑沌序。主震后,其地震活动表现为一种维数很高且无饱和值的类随机噪
震源机制解表达上的混乱给使用这些数据造成困难。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地震科研和管理秩序,有必要建立震源机制解表达的地震标准。本文作者建议在制订震源机制解表达的中国标准时参考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和哈佛的表达方式。
20世纪60年代中期,笔者提出了由构造分段求震级的方法。其后近30年来,我国由构造分段求震级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模式阶段和深入而全面的地震地质分段时期。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在各个阶段,地震地质工作者所开展的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国家地震局在组织10个学科进行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研究的同时,还组织了近百名计算机软件人员研制与各学科地震预报方法指南相配套的实用化软件系统,为地震分析预报的定量化和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本文对该实用化软件系统及其研制工作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我国东部华北与华南块体地震活动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了两块体的壳-幔结构构造特征,并比较了其差异;从两块体的壳-幔结构构造特征的差异出发,对这种差异如何导致地震活动的强弱作了初步分析。
本文介绍了近期在国际上刚刚兴起的 H_∞优化理论及其在地震预报、人工地震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应用,指出了 H_∞优化理论的优缺点。用此方法可以探讨地震预报的数学模式。本文作者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能探讨地震预报中的数学模式,使预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