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构造分段求震级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9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中期,笔者提出了由构造分段求震级的方法。其后近30年来,我国由构造分段求震级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模式阶段和深入而全面的地震地质分段时期。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在各个阶段,地震地质工作者所开展的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有关场地影响烈度统计特性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可概括为:①论证了场地影响烈度与相应频次之间存在着对数直线关系,这是场地影响烈度最基本的统计特性;②利用这种统计特性,可以预测场地未来一定时段内可能遭遇的最大影响烈度;③应用极值理论,分析场地影响烈度资料,可以得到具有概率含义的工程抗震设防依据;④随着分析处理方法的不断改进,也可以直接用影响烈度资料,进行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因其不确定因
本文简要介绍了神经网络的模型与算法及其在地震分析、地震预报和地震工程等方面的初步应用结果。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上述三个方面时,一般都选用含两个中间层(隐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BP算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用神经网络方法可得出比统计学方法等更为有效的地震分析、分类、预报、震害预测等结果,因而这一方法在地震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核动力工程的选址中,能动断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文讨论了能动断层概念的演化,提出了针对我国地震地质环境与条件的能动断层识别标志。
本文作者承担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八五”地震科技信息研究规划:国外非线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专题,现已完成1994年度计划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果。基于这些成果,本文作者编写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专辑”,较系统地介绍了前苏联及俄罗斯有关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前苏联及俄罗斯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计划,研究进展及深入研究的
地震前的电磁辐射现象已经在许多震例中被证实。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一种新方法研究,我国近年来在震前电磁辐射的机理、前兆现象、观测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概述了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并介绍了国家地震局电磁辐射研究技术组的活动以及在云南、北京两地所做的对比观测试验的一些初步结果。
本文对第20届 IUGG 大会中有关深部探测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复杂结构的地震解释和地学断面两个专题做了介绍;分析了在理论模型、反演技术、综合解释上的成果与问题;指出了固体地球物理的复杂性。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地形变监测在新滩滑坡中的成功应用和临滑前的及时预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形变监测的点位布设、观測方法的选择以及监测系统的建立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研制出的两个可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模糊分析处理软件系统。第一个是地震数据的模糊信息处理系统(FIPSSD)。它有三个主要功能:①从地震数据中检索信息;②检测地震前兆;③显示有关结果的图形。第二个是地震预报援助系统(EPSS)。它主要有以下功能:通过数据库、知识库及分析方法库检索出地震前兆,然后对前兆异常进行分析,最后输出地震预报意见。这两个系统都已试用于日本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分析
本文根据非线性动力学观点,从地震活动特征和岩石模拟实验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初步结果得到:地震活动特征具有统计自相似性,且其时、空分布特征比较复杂,具有非整分维,分别类似于康托尔集合或一维连续统⊕康托尔集合。而且我们发现在主震前,地震活动在相空间呈现一种低维浑沌状态。它们都有一个维数比较低的奇怪吸引子,表现为一种浑沌序。主震后,其地震活动表现为一种维数很高且无饱和值的类随机噪
震源机制解表达上的混乱给使用这些数据造成困难。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地震科研和管理秩序,有必要建立震源机制解表达的地震标准。本文作者建议在制订震源机制解表达的中国标准时参考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和哈佛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