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蒙汉杂居村落的音乐生活及其文化认同——以土默特地区杨家堡村为例

来源 :中国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laoshi_im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土默特地区杨家堡村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土默特地区蒙汉杂居村落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结构,考察了现代社会下村落的居住人群和他们的音乐生活,论述了音乐群体地缘和业缘的关系,阐释了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蒙汉杂居村落的音乐生活及其文化认同.从而全面地分析当下村落多元文化的共存,解读多元民族同一区域的文化认同,最终回到民众音乐生活的本真.
其他文献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和演奏主要有以下特点:乐器命名方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命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符合逻辑、简单明了、听音达意的命名习惯;管乐器开孔方面,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开孔并不仅仅为了追求更多数量的音高,也未发现艺人对音阶、音列的认知能力和开孔数量有直接联系;乐器音色认知方面,单簧类管乐器相对柔和且谐波丰富、独特的鼻音音色和边棱音管乐器空灵、缥缈的音色相得益彰,构成了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两种最常见音色;乐器演奏技术方面,主要从起吹、循环换气、习惯性旋律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中国朝鲜族音乐艺术发展中,伽倻琴①占据重要位置,而伽倻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充分体现着跨界艺术的互动与对话、变异与创新的旺盛生命力.当讨论中国朝鲜族伽倻琴艺术发展和特征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为在中国伽倻琴艺术的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一位艺术家——金震②.文章对金震的音乐活动进行总体的研究,以艺术本体论和传播学的方法,探讨金震的伽倻琴和安基玉的师承关系、金震为中国朝鲜族伽椰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价值等,并阐述伽倻琴艺术在东亚环流的渊源和特征.
20世纪70年伊始,随着大量东南亚、南亚印度人移民欧美、澳、新等地,多种亚洲表演艺术逐渐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大城市中.文章介绍了不同的散居群体社区内的音乐活动,并分析印度古典音乐和印尼甘美兰是如何超越散居社区的界限,引起西方主流社会的长期兴趣,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永久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与我国传统音乐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随着进程的不断加速,科尔沁长调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逐渐打破.在城市多元环境下,科尔沁长调民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寻找契合点融入现代社会的问题.本文以多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重点关注科尔沁长调民歌内部分支系统的多样性特点,围绕其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存续问题,对它的当代传承及文化重构进行分析和总结.
文章对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民歌和俄罗斯图瓦民歌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五首图瓦民歌曲调与科尔沁民歌相似,属于同宗民歌范畴;并从社会历史、经济形态、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出科尔沁民歌和图瓦民歌之间的内在联系.
火把节和祭祖送灵仪式是现代彝族两类最大型规模的仪式活动,从节日的体系观察,两类仪式共处于诺苏的文化结构中;从当下诺苏宗教文化系统视之,两者分处不同文化层,发挥着不同的文化功能,相互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再从仪式音乐文化的表演情景分析,两者又具有源自不同时期社会时代的自反性特征.因此,文章根据两者在诺苏节日体系中,人类学主文化、亚文化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思维,从仪式要素、表演理论的自反性视角等方面论述两类仪式之间的衍变关系.
动觉、听觉与琴曲创作rn古琴减字谱指法以动作为主,古人创作琴曲时,是否也以指法动作为本?一般公认,古今中外作曲家创新曲以听觉为本,用五线谱或简谱注音高和时值.古代琴人创新曲时,除考虑听觉外,是否也考虑动觉?减字谱指法对听者来说是音乐谱,但是对弹者来说不也是舞蹈谱吗?以下一段亲睹的琴人轶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启示.
刀郎木卡姆旋律性伴奏乐器有卡龙琴、刀郎艾捷克与刀郎热瓦普,乐器在表演进程中围绕歌唱音调以一定模式进行不完全跟腔伴奏,从而产生了特有的多声形态.以“套”为单位的刀郎木卡姆在表演进程中随着节拍与速度发展,伴奏音调由丰富多变逐步转向简单固化,织体形态历经自由复调、支声复调、综合过渡、音型化主调四个阶段.和音类型在“即兴模式”与“稳态结构”二者间不断转换,伴随着“即兴模式”由强至弱,“稳态结构”逐渐凸显.量化显示,刀郎木卡姆的多声形态具有规律,但“混杂”依然是其音响的典型特征.文章从群体内隐的文化观念、客观局限的
材料、工艺,造就了声音的“形状”.在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们遵循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应用逻辑,凭借技术“在场”实现乐器个体、乐种、组合乃至知识体系的积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显露尚待处理的“缺位”,也因人的选择而带有色彩.新技术条件下,在乐器已经突破物理层面限制的当下,如何选择合宜材料、工艺,留住声音传统?国人再次面临认识、界定、发展民族乐器的应用性问题.
目前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背景,而神圣与世俗从二元对立到日益弥合也成为“后世俗化”阶段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民族音乐学界,虽然在对宗教音乐文化等传统音乐文化事项的研究中,有关传统与变迁、传承与发展的讨论日益成为热点,但却鲜少从世俗化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当代社会发展语境中传统宗教(仪式)音乐文化发展变迁的必然性及其成因,并总结宗教音乐传承发展的趋势和方法.因此,文章以宗教仪式音乐构成受到世俗化影响的实际出发,通过对中国西双版纳景洪市和泰国清迈府清迈市的泼水节仪式音乐个案进行比较研究,从国家(政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