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网络教育教学环境变化实践表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为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先进的技术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和教学的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面对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面对中学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一步实现,面对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意志、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模式和形式上下工夫,探索一条改革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的新的教学与学习策略,为大面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语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科教学特色而努力。
1 通过语文网络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从事语文教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明确,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就是对话,而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更是理解与沟通的融合,而为实现这一语文阅读目的,其网络环境的存在无疑为学习者、教学者和文本架起一座彩色的桥梁,也正因为网络环境的存在,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意识与理念,创生了语文阅读新策略。
1.1 师生课堂阅读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是没有任何界限可分的,而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消除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极大地激发了双方阅读讨论、辨析、理解的积极性。这样势必使对话更有利于双方的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传得再动听,都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该做的是创设提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文本对话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中学语文古诗文时,笔者就极力引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师生的共同阅读提供条件和便利,创生融合、和谐的阅读氛围。笔者的做法是:先将古诗文制作成课件,并配以音乐背景,穿插一部分人文素材,特别是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时代环境相对应的动画、电影、电视剧内容,为师生的共同阅读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阅读,阅读之中进行讨论、交流,并进行阅读体验,效果很好,事半功倍。
1.2 课后自我阅读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找书迅速,下载方便。学生有较好的信息基础、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识字和阅读的环境,学生可以上各类网站,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又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阅读有益的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在无意中扩大了阅读的空间,巩固了实践的成果。在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了语言的积累,也发展了他们积极的情感,同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积累,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
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每学习完一个单元,都会指定让学生根据教材、背景、社会和人文需求而确定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回家、课后到网络教室、家庭网络上进行搜集阅读,并通过阅读的学习,按照中学语文新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要求,进行学习心得、读书笔记等方面的尝试性学习总结,赋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以新的载体,激励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网络阅读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写作、语言应用、会话、理解打好基础。
2 通过网络环境的变化,寓多种语文活
动于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现代语文教学提倡综合训练,提倡综合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应用与升华。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又能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要善于利用网络,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让它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多年来,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和家庭网络,正确引导学生上网,通过网络改变自己对语文的学习,通过网络赋予语文学习以新的内涵,通过网络拓展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分析、学习创作等活动空间,收到极大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2.1 网上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语文课程与游戏的结合,将会大大地增强实践的效果。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同时搜寻网上知识,在计算机上热切地、主动地进行游戏活动,使学生融入角色之中,人人都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情趣昂然,这样的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
2.2 建立专题网络学习中心
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开展语文专题研究,在生活中自主学习,在研究中丰富积累,能够相互交流和思考,以点带面,把学生最可贵的天赋挖掘出来。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网搜集有关语文学习的专题资料,编辑专题语文学习网站,如“古诗网”“谜语网”“成语网”等,这些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久而久之,学生将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这里得到发展。
2.3 开辟习作发表处女地
成人的写作以发表为终极目标,学生的作文虽不同于成人的写作,但同样具有发表的强烈愿望。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开辟网上的“习作发表区”,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
2.4 远程交流学习、对话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更好地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5 作业与学习网上指导
为最大极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与开发网络,适应网络这个特定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努力,在建立语文教师博客的基础上,建立语文课外作业批阅中心,打造集体批改与指导学生作业的新环境,并定期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与交流。该中心的建立与运行,最大的特色是能够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外作业中解脱出来,能使学生进行面对面作业修正,能够吸取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内涵,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 小结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已经提出,网络环境已经形成,语文教师应将一切思考化为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去逐步实现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标准的对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共同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体系而努力。
近年来,面对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面对中学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一步实现,面对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意志、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模式和形式上下工夫,探索一条改革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的新的教学与学习策略,为大面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语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科教学特色而努力。
1 通过语文网络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从事语文教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明确,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就是对话,而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更是理解与沟通的融合,而为实现这一语文阅读目的,其网络环境的存在无疑为学习者、教学者和文本架起一座彩色的桥梁,也正因为网络环境的存在,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意识与理念,创生了语文阅读新策略。
1.1 师生课堂阅读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是没有任何界限可分的,而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消除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极大地激发了双方阅读讨论、辨析、理解的积极性。这样势必使对话更有利于双方的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传得再动听,都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该做的是创设提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文本对话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中学语文古诗文时,笔者就极力引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师生的共同阅读提供条件和便利,创生融合、和谐的阅读氛围。笔者的做法是:先将古诗文制作成课件,并配以音乐背景,穿插一部分人文素材,特别是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时代环境相对应的动画、电影、电视剧内容,为师生的共同阅读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阅读,阅读之中进行讨论、交流,并进行阅读体验,效果很好,事半功倍。
1.2 课后自我阅读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找书迅速,下载方便。学生有较好的信息基础、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识字和阅读的环境,学生可以上各类网站,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又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阅读有益的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在无意中扩大了阅读的空间,巩固了实践的成果。在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了语言的积累,也发展了他们积极的情感,同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积累,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
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每学习完一个单元,都会指定让学生根据教材、背景、社会和人文需求而确定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回家、课后到网络教室、家庭网络上进行搜集阅读,并通过阅读的学习,按照中学语文新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要求,进行学习心得、读书笔记等方面的尝试性学习总结,赋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以新的载体,激励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网络阅读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写作、语言应用、会话、理解打好基础。
2 通过网络环境的变化,寓多种语文活
动于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现代语文教学提倡综合训练,提倡综合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应用与升华。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又能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要善于利用网络,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让它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多年来,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和家庭网络,正确引导学生上网,通过网络改变自己对语文的学习,通过网络赋予语文学习以新的内涵,通过网络拓展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分析、学习创作等活动空间,收到极大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2.1 网上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语文课程与游戏的结合,将会大大地增强实践的效果。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同时搜寻网上知识,在计算机上热切地、主动地进行游戏活动,使学生融入角色之中,人人都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情趣昂然,这样的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
2.2 建立专题网络学习中心
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开展语文专题研究,在生活中自主学习,在研究中丰富积累,能够相互交流和思考,以点带面,把学生最可贵的天赋挖掘出来。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网搜集有关语文学习的专题资料,编辑专题语文学习网站,如“古诗网”“谜语网”“成语网”等,这些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久而久之,学生将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这里得到发展。
2.3 开辟习作发表处女地
成人的写作以发表为终极目标,学生的作文虽不同于成人的写作,但同样具有发表的强烈愿望。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开辟网上的“习作发表区”,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
2.4 远程交流学习、对话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更好地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5 作业与学习网上指导
为最大极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与开发网络,适应网络这个特定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努力,在建立语文教师博客的基础上,建立语文课外作业批阅中心,打造集体批改与指导学生作业的新环境,并定期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与交流。该中心的建立与运行,最大的特色是能够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外作业中解脱出来,能使学生进行面对面作业修正,能够吸取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内涵,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 小结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已经提出,网络环境已经形成,语文教师应将一切思考化为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去逐步实现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标准的对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共同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体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