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良莠不齐等问题。本文尝试在新形势下如何實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合作办学 思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45-02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1]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已逐渐成为学校对外开放办学新的增长点。这得益于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得益于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得益于合作办学过程自身形成的成功管理经验。今后如何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高校面临的问题,而是成为当前所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七大以来,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也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周远清在一次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中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理念。”中外合作办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用着眼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客观趋势提出来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空间。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要义,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解决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
2.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强化合作办学特色。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学校要立足于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规避风险、实现双赢,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2]建立诸如合作办学教师使用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合作办学领导机构分工制、合作办学风险预警制等长效机制,从而使合作办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培育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2]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才方面的主体作用。第三,强化管理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模式,建立各个阶段对应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的跟踪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二、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思考及对策
实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高校虽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且各具特色,但也不能完全照搬。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2]由于许多具体条件和实践经验方面均有所欠缺,在中外合作办学举办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并可能有新的问题发生,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实践、改进、完善。
1.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瓶颈之一:师资队伍建设
不论是国内教育还是合作办学,师资队伍永远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一,但最基本的外语语言教学非常关键。然而,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大多数学校外语语言(特别是小语种)教师大都来自社会招聘,队伍不稳定;从长远看,这不仅对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十分不利,同时还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旦教师因故脱岗,将直接影响学生上课,后果不堪设想。
建议解决的对策:一是完善教师聘任制,严格教学奖惩考评激励机制;二是尽快建设自己的外语语言教师骨干队伍,“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
2.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瓶颈之二:毕业时间“滞后”
就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建设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意见征集,就业问题备受学生及家长的关注。
由于国外学制比较灵活,与中国传统的就业时间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时间存在“滞后”现象。这个“滞后”无疑会给学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1]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科学发展息息相关,若毕业生就业不乐观,势必会影响到今后的招生工作,也会对在校学生的情绪造成冲击,导致产生不稳定因素,最终将影响到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就现有课程学习时间、毕业生毕业时间与合作办学方(外方)进行积极谈判商榷,力争做到与国内普通院校学生毕业时间同步。
(2)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合作办学双方要主动收集国内外各种就业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建立外资企业信息储备库,随时关注企业用人信息,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指导。
3.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瓶颈之三:合作办学风险
目前国家教育部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但合作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可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合作办学规律,客观分析并防范可预见性风险,力争规避不可预见性风险。
(1)合作办学的风险
1)从外部因素分析:合作在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进行,影响因素多,不确定性高,比如两国关系恶化、双方任一国发生大规模疫情、合作方单方违约等。
2)从内部因素分析:我们国家对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从招生、收费、汇率、质量监控、科学评估到风险防范,国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合作办学监管的无序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办学的风险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我们应认真对待,合理规避办学风险。
(2)合理规避办学风险的策略
1)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政治敏锐性,尽量规避风险。
2)根据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尽快建立合作办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以合作办学的稳定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体系管理作用,通过风险预警和实施控制,对合作办学的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当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保证损后目标的实现,并谋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对可预见的风险要提前化解。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国际环境和国家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收费审批、出国签证等方面,尽量多做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对于来自学生、家长及社会上的误解一定要及时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事态扩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20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合作办学 思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45-02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1]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已逐渐成为学校对外开放办学新的增长点。这得益于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得益于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得益于合作办学过程自身形成的成功管理经验。今后如何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高校面临的问题,而是成为当前所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七大以来,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也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周远清在一次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中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理念。”中外合作办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用着眼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客观趋势提出来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空间。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要义,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解决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
2.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强化合作办学特色。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学校要立足于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规避风险、实现双赢,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2]建立诸如合作办学教师使用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合作办学领导机构分工制、合作办学风险预警制等长效机制,从而使合作办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培育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2]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才方面的主体作用。第三,强化管理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模式,建立各个阶段对应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的跟踪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二、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思考及对策
实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高校虽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且各具特色,但也不能完全照搬。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2]由于许多具体条件和实践经验方面均有所欠缺,在中外合作办学举办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并可能有新的问题发生,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实践、改进、完善。
1.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瓶颈之一:师资队伍建设
不论是国内教育还是合作办学,师资队伍永远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一,但最基本的外语语言教学非常关键。然而,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大多数学校外语语言(特别是小语种)教师大都来自社会招聘,队伍不稳定;从长远看,这不仅对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十分不利,同时还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旦教师因故脱岗,将直接影响学生上课,后果不堪设想。
建议解决的对策:一是完善教师聘任制,严格教学奖惩考评激励机制;二是尽快建设自己的外语语言教师骨干队伍,“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
2.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瓶颈之二:毕业时间“滞后”
就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建设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意见征集,就业问题备受学生及家长的关注。
由于国外学制比较灵活,与中国传统的就业时间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时间存在“滞后”现象。这个“滞后”无疑会给学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1]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科学发展息息相关,若毕业生就业不乐观,势必会影响到今后的招生工作,也会对在校学生的情绪造成冲击,导致产生不稳定因素,最终将影响到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就现有课程学习时间、毕业生毕业时间与合作办学方(外方)进行积极谈判商榷,力争做到与国内普通院校学生毕业时间同步。
(2)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合作办学双方要主动收集国内外各种就业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建立外资企业信息储备库,随时关注企业用人信息,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指导。
3.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瓶颈之三:合作办学风险
目前国家教育部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但合作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可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合作办学规律,客观分析并防范可预见性风险,力争规避不可预见性风险。
(1)合作办学的风险
1)从外部因素分析:合作在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进行,影响因素多,不确定性高,比如两国关系恶化、双方任一国发生大规模疫情、合作方单方违约等。
2)从内部因素分析:我们国家对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从招生、收费、汇率、质量监控、科学评估到风险防范,国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合作办学监管的无序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办学的风险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我们应认真对待,合理规避办学风险。
(2)合理规避办学风险的策略
1)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政治敏锐性,尽量规避风险。
2)根据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尽快建立合作办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以合作办学的稳定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体系管理作用,通过风险预警和实施控制,对合作办学的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当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保证损后目标的实现,并谋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对可预见的风险要提前化解。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国际环境和国家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收费审批、出国签证等方面,尽量多做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对于来自学生、家长及社会上的误解一定要及时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事态扩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