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卷讲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比例。
  目前的试卷讲评模式,大多是教师一张试卷讲到底,学生从头听至尾“传授——接受”的模式。课堂上教师生怕讲不完,拼命“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使得学生对答题所犯错误仍不知其故,对于自己如何改正,方法仍不明确。结果造成“老师一讲他就懂,自己一做就犯难”的局面。久而久之,不但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易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等、靠、要”的习惯,这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悖的。如何改革这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创建一种新的与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需要相符合的试卷讲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解决的办法,首先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求,贯彻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精神,然后大胆探究和尝试。
  通过对六年级优、中、困三类学生采用问卷、个别交谈等方式调查,我发现优生大多犯的是非知识性错误,部分知识性错误一般都能自行订正,传统讲评课对他们而言,有些浪费时间;中等生则多犯知识性错误,一部分失分常常是瞬间思维障碍,大多数错题经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往往茅塞顿开,可自行解决,需要老师分析讲解的试题只占少部分;而学困生往往知识系统缺漏较多,没有真正形成一套解题的方法与策略,这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指点迷津,点拨解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对试卷讲评课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究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明确指出:“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模式”框架
  
  “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分析错因→自查自纠→分组讨论→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如图1: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课前准备:
  错因分析。教师批阅完试卷后,逐一统计得失分情况,分析错误原因,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思维障碍,初步明确矫正方案。要求学生对照试卷认真填写下表,如图2:
  
  在学习方面,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自查自纠。对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教师如果对错题仅仅讲解一遍答案,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学会了,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同一地方再次犯错。自查自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要求学生对错因进行分析以后,首先进行订正,对题目进行再分析再研究。对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使每位同学都能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下步改正。
  分组讨论。以四人为一组,注意男女搭配,指定一名优生任组长。以讨论自查不能纠正的问题为主,从怎样分析题意开始,共同寻找题干中的条件,探讨解题策略,讨论待解决问题是否还有更简便的解法。对于较难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再请教师帮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解疑,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这样集中集体智慧,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课堂教学:释疑解难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本身的学习行为,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应先由教师巡查分组讨论情况,然后由各小组指定一人提出问题,老师找出各组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对于非共性问题,看其他组能否解决;若能解决,则由解决组推荐一人分析讲解;若不能解决,则由教师分析点拨,进行讲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句,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学生明白思维障碍到底在哪,为什么自己想不到等等。教师通过解答,追溯误区,弥补学生思维缺陷。通过变式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通过借题发挥,开阔学生思维视野,从而优化解题方法,活化学习过程。
  课后反思:归纳总结 要求每位学生备有失分回收站,建立错题档案,将知识性的错误订正到错题集上,时时不忘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结构。
  以上环节,实质是学生通过“反思——纠错——巩固——总结——再学习——再认识”的动态过程,使题海无序与学生的认知有序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将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与反思
  
  “总结与反思”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经过初步的探究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为期三个月(2008年4月——7月)的初步探究与实践,我们看到,这种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原来2个课时完成的一套试题分析讲评,现在1个课时就能完成,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单位:贵州习水县二里小学)
其他文献
从德国鸯(Iris germanica L.)栽培品种软腐病感病植株上分离到2株病原细菌,经回接试验证明为鸢尾软腐病病原细菌;同时还对2株细菌进行了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染色反应、培养性状
用低剂量多杀菌素继代处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40多代后,测定了处理种群对其他5种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西花蓟马用多杀菌素LC25的浓度继代处理,对
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构思,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如:交流、访谈、讲演、辩论等,激发学生开口和交往的心理动机,培养学生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和谐的现代人际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为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了各种尝试。在此。笔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以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讲道德    语文教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科学和谐的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在构成课堂教学各种要素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形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选择对适应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就上述课堂教学中三大要素的和谐发表一些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更新课堂教学观念的和谐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一
<正> 本刊讯 9月10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厦门市佛教协会在南普陀寺联合召开庆祝教师节座谈会。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的教师及有关负责人共4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在
通过对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研究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稻甬优6号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褐飞虱接入虫量(X)与其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
主要研究土壤温度、湿度及播种期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为21℃,玉米丝黑穗的发病率最高为31.3%,17℃低温下发病率为10.9%~16.7%,温度在24℃时,发病率为3.7%~4.8%;土
研究了腐食酪螨在5个温度梯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2.5℃和30℃时,该种群的瞬时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均较小,分别为0.0556、1.0572和0.0568、1.0585。说明温度过低
作者在线投稿方法1.进入《植物保护》网站www.plantprotection.cn。2.点击首页左侧“作者在线投稿”,出现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栏,按照说明进行新用户注册或老用户登录。输入相应的
<正> 以安&#183;阿旺&#183;夏尔巴先生为团长的尼泊尔王国边远地区发展委员会和高级喇嘛管理委员会联合友好代表团一行五人,应我国西藏自治区宗教事务局的邀请,于一九八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