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材料角反射面的高增益高效率双圆极化Fabry-Perot天线设计

来源 :物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zi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射线跟踪模型,提出了一种超材料角反射面结构,实现了Fabry-Perot天线增益和口径效率的提升.首先对基于超材料角反射面的Fabry-Perot天线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分析.然后,设计并分析了双圆极化馈源、基于超材料角反射面的Fabry-Perot天线及其性能.最后,对所提出的Fabry-Perot天线模型进行了制造和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的左圆极化增益和右圆极化增益分别为21.4 dBi和21.3 dBi.相比馈源天线,增益分别提高了16.4 dB和16.3 dB.与传统Fabry-Perot天线相比,所提出超材料角反射面同时充当了反射面和相位校正面,实现了对Fabry-Perot天线边缘电磁波的有效调控.所设计Fabry-Perot天线工作在2.8 GHz频段,具有高增益、高口径效率和低旁瓣的优点,满足了太阳射电望远镜F107指数观测的需求.
其他文献
中国页岩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粘度高和可改造性差,水平井分段多簇射孔体积压裂难以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单缝“缝控储量”低,必须寻求新的工艺突破.通过增加单个压裂段内的射孔簇簇数,使多个射孔簇裂缝在射孔段内均衡扩展,对页岩储层进行密切割,实现页岩油储层的充分改造,是中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关键.考虑数千米长压裂管柱与射孔孔眼的摩阻以及多裂缝之间流体的竞争分配,建立页岩油水平井密切割多裂缝动态扩展的渗流-应力-损伤模型,并通过现场压裂施工数据验证其正确性.根据胜利油田页岩油储层的地质工程特征,开展射孔簇簇数、射孔孔眼数
被动大陆边缘依据地貌可分为平直型与S型,前人对其控制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三角洲发育与深水沉积物输入量2个方面,而对于峡谷和海底扇的影响以及坡折的作用仍然缺乏定量化的系统研究.采用沉积正演方法,研究S型与平直型被动大陆边缘上的沉积体系特征的异同点,系统对比了沉积体系分布、沉积物配置关系、层序格架发育、演化特征,以及河流和浊积水道特征.研究表明,S型边缘三角洲欠发育,进积为主,加积为辅,峡谷内可见明显凹岸侵蚀,海底扇为沉积物主要卸载区域,总体受海平面升降影响小;而平直型边缘三角洲高度发育,加积为主,进积为辅,峡
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是国内外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作为中国重要油气勘探盆地,在各坳陷均发现了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但研究工作以坳陷层面为主,针对盆地范畴系统认识气藏的分布、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模式的工作欠缺.研究表明: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藏在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涵盖各个坳陷,古生界、新生界多个层段,涉及上古生界煤成气和古近系油型气2种天然气类型.上古生界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分布在残留上古生界的黄骅、临清和济阳等坳陷,气藏位于凹陷的隆起区,多属于构造型气藏,因地层曾深埋,储层物性总体致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牛居—长滩洼陷深层沙三上亚段沉积体系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深层探井少,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程度较低.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沙三上亚段储层性质、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划分了成岩相类型,并对比了不同类型储层成岩差异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沙三上亚段储层岩性为中—细粒岩屑砂岩,以低孔、特低渗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储层经历了压实减孔、早期胶结减孔、有机酸溶蚀增孔、晚期胶结减孔4个阶段.不同类型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差异,强压实相和强钙质胶结相砂岩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殊问题时精度低,且常出现流态无法识别及参数难以诊断的问题.结合微破裂测试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即将开井注入和关井压降过程看作整体,假设关井后的压力响应是注入期和关井期的总和,在渗流数学模型的内边界条件处考虑,从而建立微破裂试井解释模型.求解得到压力动态曲线,通过敏感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运移和聚集特征复杂,严重制约了致密油的规模勘探和开发.选取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致密储层样品,在岩石薄片观察和全岩分析以及高压压汞测试的基础上,开展石油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探索致密油的充注过程和成藏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4.12%和0.0071×10-3μm2,渗透率主要受孔隙结构影响,灰云岩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参数优于粉砂岩储层和膏岩储层;致密储层中石油运移为非达西渗流特征,存在启动压力,含油饱和度增长曲
以国内砂岩气藏储层岩石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压压汞与露头踏勘及气田资料数据分析,利用孔喉半径、岩心渗透率、试井渗透率、测井渗透率等指标,建立了砂岩气藏岩石微观及储层宏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了岩心微观孔喉、露头剖面、区块、气田4个层级的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砂岩气藏储层岩石微观孔喉结构极其复杂,渗流通道由数量众多、大小各异的各类孔隙、裂缝和喉道组成,形成一种复杂的渗流网络,无论微观上还是宏观上均表现出较强非均质性.结合储层非均质性建立全直径长岩心非均质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和方法,对比研究了高渗区布井和致密区布井2
为研究超临界状态下吸附甲烷动力学特征,以河南安阳龙山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悬浮天平进行了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状态煤吸附甲烷的等温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基于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单孔扩散模型,探讨了无烟煤中甲烷分子扩散、吸附至平衡整个过程中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测得“峰值”型等温吸附线为过剩吸附曲线,使用截距法校正得到的绝对吸附量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平衡时间与温度、压力均为负相关,随压力增大,吸附平衡时间趋于稳定;Bangham动力学方程最适合描述煤吸附甲烷的动力学过程,吸附速率随压力出现
渭河盆地地热水伴生气中氦气含量异常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而伴生气中天然气成因及氦气富集机理是核心科学问题.采集渭河盆地典型井地热水伴生气样品,系统开展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及稀有气体氦、氩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地热水伴生天然气主体为煤成气,碳氢同位素组成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相似,主要来自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部分为生物气,来自新近系张家坡组泥岩的贡献.伴生气中稀有气体氦同位素比值显示,渭河盆地氦气主要为壳源氦,主要来自基岩中U、Th的放射性衰变.渭河盆地地热水中氦气与天
岩石水力压裂涉及到复杂的流固耦合过程,水力裂缝扩展规律及压裂液与岩体间耦合机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基于ABAQUS平台的扩展有限元法(XFEM)具有计算精度高和计算量小的优势,其中的Soil模块可用来模拟岩石水力压裂的复杂过程,分析水力裂缝的扩展路径、宽度、应力等基本参数.通过上述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单射孔压裂、两射孔异步压裂、两射孔同步压裂3种工况对水力裂缝扩展路径、裂缝宽度、裂缝长度、射孔眼孔压等参数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①在两射孔异步压裂和两射孔同步压裂工况下,由于裂缝之间的干扰,最小水平主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