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通过在成长过程中观察、认识、体验并感受生活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而小学《品德与生活》就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与道德情操的课程。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并将生活融入课堂,使课堂内外达到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社会化发展
在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使其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就是《品德与生活》,可以使学生养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其今后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为了使社会主义的和谐性能更好的体现在课堂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将道德融入生活,将课堂内外有效结合
教师只依靠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有效引导学生,使其跳出课本的限制,真正的融入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体会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活动《春天里的发现》中,教师可带着学生到公园、郊外或小溪旁,在大自然中体会春天的美丽,使学生真正的融入生活。而且学生在对春天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生机勃勃的万物,享受自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其保护、热爱自然的意识。小学生天性活泼,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与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矛盾的现象会有许多疑问,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发现其在情感上、生活中的困惑,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可通过学生会或家访等途径了解儿童的课余生活,并进行适当引导。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支持学生河东,拓展教学空间。这样在学生的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使其享受生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 与生活相联系,灵活运用教材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下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多以死记硬背为主,很少真正的感受生活,缺乏心灵体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活动与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其在体验与感悟中丰富自己。例如,在《购物ABC中》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中模拟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购物体验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享受购物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常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然而然的收获知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内外有效结合的重要性,寻找适当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经验,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自然对其有很高的期望,虽然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身边的事和人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感激他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其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经常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关注他人,了解学校、生活以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工作岗位,知道这些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为我们创造了什么价值,在哪些方面服务了我们。教师可以找到适合的劳动供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劳动,在懂得劳动的辛苦后自然会对尊重与理解劳动者,逐渐热爱劳动。另外在劳动体验中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
3 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教师不能只拘泥于课堂,应使教学具有开放性,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将生活引入课堂,又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在认识生活、实践自己。不能纯粹的依靠教材,照搬照抄,应当灵活运用教材。然而在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比如课本上写在乘公交车时让座给老弱病残,不要拥挤,但是并不是所有事都像书本中一样,抢座位的人很多,有的人看见站着的小孩与老人也没有反应,对自己所学的和看到的感到十分疑惑。教师不能逃避这些问题,应向学生讲解遵守社会公德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一些违反公德的人和事也无法避免,但是在亲身体验中可以发现你做什么以及别人如何评价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因为授课对象是儿童,所以教师应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讨论,与表演。游戏等丰富的形式相结合,使学生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
4 结语
为了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向社会化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因素,将学生当中教学的中心,以课内外结合为立足点,紧密联系生活。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有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使其课堂积极性提高,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会正确认识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平.品德课堂后延伸途径探微[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3(6):18-19.
[2]孙丽霞.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和谐--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10):120.
[3]黄健.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J].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社会化发展
在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使其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就是《品德与生活》,可以使学生养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其今后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为了使社会主义的和谐性能更好的体现在课堂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将道德融入生活,将课堂内外有效结合
教师只依靠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有效引导学生,使其跳出课本的限制,真正的融入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体会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活动《春天里的发现》中,教师可带着学生到公园、郊外或小溪旁,在大自然中体会春天的美丽,使学生真正的融入生活。而且学生在对春天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生机勃勃的万物,享受自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其保护、热爱自然的意识。小学生天性活泼,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与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矛盾的现象会有许多疑问,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发现其在情感上、生活中的困惑,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可通过学生会或家访等途径了解儿童的课余生活,并进行适当引导。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支持学生河东,拓展教学空间。这样在学生的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使其享受生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 与生活相联系,灵活运用教材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下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多以死记硬背为主,很少真正的感受生活,缺乏心灵体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活动与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其在体验与感悟中丰富自己。例如,在《购物ABC中》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中模拟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购物体验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享受购物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常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然而然的收获知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内外有效结合的重要性,寻找适当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经验,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自然对其有很高的期望,虽然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身边的事和人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感激他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其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经常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关注他人,了解学校、生活以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工作岗位,知道这些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为我们创造了什么价值,在哪些方面服务了我们。教师可以找到适合的劳动供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劳动,在懂得劳动的辛苦后自然会对尊重与理解劳动者,逐渐热爱劳动。另外在劳动体验中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
3 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教师不能只拘泥于课堂,应使教学具有开放性,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将生活引入课堂,又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在认识生活、实践自己。不能纯粹的依靠教材,照搬照抄,应当灵活运用教材。然而在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比如课本上写在乘公交车时让座给老弱病残,不要拥挤,但是并不是所有事都像书本中一样,抢座位的人很多,有的人看见站着的小孩与老人也没有反应,对自己所学的和看到的感到十分疑惑。教师不能逃避这些问题,应向学生讲解遵守社会公德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一些违反公德的人和事也无法避免,但是在亲身体验中可以发现你做什么以及别人如何评价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因为授课对象是儿童,所以教师应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讨论,与表演。游戏等丰富的形式相结合,使学生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
4 结语
为了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向社会化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因素,将学生当中教学的中心,以课内外结合为立足点,紧密联系生活。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有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使其课堂积极性提高,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会正确认识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平.品德课堂后延伸途径探微[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3(6):18-19.
[2]孙丽霞.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和谐--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10):120.
[3]黄健.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