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结合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tang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通过在成长过程中观察、认识、体验并感受生活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而小学《品德与生活》就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与道德情操的课程。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并将生活融入课堂,使课堂内外达到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社会化发展
  在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使其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就是《品德与生活》,可以使学生养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其今后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为了使社会主义的和谐性能更好的体现在课堂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将道德融入生活,将课堂内外有效结合
  教师只依靠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有效引导学生,使其跳出课本的限制,真正的融入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体会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活动《春天里的发现》中,教师可带着学生到公园、郊外或小溪旁,在大自然中体会春天的美丽,使学生真正的融入生活。而且学生在对春天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生机勃勃的万物,享受自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其保护、热爱自然的意识。小学生天性活泼,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与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矛盾的现象会有许多疑问,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发现其在情感上、生活中的困惑,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可通过学生会或家访等途径了解儿童的课余生活,并进行适当引导。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支持学生河东,拓展教学空间。这样在学生的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使其享受生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 与生活相联系,灵活运用教材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下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多以死记硬背为主,很少真正的感受生活,缺乏心灵体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活动与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其在体验与感悟中丰富自己。例如,在《购物ABC中》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中模拟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购物体验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享受购物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常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然而然的收获知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内外有效结合的重要性,寻找适当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经验,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自然对其有很高的期望,虽然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身边的事和人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感激他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其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经常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关注他人,了解学校、生活以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工作岗位,知道这些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为我们创造了什么价值,在哪些方面服务了我们。教师可以找到适合的劳动供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劳动,在懂得劳动的辛苦后自然会对尊重与理解劳动者,逐渐热爱劳动。另外在劳动体验中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
  3 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教师不能只拘泥于课堂,应使教学具有开放性,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将生活引入课堂,又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在认识生活、实践自己。不能纯粹的依靠教材,照搬照抄,应当灵活运用教材。然而在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比如课本上写在乘公交车时让座给老弱病残,不要拥挤,但是并不是所有事都像书本中一样,抢座位的人很多,有的人看见站着的小孩与老人也没有反应,对自己所学的和看到的感到十分疑惑。教师不能逃避这些问题,应向学生讲解遵守社会公德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一些违反公德的人和事也无法避免,但是在亲身体验中可以发现你做什么以及别人如何评价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因为授课对象是儿童,所以教师应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讨论,与表演。游戏等丰富的形式相结合,使学生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
  4 结语
  为了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向社会化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因素,将学生当中教学的中心,以课内外结合为立足点,紧密联系生活。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有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使其课堂积极性提高,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会正确认识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平.品德课堂后延伸途径探微[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3(6):18-19.
  [2]孙丽霞.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和谐--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10):120.
  [3]黄健.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J].
其他文献
【摘要】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读练结合;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语文阅读教学
期刊
【摘要】翻译主体间性是近几年来翻译界的热点问题。但多数是关注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交互关系,对于间性建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则较少关注。本文从主体间性的本质出发,以《第三帝国的兴亡》为例,通过探讨译者建构主体间意识在句子结构翻译层面上归化、异化选择的影响,认为主体间性本质可以为英译汉提供微观层面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主体间性;英译汉;归化;异化  引言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主体研究的新课题,对翻译
期刊
【摘要】搞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关健字】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  数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的特点说明了数学与逻辑思 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
期刊
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应用最普遍的能源存储设备,其发展速度将一定程度决定人们未来生活的便捷性和持久性。目前,锂电正极材料的研究较多且比较成熟,寻求一种高性能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的关键。近年来,因为可观的理论容量、丰富的原料储量和独特的物化性质,金属Zn、Mn氧族化合物一直是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由于存在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等问题,本文通过设计可控形貌的介孔型微纳米结构和引入导电剂双重作用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制备了三种新型Zn、Mn二元氧族化合物/碳复合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以废弃的天丝面膜布为碳源,通
随着学者对碳化领域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研究手段越来越先进,因此,在水泥基材料碳化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为水泥基材料抗碳化研究、碳化养护研究以及CO2的捕获与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对碳化反应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对碳化反应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碳化研究而言,以碳化深度为单一性能指标已难以满足人们深入认识碳化过程的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酚酞喷涂测试碳化深度、浸泡溶液的pH值、化学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热重与同步热分析等多维度研究,综合测定碳化深度、溶液pH、CaCO3含量、Ca(OH)2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的启发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将启发学生思想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积极活跃的进行思考,独立自主的解决语文难题。本文将小学语文课堂的启发教学及作用作为研究重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启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启发
期刊
随着LED照明、5G通讯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电子元器件的高度密集化和大功率化,对于兼具优异散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轻量化散热结构及其合金材料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高导热镁合金型材迎来其发展机会。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应的标准,各厂家缺乏参照的技术规范,严重限制了高导热镁合金型材的发展应用。为此,国家有色标委会启动了《高导热镁合金型材》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重庆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确定了现阶段适合纳入标准的合金品种及其推荐性能指标。同时,本文就镁合金散热结构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的比相同形状铝合金结构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的现象
通过半固态成形制造的产品性能不均匀主要是由成形期间金属半固态坯料的液相偏析造成的。虽然液相偏析可以被较低的成形温度、较高的应变速率以及较小的冲程抑制,但利用上述参数来实现近净成形是相当困难的。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包括部分重熔、快速一次压缩、局部凝固和二次压缩在内的多级触变锻造方法用以削弱触变成形样品中的液相偏析。利用了多道次热模拟试验机对商用轧制态SKD11冷作模具钢进行了多级触变锻造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多级触变锻造各阶段不同的成形参数对轧制态SKD11冷作模具钢微观组织演变和触变行为的影响。在整个触变成形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许多工业废渣特殊的性质,而可以被用作混凝土掺合料,在提升混凝土性能的同时还可以将废物二次利用,减少污染和能耗。当今国内外对掺合料的研究局限于粉煤灰、矿渣等,且资源稀缺,价格高昂,因此急需开发新型优质掺合料以缓解现如今掺合料单一、昂贵且稀缺的压力,同时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出量巨大,在持续污染大气与生态环境。综合以上原因,本文将致力于通过开发地方固体废弃物制备优质的混凝土掺合料,达到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理念。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重庆酉
Mg-Li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高比刚度和比强度、塑性好以及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高能晶粒穿透能力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电器与通信、国防科技、体育器材和3C产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双相(α-Mg+β-Li)Mg-Li合金中的α-Mg相有利于提高强度,β-Li相有利于改善塑性,因此由α-Mg相与β-Li相构成的复合结构赋予了双相Mg-Li合金相对优异的综合性能,这使得双相Mg-Li合金成为研究热点。
  本实验通过离心铸造方法制备出了具有梯度组织特征的Mg-Li二元合金材料,并对离心铸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