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南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irl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南农村城镇化起步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时期,目前,农村城镇化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城镇化质量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为城镇积聚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功能尚不完善等方面。文章分析了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并从完善城镇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镇治理、健全城镇功能等角度探讨了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苏南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54-02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与要素
  
  所谓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和人口从分散乡村向某一特定点集中的过程,这一特定点就是城市或城镇,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产业的集中,相伴而生的是人口的集聚,根据托达多的研究:从农村迁往城镇的决策在功能上与两个变量有关,即实际的收入差别和获得工作的概率,后一个变量在实际中起决定性作用。显然,只有产业的集中才能诱导人口的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城镇化也即农村人口及非农产业不断聚集于某个区域,发育成具有城镇基本形态的社会经济单元,即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增加;城镇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文明的普及程度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因此,在考察农村城镇化现象时,必须将上述因素纳入到考察体系中去,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农村城镇化的初始条件、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作者认为,农村城镇化质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一)城镇的集聚能力: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集聚:(二)城镇竞争力,包括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能力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方式转变,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由农民思想意识转变为市民思想意识;人均受教育年限等;(四)城镇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不仅包括城市硬件设施,还包括软件设施,如文化娱乐设施、图书数量等;(五)社区建设水平,如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群众自组织情况,如群众性自助、自我管理状况等;民主与法制意识,如居民的参政能力、法制建设情况与效果等。
  
  二、苏南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
  
  苏南农村城镇化进程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时期以小城镇建设为标志的城镇化阶段,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使苏南数百万农民实现了非农转移,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吸引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的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时期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苏南成为外商投资新的热点,苏南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先后建起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开发区,这其中就包括大批的乡镇工业园,它们为苏南农村城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在世界制造业基地快速形成时期,以构建都市圈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阶段,为苏南农村城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目前,苏南农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到2%,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不断下降,以苏州为例从事第一产业占9.1%,从事第二产业占60.1%,从事第三产业占30,8%。尽管苏南农村城镇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城镇化质量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如是:
  首先,从城镇的空间结构来看,尽管城镇化起步早,但城镇化缺乏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因此存在一定的空间低效率;由于企业众多,经过初期土地的粗放经营后,再加之普遍存在于苏南地区的人多地少的结构性矛盾影响,因此,可以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短时期内成为制约城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其次,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积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尚未形成大规模吸纳农村人口的配套政策环境。以住房为例,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苏南农村地区正进入第三轮建房高峰期,许多农民有进镇安家落户的愿望,有40%左右的农民要求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但相关的配套尚未落实。
  再次,城镇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的初衷是要实现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服务业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要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必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四,城镇和社区中二元分割现象仍然突出。传统的村落观念、宗族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很多地方居住方式基本沿袭村落格局。在居民构成上,苏南地区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之间混合居住的比例低,融合度低。
  第五,农村城镇能提供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与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同步,与个体生活质量提高相比,城市所能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仍然不足,与成熟的城市社区相比,城市的休闲、娱乐、文化以及提供居民自我发展的机会仍然有限。
  最后,苏南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工业引起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建立在“五小”工业。基础上的乡镇企业尽管为苏南农村城镇化做出了贡献,但城镇化必须是可持续的城镇化,“五小”工业由于自身不足造成的环境压力成为影响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的一个因素。
  
  三、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对策与展望
  
  (一)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苏南农村城镇化模式脱胎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当时的时代烙印,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乡镇企业是苏南城镇化模式中的最具有特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促使苏南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乡镇企业自身反映的问题可以折射出整个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所在。
  其一,由于乡镇企业原有社队所有制体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二为一”,因此各地区为加快本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在项目的选择上并没有完全做到理性化,造成企业产品结构趋同以及资源的低水平利用和重复开发,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二,苏南乡镇企业从“五小”工业起家,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规模偏小,企业布局又过于分散,经营管理较多沿袭传统的办法,企业技术水平低,使得从乡镇企业中成长起来的规模化企业较少。
  从世界历史来看,工业是城市化的基础,要实现城市化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工业化基础。但苏南乡镇企业自身的一些不足使得农村城镇化也同样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视角。
  
  (二)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展望
  中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是非农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体制,可以说农村城镇化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转制型的城镇化,不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即使经济上完全实现了非农化,生活方式上也完全实现了城市化的地区,仍然在制度上属于农村地区,因此,在提升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上也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 排,需要引入新的治理理念。
  第一,完善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根据苏南农村城镇化的实际,结合已有城镇的布局和产业格局制定高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规划。苏南农村城镇化的规划要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能够与区域规划相协调,妥善处理城镇社区与乡村社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在特色上做文章,特色是城镇的魅力所在,苏南自古就是江南水乡,苏南农村城镇化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经济、人文、历史等有利因素,加强农村城镇规划的设计分析,在城镇景观结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等方面提高城镇质量和品味,提升农村城镇化的规划水平和质量。
  第二,构建合理优化的苏南农村城镇化产业链条。苏南农村城镇化是建立在苏南乡镇经济的基础之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乡镇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链条,存在着诸如产业同构、利润低、污染重等不利因素,影响着苏南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苏南农村城镇化必须把发展以服务业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作为构建和优化农村城镇化产业链的基础,通过新一轮产业重组,使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向重点区域性城镇集中;积极发展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公司总部及其营销中心留驻城镇的总部经济和税源经济;通过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吸引高级人才和研发中心进入,发挥要素经济,构建优化可持续的城镇化产业链。
  第三,重新厘定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总体的规划和协调,引导城镇化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而微观层次则可以更多的交给市场。目前,社区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从而削弱了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引导、规划、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上的功能发挥,工作取向出现混淆,影响了社区服务整体效益的发挥。
  第四,在治理理念上,苏南城镇应引入城市社区的法理理念,淡化其村落性特征。从村落到社区实际上是功能的转换,社区服务与村落供给最大的不同在于社区是众多服务行业的集合,涉及工商、劳动、土地、城建等多个管理部门,需要统筹规划与协调,从而形成社区服务发展的整体合力,而合力的形成也正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在治理模式上,也可以将居民、企业、自组织体系纳入到治理的网络中来,并处理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转变。
  第五,改善城镇的功能和基础设施,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的功能。城镇是一地域概念,苏南农村城镇化强调的是当地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但城镇并不只是地域的概念,城市人口比重只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人口城镇化不过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阶段,农村城镇化必须要突出城市功能的提升,因此,提升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必须要进一步发掘城镇的功能,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功能,配合城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精神层次需要;通过改善社区治理和增加教育投入提升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最后,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和新的建设与管理方式。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显然,依靠政府的单方投入是不够的,因此,在条件和观念均较成熟的苏南地区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城镇化质量提升过程中,充分发挥苏南民间资本的优势,通过采取BOT、股份制等形式开发建设城镇项目,并使之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确保苏南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与管理质量。
其他文献
水利闸门包含有较高的金属结构,常年处在腐蚀性较强的环境中,金属结构以及构件容易受到损坏,使闸门安全性、可靠性降低,工程运转寿命减少,因此,要想提升水利闸门的使用寿命,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归纳出大学生信仰的表现及特点,探讨了大学生信仰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
[摘要]本文通过对政治协商的含义、实施背景和作用的阐释,结合我国政治协商的实际,分析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发挥和加强政治协商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协商 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20-02    中共中央在2006年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不同于以前的“美术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寄情于诗歌,留下了无数不朽篇章。而唐代的诗歌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雄居历代之巅。在盛唐时期熠熠生辉的诗人名册中,最为世人称颂者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颁布至今已有十余年,其中有关商业秘密的规定早已人所共知,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公民的商业秘密意识较之于发达国家而言仍较为薄弱。
本文在阐述柔性化管理的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柔性化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策略.即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柔性管理的精神激励功能;关注学生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需要就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同时还应当在这基础上就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展开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素质的完善。本文就历史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历史教师实现学生全面培养提供参考,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培养;时效性研究  一、 引言  高中历史课程
本文阐述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现状,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加强网络公共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要树立政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
《经济法》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经济法》课程要有适应其特点的教学模式;教材选择要精挑细选,去芜存菁;课程内容要重点突出,有取有舍;